今年是农历辛卯兔年。兔属兔形目、哺乳纲科,由食虫动物演化而来。兔分为家兔和野兔两种,家兔是由野兔驯化成的。野兔最早出现距今约6000万年前,经过原兔类、始祖兔,到距今300万年出现近代兔。兔子品种较多,分布很广,适应性强,亚、非、欧、美都有它们的踪影。兔是善良可爱的动物。"兔子"以其机敏驯良,乖巧可爱的秉性,早已成为人类的朋友。
        "兔"在中国是一个美好的字眼,也一直被视为吉祥之物。古书《瑞应图》记载:"赤兔大瑞,白兔中瑞。"那时,各地发现白兔之后,多要载歌载舞献给朝廷,显示君主贤明、海内大治。据记载,汉代建平元年、元和三年以及永康元年,就都曾向朝廷晋献白兔。古代的野生兔子毛色多为灰褐色,白兔极为稀少,是一种变异现象,因此被古人认为是"中瑞",献给皇上。虽然古人盼望预示大瑞的赤兔终究没有降临,但世上赤兔却确有其物,在东非的灌木丛林中,就生活有毛色红褐的兔子,可惜古代君王无此眼福。在河北望都东汉壁画墓所绘的祥瑞图案中,白兔的形象赫然可见并与"芝草"、"鸾鸟"等传统祥瑞题材并列在一起。
        兔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诗·召南·兔置》中就有:"肃肃兔罝,椓之丁丁"之说。意思是说,装好捕兔网,敲打木桩以诱兔。我国历来以兔为造型的文物也为数不少。至少从商代起就有以兔为主题的器物出现,比如在著名的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就曾出土有两件以兔造型的玉雕作品。这两件距今3000年前的古代玉器,雕刻了两只毛色略呈褐黄的野兔,双目圆睁,两耳紧贴在颈背上,躬腰曲体,刚好显示出兔子奔跃的形象,造型写实,刻工简练古朴,可称为古玉中的良品。从商以降,直至清代,玉兔一直是玉雕艺人喜爱的题材之一。
        兔子在传统的十二生肖中位列第四,因与十二地支的"卯"配属,因此又有了"卯兽"的别称。卯时为清晨5时至7时,正是一天初始之时,这一时辰有着带来希望的寓意,古人将兔子和卯时联系在一起,足见时人对兔子的喜爱。后来当以动物的形象来代表十二辰的时候,"卯"即以兔为像,这样的作品在文物中也随处可见。例如1980年,在山西省太原市南郊的王郭村发现的北齐武平元年娄睿墓,其墓室四壁上栏所绘十二辰壁画,就是写实的动物形象,硕果仅存的几幅中就有卯兔。及至隋唐,墓中随葬的十二辰俑,就改为兽首人身的形象,"卯"像就成为兔首人身,且身穿袍服,神态自然,煞是可爱。而在唐代的陶瓷器中,也可见到兔子聪明乖巧的身影。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与兔子相关的神话和故事,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莫过于"嫦娥奔月"。据《淮南子》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而后,因广寒寂寥,"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汉乐府·董逃行》中则有"采取神药若木端,白兔长跪捣药虾丸蟆丸" 的句子。然而,从文物上看,玉兔捣药的传说最早应是与西王母有关,它所捣的就是西王母的不死之药。在汉代的画像石上,还常能见到西王母的两侧有玉兔捣药的画面。至“嫦娥奔月”的神话衍生之后,玉兔捣药的场所就由西王母之侧移到了月亮上去了。从此玉兔也就成了月亮的代名词。故旧时每逢八月中秋,街上即有"兔儿爷"、"玉兔捣药""兔山"等节令玩具上市。人们在中秋拜月之时,也常常忘不了要拜祭一下这只生活在广寒宫中的兔儿爷。古代的文学作品也常有"金乌西坠、玉兔东升"的说法。传说太阳中有十三只金乌,故以此借指太阳;"玉兔"即代指月亮。目前发现年代较早的月中玉兔图画是出土于四川郫县的东汉晚期石棺画,画面上有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各举日轮和月轮,日轮里有金乌,月轮里有玉兔。在轰动一时的马王堆汉墓中也出土了一幅繁丽精美的帛画,其左上角画有一弯新月。在弯月之上,一只肥大的蟾蜍旁伴随一只站立着的兔子。这些文物的出现,说明至少在秦汉时期,月中玉兔的传说就已经非常普遍了。

        唐代韩琮有《春愁》诗:"金乌长飞玉兔走,青鬓长青古无有。"但愿在此迎春接兔的新年中,大家都能惜时自奋,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