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
简介

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1936年施昕更在浙江省余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调查和发掘时发现而得名。主要分布在今上海市、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南部的太湖周围地区。主要中心性遗址有浙江杭州余杭良渚遗址群,江苏昆山赵陵山、苏州草鞋山、张陵山、常州武进寺墩,上海青浦福泉山等,文化年代距今约5300~4300年。

良渚文化夹砂陶数量少,主要为红褐和黑褐色,泥质陶为陶器主体,有灰、灰胎黑皮和橙红胎灰皮等种类。典型陶器包括鱼鳍足和T字形足鼎、竹节状把豆、双鼻壶、宽把带流杯、鬶等;石器有钺、有段石锛和耘田器等。

良渚文化的玉器达到了中国史前玉器发展的顶峰。主要种类有琮、钺、璧、冠状饰、三叉形器、镯、锥形器、半圆形饰、柱状器、璜、牌、串饰、带钩及鸟、龟、蝉、鱼等。器身上刻有神人兽面纹的各种变体、鸟纹、卷云纹等各种良渚文化特有的图案。

人工堆筑的大型墓地兼祭坛也是良渚文化的主要特色。种种迹象表明,良渚文化已经形成了复杂的等级社会,稻作农业发达。存在以沟通天地为重要内容的宗教,在社会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军政与宗教权力合一。良渚文化中期,良渚遗址群似是整个良渚文化的都邑性中心。

相关资源
【网上展览】 赶上春——江南文化数字专题
上海博物馆
事业单位 适老化标识 Copyright © 2015 ShanghaiMuseum.net  上海博物馆  版权所有
联网备案号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6901号  沪ICP备1000339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