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海归来
正在上海博物馆第二展厅举行的《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明清贸易瓷展》中有一件造型奇特的双管瓶,这是一件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外销瓷器,由景德镇制造,销往遥远的欧洲大陆。
双管瓶是一种造型非常特别的器物,双口连体,器腹中间隔断不通,可以同时盛放两种液体(图1动画) ,其来源可能与16世纪意大利当地一种软陶油醋罐有关,因而亦可称之为油醋瓶。类似的器物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历史博物馆和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图2组) 也有收藏,只是在器身装饰上略微有些不同。馆藏的这件油醋瓶直接仿制自欧洲的玻璃器(图3组) ,通体用青花满绘花、果和昆虫,可以辨认的有葡萄、石榴、桃子、牵牛花、菊花、兰花以及蝴蝶和蜻蜓,繁而不乱(图4) 。双管的外口沿和圈足上都有一周三角形的波浪纹,双管的内口沿还有一圈卷云纹(图5组) 。整器造型新颖,纹饰丰富,画风草逸,是民窑外销瓷中的精品。
景德镇窑青花果树纹双管瓶共有一对(图6) ,均来自于荷兰收藏家倪汉克先生的捐赠,是他的外祖父、父亲及其本人历年来共同收藏的外销瓷中的精品。
倪汉克先生的外祖父本·范·希斯(Ben van Hees)自20世纪20年代晚期即开始收藏中国外销瓷,他的父亲也非常着迷于这种精美的器物。而这些瓷器上的奇妙设计和纹饰深深的吸引了当时年幼的倪汉克,他好奇瓷器上画的男人为什么都穿着裙子,留着长发、还扎着马尾,于是便开始学习欣赏中国瓷器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收藏(图7) 。
2007年,倪汉克先生参与赞助了上海展览中心举办的欧洲19世纪绘画艺术博览会,并参观了上海博物馆。在这里,他饱览了对他来说极为罕见的官窑瓷器,也发现对中国本土而言,在欧洲相当常见的中国外销瓷却十分稀少。这使他决定将家族三代人收藏的瓷器捐赠给上海博物馆,让那些外销瓷器在三百年后结束欧洲大陆的旅程重新回归中国。2008年,倪汉克先生珍藏的97件瓷器悉数入藏上海博物馆,并于次年“海帆留踪——荷兰倪汉克捐赠明清贸易瓷展”中首次向世人展示了它们迷人的风姿。
异域风情
虽然具有无可置疑的景德镇青花制作特色,果树纹双管瓶的造型和装饰却充满了鲜明的异国情调,这在倪汉克先生的捐赠品中并非孤例(图8组) ,而在同时期的外销瓷中也屡见不鲜(图9组) ,这些作品很显然属于当时“来样订烧”的产物。
尽管没有取得外销瓷贸易的先发优势(图10) ,荷兰却是中国瓷器在欧洲得以普及的最主要推手。从17世纪初开始,荷兰继葡萄牙后取得海上霸权(线路图) ,同时也成为中国瓷器的最大代理商(图11组) ,1619 年,他们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设立总督,筑城设防,使其逐渐成为荷兰人经营东方的重要基地,以此为据点,大量开展瓷器贸易。1624 年,荷兰人在占领台湾及澎湖列岛之后,台湾也迅速成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又一个瓷器贸易中心。据统计,从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至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80年中,至少有一千六百万件中国瓷器被荷兰商舶运载到了世界各地,即便是18世纪失去了瓷器贸易的垄断地位后,瓷器贸易仍维持了高额的利润(图12组) 。
明末清初的中国政局动荡不安,农民起义、朝代更迭接二连三,海禁政策也时紧时松,使瓷器的生产和外销都处于一种极不稳定的状态之下。但荷兰人表现出超凡的商业组织能力。他们建立起采购网络,在控制数量、选择种类款式、确定购销价格,以至采购地点、模式,转运分销各殖民地商埠等方面都有成功的操控调配手段。他们真正把欧洲销售市场的信息迅速反馈到中国,连结了瓷器生产者和欧洲客户,使中国瓷器注入了欧洲文化因素。
早在十七世纪初,中荷瓷器贸易就已按照国际贸易惯例,采取签订销售合同、预付定金的方式进行交易。作为东方瓷器商品在欧洲的主要代理,荷商收集不同国家的要求转达中国,最后把运到荷兰的瓷器分销到欧洲各国。
为了使中国瓷器能够在荷兰及欧洲畅销,公司很快就主动向中国商人提供样品(图13组) 。1635年,荷兰商人第一次把欧洲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宽边午餐碟、芥末罐、洗脸盆等做成木制的模型(可能是避免海运途中损坏),带到广州,请中国的瓷器匠师们模仿生产,然后在1639年,把试制出的首批样品运到荷兰。这些产品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他们所生产的瓷器完全适合欧洲市民的使用,在欧洲市场上供不应求,瓷器终于走入了欧洲的普通人家(图14) 。
摹仿与创造
十五世纪欧洲商船来到东方,是新世界和旧世界的一次历史性邂逅。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同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般精力弥漫、充满好奇,还带着几分莽撞和粗鲁。而当时的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历史悠久,文化深邃,手工业先进。欧洲人惊叹于中华帝国的广阔、富有、发达和优雅,迷恋这个国家慵懒、奢华和风情万种的生活。中国风尚风靡世界,给欧洲人带来新鲜的灵感和创意,激励他们学习、摹仿并超越,而外销瓷的风靡,则是这种“中国热”的先导。
中国外销瓷的品种,早期以具有传统本土风格的作品为主,造型花纹带有鲜明的民族风,尤以青花瓷广受欢迎(图15) 。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中国商人日益留意西方人的喜好,瓷器的形制、纹饰开始根据欧洲商人的要求而制定,或以传统纹饰装饰欧洲器形,或在传统的中国器物上饰以西洋人物或纹章,乃至生产从造型到装饰全盘西化的作品,使自己的瓷器更适应市场的需求。同时,随着五彩、粉彩、珐琅彩瓷器的创烧和发展,中国外销瓷的品种也更趋多样化(图16组) 。
在进口中国瓷器的同时,欧洲从未停止对瓷器原料和烧制技术的研发。晚明时期销量最大的青花瓷器,一直是欧洲各国乐于仿制的样本,它洁白质地上幽艳的花纹,具有冷艳深沉的美感。荷兰的代尔夫特窑在17世纪专门烧制模仿中国青花的白釉蓝彩陶器,装饰欧洲人喜爱的中国图案。在同时期当地最著名的画家维米尔的作品中,我们就能看到这种叫做“代尔夫特”的陶器(图17) 。18世纪德国人首次成功烧出了真正的硬质瓷器,一位名叫约翰·夫里德里克·波特格(Johann Friedrich Bottger)的炼金术士,在被酷爱瓷器的萨克森君主奥古斯特二世囚禁于城堡数年之后,终于在1708年1月15日成功研制出欧洲第一件原创高温硬质瓷(图18) 。1710年皇室在德雷斯顿附近的麦森(Meissen)成立了欧洲第一家瓷器制作工厂。此后300多年来,麦森瓷器一直贵为欧洲第一名瓷(图19) 。同一时期,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汉名殷弘绪),于1705年抵达中国瓷都景德镇,暗中偷习中国制瓷秘诀长达七年之久,并于1712和1722年先后两次致信奥日神甫告知瓷器成分配比和烧造工艺,致使西方国家终于在数年后成功仿制了中国瓷器。至此,欧洲瓷业取得了革命性的发展。
输出与反馈
中国瓷器对欧洲的影响远远不止于陶瓷工艺的发展。瓷器清洁、致密、耐热并易于清洗的特点,使欧洲人找到了更为卫生实用的饮食器皿,从而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日用品革命,改变了长期使用木质或陶质器皿就餐的习惯。当时的贵族们甚至觉得瓷器是比金银器皿更为珍贵的器具,而1614年出版的一本描述阿姆斯特丹情景的书证实,当时瓷器已成为“普通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具”。
明清外销瓷的东方情调给欧洲人带去了迥异于以往一切经验的艺术感受,也给他们带来了全新的艺术灵感。17-18世纪西方艺术史上巴洛克风格向洛可可风格转变,清雅活泼,柔和优美的作风取代了原先豪华浓艳,凝重饱满的风格。而中国瓷器独特的色彩搭配,优美的器物造型,婉转的彩绘线条和出人意料的构图布局无疑给欧洲艺术带来了丰富的创作资源。这一时期欧洲的园林建筑,家居、服装和器物上的花鸟装饰以及中国风味的绘画(图20组) 等等,无不受到中国瓷器艺术的孳乳。
大规模的瓷器外销同样也给中国人带来了新世界的风景。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对瓷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生产技术上为提高生产速度, 制瓷工具有了重大突破, 成型多了旋坯车, 施釉采用吹釉法。瓷业分工不断细化,其复杂精细在古代中国同行业中绝无仅有。制坯作坊内部分工精细,“过手七十二, 方克成器”,粉彩绘画分画工、染工,画者不染,染者不画。
随着越来越多的订单提出了新的式样和图案需求,“洋器”日渐流行。这些作品的样本大多来自欧洲人的版画,而其绘画风格,则是“均以西洋界算(透视)法行之。尤以开光中绘泰西妇孺者为至精之品。”为了保证绘画的质量,清代康熙年间出现了由景德镇烧制瓷坯,运往广州进行彩绘的“广彩”瓷器(图21组) 。
总之,到18世纪中期,在沿海开放地区和北京的宫廷之中,洋人、洋器、洋画已经是不足为奇的景象。然而中国人对这些新玩意的兴趣也仅止于此,固有的传统依旧强大,外国货和他们所代表的异域风情只能作为原先生活的点缀。发达了几千年的中国人满足于自给自足、优哉游哉的生活方式和节奏,从皇帝到平民,都不想有所改变,也确实没有改变。
终于,随着欧洲、日本日益成熟的瓷器生产为西方提供了新的选择,华瓷垄断海外高端瓷器市场的局面被打破了。始终保持着作坊式生产和官营贸易的中国瓷器无论制造和销售都不能满足飞速发展的形势,每况愈下,逐渐衰落下来。
本期执笔:李智 动画制作:葛晟(美国波特兰大学)
上海博物馆 版权所有2008-2015
双口调味瓶 约1700年, 高19厘米 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历史博物馆所藏一对的其中一件
<
青花带银配件双颈油醋调味瓶 清康熙(1662-1722) 江西景德镇窑制作 约1700年在荷兰加装配件 高20.4厘米 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
有字母“A”(aceto,醋)和字母“O”(olio,油)的调味瓶 约1575-1578年“美第奇瓷器”(软瓷),佛罗伦萨烧制 高15.2厘米 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
荷兰阿姆斯特丹发现的玻璃调味瓶碎片 17世纪下半叶制造 高15.5厘米 鹿特丹布宁根博物馆,博曼斯美术馆藏
伦敦发现的双颈玻璃瓶 1670年威尼斯或伦敦制造 高17厘米 伦敦博物馆藏
景德镇窑青花果树纹双管瓶花纹细部
景德镇窑青花果树纹双管瓶口沿花纹
景德镇窑青花果树纹双管瓶圈足花纹
景德镇窑青花果树纹双管瓶(对)
倪汉克先生陈列外销瓷藏品的柜子 这件柜子原置于倪汉克于1990年购入的一幢1885年代的住宅中,专门用以摆放他的青花藏品。从1991年继承了其父的收藏后,倪汉克继续了家族的收藏活动,使藏品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40%。多年后倪氏出售房产时考虑处理这批珍贵的收藏,为了能确保它的完整性,他决定将其捐献给公共的博物馆。
景德镇窑青花镂空仕女图果篮托盘 清康熙(1662-1722) 篮高12.2厘米,口径21.2厘米,足径14.7厘米 托盘高3厘米,口径24.3厘米,足径13.7厘米 倪汉克先生捐赠 这是一套盛放果实的用具,篮腹与托盘宽折沿出镂空菱形纹,颇似竹藤的编织痕;菱形花四角及花瓣曲折处均用青花点斑,篮及盘内底绘青花仕女扑蝶图,口沿饰锦地花卉纹,日用与装饰完美结合。康熙年间销往欧洲的瓷器中类似的外国来样订单作品很多,部分品种如这种果篮托盘在康雍乾三朝均很流行,康熙朝以青花居多,后又出现粉彩制品。
景德镇窑青花如意花卉纹盖杯 清康熙(1662-1722) 通高26.5厘米,口径11.4厘米,足径9.9厘米 倪汉克先生捐赠 盖杯是荷兰等国流行的盛装液汁的日用器,多见银制品,当时贸易公司根据欧洲市场需求将其制成木样到中国订烧瓷制品。杯有不同规格,小的高10厘米左右,大的高30厘米左右,在荷兰、英国、瑞典、丹麦等国至今仍保存着大量康熙时期的盖杯。此杯纹饰虽然采用中国传统的如意花卉纹,但装饰面积大而醒目,成为主纹,多折弯曲,具有繁缛的欧式风格,是此时期外销瓷装饰的一个重要特点。
奶壶 1725至1735年 高22.5厘米 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历史博物馆藏 这是一件件装饰有中国古代仕女图案的五彩奶壶,镶银部分是在十九世纪时所加。平盖、三角形的流和奶壶型制是仿自欧洲银器或瓷器,口沿和盖上花环也反映了受到欧洲纹样的影响,可能是荷兰市场订烧的作品。
茶具(部分) 1738年 杯高6.5厘米,直径7厘米; 奶壶:高12.8厘米; 茶壶座:直径14厘米; 托碟:直径10.7厘米 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历史博物馆藏 这些茶具饰以各色釉上彩图案,描绘由Cornelis Pronk设计的“四博士”图。据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记录,在1739年共有五套饰以这种釉上彩纹样的茶具输入荷兰,可惜未有记录每套的配件数量和器皿种类,但这几件当属其中一套;另一件椭圆形的小盘子仍藏于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历史博物馆。套件中有柄的杯是用作盛巧克力的。
唐长沙窑青釉褐斑贴花人物图壶 高21.8口径6底径14.6腹围53.8 cm 中国瓷器的外销可以远溯至唐宋时期,当时的瓷器贸易主要沿着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进行。长沙窑是唐代著名外销瓷窑口,这件青釉褐斑人物贴花壶发现于上海青浦青龙镇遗址,这里是唐代重要的外贸港口。宋元时期福建的泉州港是重要的瓷器中转口岸,明代初年郑和下西洋的大规模航海活动也进一步促进了瓷器的出口。但直到十五世纪之前,中国瓷器的输出主要限于东亚、中东及东南亚诸地,明初以来实行的海禁政策也使得瓷器贸易以小规模的朝贡交易和走私贸易为主。
明清外销瓷路线图动画演示 十五世纪,为了打破阿拉伯人对远东贸易的长期垄断,欧洲诸国开启了著名的大航海时代。葡萄牙作为航海探险的积极发起者,首先到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葡萄牙人非法占据澳门,从此澳门成为中西贸易的中心。在整个16世纪葡萄牙垄断向欧洲贩运瓷器的利益,其瓷器贸易先以大规模非法走私为主,隆庆元年(1567年)明廷宣布福建月港对外开放后更加发展,1580年后,由于被西班牙短暂合并,更使这一贸易开拓至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
景德镇窑青花帆船图花口盘 清 18世纪 高3.7厘米 口径26.6厘米 足径15.5 倪汉克先生捐赠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依靠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开始了在远东亦商亦盗的国际贸易,其攻击的首要对象即葡萄牙。1602年和1604年荷兰先后截获了葡萄牙商船圣地亚哥号和凯莎琳娜号,并将船上的数十万件中国瓷器运抵阿姆斯特丹拍卖。这次拍卖在欧洲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以致后来这两艘船上的瓷器都被以这种巨大战船的名字“克拉克(Crarack)”来命名。这件青花盘上的图案即克拉克帆船,是14-17世纪典型的大型贸易船。
十七世纪中叶,荷兰船只停泊在广州的情景。 尼尔活夫:《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远征》,阿姆斯特丹,1665 铜版画,29.7*18.8厘米。
绘有广州珠江边十三行图案的潘趣碗
1844年2月17日伦敦画报上的广州洋行图
1858年在广州出售英国商品 英国初期更多从荷兰人那里订购自己需要的瓷器,但随着中国茶叶传入欧洲和饮茶风气的兴起,到了18世纪,喝下午茶已成为英国人的生活习惯,取代了原先的巧克力,瓷器也逐步由收藏品、装饰品变为必不可少的日用品。随着清政府收复台湾,十七世纪中晚期以来的长期动荡结束,康熙皇帝在1684年宣布开放海禁,设闽、粤、江、浙四大海关。此时英国不再需要像荷兰人那样靠邀击他国商船或和海盗私商打交道而获得瓷器。1757年乾隆宣布实行广州一口通商,英国人率先建立了驻粤商馆,与清政府规定的贸易中间商十三行进行双边贸易,取代荷兰成为新一代瓷器贸易的霸主。
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786年在中国定制的咖啡壶设计图样 炭笔素描,12*17厘米 海牙国家档案部
糖罂 1735至1745年 高21.5厘米 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历史博物馆藏 这糖罂饰以釉上彩花卉装饰纹带。它的上部可以扭开,并有镂空孔以便洒糖粉。盒钮塑成花蕾形。器形仿自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初流行的欧洲银制糖罂。
中产家庭女子用青花瓷喝茶的室内场景油画 老简·约瑟夫·豪曼斯(1682-1759)绘 高46.7厘米,宽58.7厘米 布里奇曼艺术图书馆,私人收藏
景德镇窑青花西厢人物故事图花口盘 清康熙(1672-1722) 高2.4厘米,口径15.7厘米,足径9 厘米 倪汉克先生捐赠 盘心开光绘《西厢记》佳期一折内容,宰相小姐崔莺莺与书生张君瑞幽会密约,丫鬟红娘于窗外侍立。《西厢记》是明清十分流行的戏曲作品,在瓷器上常见的以其故事为蓝本的装饰图案,在外销瓷中也屡见不鲜。
托盘,茶杯及托碟 1735至1745年 托盘:直径13.3厘米 杯:高3.7厘米 托碟:11厘米 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历史博物馆藏 饰以各色釉上珐琅彩图案,描绘Valckenier家族的纹章,并冠以鹰纹,因其家族名称与鹰字同音。外这家族在阿姆斯特丹是有势力的商人,曾服务于荷兰东印度公司,雅加达位居高职。例如Adriaan Valckenier在1737至1741年间曾任总督。传世多套中国和日本瓷器都有饰以他们的纹章,只是颜色不同。但这套器物绘工较差,未见著录,而纹章中由两侧新月伴着中间的树干纹样几乎不能辨认。至今仍未可确考这套茶具究竟为家族中哪位成员订制。
注子 1725至1735年 高29.5厘米 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历史博物馆藏 这个注子是盥洗用具,应附有相配的盆,但今多已散佚。这钟器物型制,特别是其弯曲的高柄,均仿自欧洲银或瓷制的注子。
茶叶罐、茶杯及托碟 约1740年 茶叶罐:高12.6厘米 杯:高2.8厘米 托碟:直径10厘米 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历史博物馆藏 这套瓷器的造型虽然是传统的中国式样,但以铁红彩及各色釉上珐琅彩描绘了Francesco Albani设计为稿本的纹样,代表四行之中的“火”。意大利画家Albani(1578-1669)曾创作一系列绘画,描绘古典传说中的“四行”:火、水、土及气,后被刻成版画。中国画工即以版画为稿本描绘图案:中央丘比特象征宇宙和性灵的火;右边是伏尔甘,是铁匠和陶瓷工匠所信奉的四行中的火神;驾战车在空中飞翔的是代表爱情和欲望的女神维纳斯;四周是多位小爱神,象征能射穿钢铁、钻石和众神之心的力量。
维米尔 倒牛奶的仆人
麦森壁画 瓷器的创烧
德国麦森青花瓷塑三女托盆 19世纪 口径23.6厘米,底径13.6厘米,高31厘米
逑园景色 逑园是18世纪著名建筑家钱伯斯设计的英中式花园,以富于中国园林和建筑的风情著称,其中的中国式塔是当时非常受欢迎的人造景观。
外壁镂空咖啡壶 部分模制 法国巴黎塞夫勒(Sevres)瓷器厂烧制,亚森特·雷尼耶(Hyacinthe Regnier)设计 款识:转印绿色椭圆形开光内纪年标志“S.73” 1831-1832年设计,1873年烧制 高19.1厘米,宽13.4厘米 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
布歇 《渔父图》 布歇是洛可可时期的法国著名画家,也是洛可可艺术的重要赞助者蓬皮杜夫人的御用画家,他曾画过多幅以中国人物为表现对象的作品,但从表现形式到审美趣味,都与中国画大相径庭,把法国贵族们调风弄月的场景换上了中国的题材,更富于轻浮梦幻的异国情调。
19世纪画“中国工人在广州瓷器厂”(1825年)
清乾隆广彩满大人纹爵杯 高12.5厘米,底径7.5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