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董其昌倡导“南北宗论”、拈出“笔墨论”后,除“老二王”(王时敏[1592-1680]、王鉴[1598-1677])为亲密追随者外,后学中最得董氏精髓者莫过于八大山人(1626-1705)、王原祁两位,皆属清初最负创造性的画家,且都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影响深远。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江苏太仓人。进士,累历省垣,改翰林,累晋户部侍郎。擅山水,为清初四王之一。思索型画家王原祁创作之余,有研求画理的习惯,著《雨窗漫笔》一卷,并撰有用于画作题跋的诸多画论。
本则题画稿为其《题画手稿》册之一,为道光二十四年(1844)吴江沈懋德所辑《麓台题画稿》中所未收。稿中“丹思”,即王敬铭(1668-1721),字丹思,一作丹史,号未岩、寄柤生,上海嘉定人。康熙四十六年(1707)玄烨南巡,进诗画称旨,入直畅春园,纂修武英殿,书成,议叙不就。康熙五十二年(1713)及第,廷试第一,官翰林院修撰,康熙五十四年(1715)为会试同考官。与李为宪、曹培源、金永
熙并称原祁四大弟子,传世作品不多。
麓台赠其画尤多,如康熙四十九年(1710)《仿古山水图》册(故宫博物院藏),另如《麓台题画稿》第一则“题丹思画册仿叔明”、第二十一则“题仿万壑松风。丹思三十幅之一”等,并藉此指导画理。
丹思受麓台亲炙,关系极密,且对王氏家族成员于生活、官场上亦常加以关照。如原祁三叔王撰(1623-1709)曾剧病艰窘,无奈将所藏《名公尺牍》六册一套,并王翚《仿北苑董源》一卷、王时敏《手迹》一卷典当。二十多月后,因无力赎回,遂致信请求敬铭“于冗费中,曲措赎归”“则名迹得所归,在尊处犹之在愚处。愚将来或有余力,仍不妨以见还也。”(王撰《行书札》,上海博物馆藏)
据“题丹思代作仿大痴”知,此图即为现藏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王原祁名下《仿大痴山水图》轴。据本则手稿,知该图实为敬铭代笔、原祁亲题,是目前惟一能确认的王敬铭代笔乃师之作。且知该画作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六月望后,于北京万寿图馆中。其时,王原祁年七十二岁,王敬铭四十六岁。可与本展《未完山水图》轴相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