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上海博物馆第三展厅迎来了建馆以来首次以砚为主题的展览 “惟砚作田——上海博物馆藏砚精粹展”。展出时间为2015年7月17日—10月7日。
上海博物馆所藏各朝古砚品类丰富,尤以明清文人题铭砚、著录砚与近世巨匠陈端友制砚为馆藏特色。本次展览遴选了馆藏精品共计96件(组),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精品佳作,为观众展现砚史的发展脉络。展览以时间顺序分为四个主题:
第一部分“实用与气度”,展现古砚自战国秦汉至两宋从初创到逐渐发展的阶段。当时砚以实用为主,砚形或古拙雄健,或气势飞扬,或端庄雅致。汉代工艺具有深沉雄大的风格,器形简朴,以实用为目的。六朝陶瓷取代石料成为最主要的砚材。隋唐,端、歙、澄泥等名砚开始为世人所好。两宋砚形开始增多,以抄手形为基本样式。
第二部分“粗犷与厚朴”,呈现的是元明时期的砚形风格。这一时期砚形变化多样,已不复固定的样式。风格浑厚朴实,端庄凝练。元明砚的造型承袭了早期的箕形、抄手形、长方形、圆形等,也有各种富有个性的样式。纹样题材已十分广泛,山水、人物、花鸟、鱼虫、走兽等多有表现。题铭砚在元明有较多出现。
第三部分“良材与精工”,内容以清砚为主。作为中国砚史的巅峰之作,清代砚材取用、造型、纹饰、雕琢工艺、题铭诸方面,多超越了前代,达到砚史的高峰。砚的造型仿古、仿动植物、几何形、随形等,在清砚中各占一席。纹样题材也更加广博。雕琢技法以阴、阳线刻与浅浮雕为主,参以局部的镂空雕,展现出生动、精致的风格。文人题铭砚在清代发展到极致,文人雅士参与制砚、刻铭已成为一种风尚。
第四部分“近世巨匠”则着重展示了海派砚雕开山鼻祖,20世纪最杰出的制砚艺人陈端友的作品。其制砚中,再现真实的自然生物与摹写古物是其一生的追求,刀下的松蕈、甜瓜、竹节、螺蛳,无不活灵活现,洋溢着自然的勃勃生机,摹刻的古鼎古镜也是逼真肖形。陈端友极其擅长把握自然物体的细微之处,一块块顽石在他的刀下演化成灵物。写实肖形、情趣盎然,确立了海派砚雕的风格,对后世砚雕影响巨大。
青灯黄卷,惟砚作田,古代文人终生与砚相伴,砚田耕耘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惟一途径。我们希望借此帮助观众理解中国特有的传统书写文化,继而触及历史人物的幽怀雅抱,感受中华文明最为深邃的内在世界,弘扬中国工匠的绝妙技艺与文人的文化取向和艺术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