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辽(1032-1085),字睿达,浙江杭州人。沈遘之弟,《梦溪笔谈》作者沈括的从侄。曾巩、苏轼、黄庭坚常与他诗歌唱和。熙宁初(1068),沈辽任审官院西院主簿,因与王安石意见不合被免职。后以太常寺奉礼郎监杭州军资库,任转运使。派至华亭县主持地方政事,因县民纷争受嫌株连,流放永州(湖南零陵),改徙池州。
沈辽精于书法,崇尚法度,少时学唐代沈传师,晚年自称学王献之,擅长楷、隶、行诸体。当时沈辽所书寸墨尺纸,落笔辄为人争取。王安石、曾布都曾学习沈辽的笔法,米芾形容其书法为“排字”。《动止帖》是一通向病中友人问安的信札,有晋唐风格,神韵俊逸。受信者为“宝臣阁下”,应该是苦于得了疔疮。沈辽信末教他用醋制乳香石,外敷在红肿之处,的确是乳香的一种用法。
《动止帖》所用纸张为宋代水纹砑花笺,花纹为白色流水波纹,光滑结实,非常精美。砑光,是指用石碾磨纸,使之密实有光泽。砑花,是将雕有纹理的木制或其他材料的印模用强力压在纸面上,花纹便隐现于纸面。水纹纸在隋唐时期便已流行,明代杨慎《丹铅总录》引用唐太宗诗句“水摇文蠲(鹢)动,浪转锦花浮”后写道:“唐世有蠲(鹢)纸,一名衍波笺,盖纸文如水文也。”所以这种纸又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衍波笺”。五代陶谷《清异录》最早记录了用模压方法制作的彩色花笺,花纹精美各异,模板雕刻细腻,并使用胶制工艺,号称“砑光小本”。苏东坡《书蒲永升画后》就曾经提到这种“印板水纸”,其特点是波头起伏,使人产生立体感错觉,以至于用手去扪抚,以为有凹凸漥隆。古代水纹纸,多用作信笺以寄情千里,存世很少,极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