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公告
上海博物馆举办"暂得楼清代官窑单色釉瓷器展"
发布日期: 2008-06-06
2005年9月29日下午,"暂得楼清代官窑单色釉瓷器展"在上海博物馆二楼幼韵轩隆重开幕。 清代景德镇瓷业经历了由明末政局动荡、战乱频仍造成的衰退,到康雍乾盛世发展以及嘉道以后的再度衰落过程。综观现在传世品中的清代景德镇瓷器作品,明显可以看出康雍乾三朝的瓷器烧造不仅是整个清代的发展高潮,更达到了历史的高峰。而这段时期的官窑单色釉瓷器,则可说是整个清瓷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 已故香港瓷器收藏大家、暂得楼主胡惠春先生是文物收藏界知名人士,早年居于沪上,曾于1945年被聘为北京故宫博物院陶瓷专门委员,1950年被聘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移居香港后,于1960年创建敏求精舍,并担任了八任主席。敏求精舍至今保持着很高的收藏层次,集中了香港地区品位高雅的收藏家、鉴赏家。 胡惠春先生收藏丰富,自名其斋为"暂得楼"。这一名称源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永和九年,歳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胡先生取文中"暂得"二字,一是指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拥有文物古玩,故为"暂得";二是谓图一时之快乐,曾经拥有过了,就如兰亭修禊之事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胡先生的胸襟和修养。 胡惠春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先后两次把自己收藏的精美陶瓷器共359件捐赠给我馆,进一步丰富了上海博物馆的收藏。其中的清代单色釉瓷器虽然只是暂得楼所藏的一部分,但烧造水平堪称一流。胡先生之婿、著名美籍华裔收藏家范季融教授,多年前就有一个想法,希望把珍藏于海外的暂得楼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单色釉瓷器与已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的清代康、雍、乾单色釉瓷器合在一起,举办一个"暂得楼清代康雍乾单色釉官窑瓷器展"。 此次在上海博物馆二楼暂得楼陶瓷馆展出的康雍乾单色釉瓷器作品,一部分取自暂得楼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的藏品,另一部分来自现存美国纽约、专程运抵上海的暂得楼收藏,共计五十四件(组),质量之高在海内外都十分少见。 展品中的红釉可分为高温和低温两种,高温有豇豆红、郎窑红、钧红,低温有胭脂红、珊瑚红,几乎包括了当时单色釉中的所有品种。豇豆红作品中有一对印盒不同寻常,釉色以绿为主,稍带红色,在传世品中极为少见,据传为乾隆皇帝常用的文具。胭脂红又名胭脂水,是清宫专用的瓷器名品,展出的一对胭脂水小杯,釉色洁净嫩淡如盛开的桃花,造型规整,器壁薄匀,是当时最名贵的单色釉作品之一。 康熙天蓝釉是一种较名贵的色釉,来沪作品中有一件柳条纹缸和一件水盂,两件作品釉色均十分洁净,缸的形制别致而稳重。 暂得楼藏单色釉瓷器中,仿宋代五大名窑作品占有较大比重。此次展出的乾隆仿汝器造型有花觚、瓶、桃式洗、花盆,式式具精。十件仿官釉瓷器中,两件雍正作品的造型、釉色都十分接近宋官窑作品;八件乾隆仿官釉瓷器,也都是严格按照帝王意愿仿烧的官窑精品。钧红釉瓷器是仿钧窑变釉瓷器的代表性作品。 此外,青釉瓷、茶叶末釉瓷、炉均釉瓷都是质量极高的精品。其中一对名贵的松石绿釉刻花缠枝莲纹尊,造型似石榴,刻花十分精细。 综观暂得楼所藏单色釉瓷器,可以用"精"、"雅"、"美"三字加以概括,从这些藏品中可以进一步领悟胡惠春先生"暂得于己,快然自足"精神境界的妙蒂。 展览将至2006年1月3日结束。
上海博物馆
事业单位 适老化标识 Copyright © 2015 ShanghaiMuseum.net  上海博物馆  版权所有
联网备案号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6901号  沪ICP备1000339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