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弼(1425-1487),字汝弼,号东海、东海翁,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进士,授兵部主事,晋升员外郎。因作《假髻篇》讽刺时贵,遭当权者忌恨,被排挤出京,任江西南安知府,治绩颇着,深得民心。卒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六十三岁,葬于松江凤凰山之阳。
此卷乃张弼为其外甥俞寰所请而书的《学稼草堂记》。前面引首四个大字楷书“学稼草堂”,实则乐清八岁儿童张环所书,张弼在引首款署里说道,张环也是应俞寰索书。卷后最早题跋是张弼六世孙张安茂所书,已经误以为楷书也是张弼书,故至咸丰、道光间题跋者,多沿袭其说,大加赞叹。张安茂,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字子美,号蓼匪。顺治四年(1647)进士,官西宁道、浙江提学佥事,工书法,着有《泮宫礼乐全书》。
直到瞿宾鸿道光二十一年(1841)题跋方纔提到:“而童子张环亦附骥于千秋矣。”但是此论并未引起后续题跋者的注意和重视。三年后,姚楗的题跋又作了细致的考辩和推理,认为四个楷书并非张弼所书,而是八岁儿童张环写的。这一观点得到更晚三年的题跋者许威的支持和响应。今根据张弼自署文字,以及草书《学稼草堂记》的内容可知,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此《记》讲述了张弼姐夫俞南金由读书转而用力于稼穑的事迹,因而其外甥俞寰索书此《记》。其内容透露了吴地在平原冲积过程中形成的海堧多滩涂,海水倒灌成盐碱地,耕稼颇为不易的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