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方壶”石作平冈层叠之山形,其形如绘,画意宛然,色泽苍中含翠,有墨彩淋漓之趣。石质坚凝润泽,如同碧玉,光洁细润,墨绿如黛,是崂山绿石中的极品。造型方方正正,纹理层层叠叠,很像山水画里叠高皴和折带皴的艺术效果,是中国目前传世的文房赏石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方壶”是传说东海中的三座仙山之一,题为“小方壶”,意味着文人案头仙山,风趣可玩。此石最初由清代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收藏,上有高的题刻“小方壶”及“丙寅秋日南阜左手制”。高凤翰平生酷嗜玩赏奇石,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时年64岁时,遇到这方崂山绿石。“小方壶”与他日常画笔下的块垒奇石在审美上具有共性。中国赏石文化在宋代开始就形成了“瘦、透、漏、皱”的标准,即文人案头赏石要符合这四个准则,称之为相石四法,而“小方壶”却是一条都不符合。高凤翰以“丑石”作为审美对象,开拓了文人赏石的新境界。
此石近世为大收藏家钱镜塘所得,在底座左侧刻款,并由吴湖帆在底座正面题刻文字。吴专门为此石绘图,并于画中题记。之后,石、画分别为收藏家李研吾、王一平所藏。此后,画、石延津剑合。因王一平与高凤翰均为胶东人,此石又出自胶东海隅,因此王一平极为珍爱,还取“小方壶室”为书斋名。1998年,王一平将陪伴自己的一石一画捐赠给上海博物馆。“小方壶”的流传递藏经过,见证了传统文人赏石、刻石、画石、藏石的赏玩雅趣,也传递着耿耿如石的文人风骨与隽永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