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公告
花满申城——上海博物馆少数民族工艺馆新陈列开幕
发布日期: 2019-09-23

IMG_7649.jpg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花城满申——上海博物馆少数民族工艺馆新陈列”在上海博物馆开幕。作为第二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展演项目之一,本次展览于9月24日起在四楼少数民族工艺展厅正式对外开放,直至明年3月22日结束(周一闭馆)。展览集中呈现我国少数民族工艺丰富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

IMG_7653.jpg

开幕当天,上海博物馆与上海越剧院、上海小荧星、上海鼓舞东方演出团联袂献演了一场融合民族歌舞和地方戏曲艺术的开幕晚会,以欢快的歌声、动人的舞姿和悠扬的乐曲,与现场观众一起表达对祖国的美好祝愿。

IMG_7665.jpg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来自各民族相互融合、共同创造的成果。多样的人文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以及风土风俗,赋予了五十五个少数民族风格多样的文化特质。

IMG_7673.jpg

上博少数民族工艺馆自1996年底正式对公众开放以来,以服饰、染织绣、金属工艺、雕刻工艺,漆器与藤竹编工艺,以及面具艺术等六大板块,展现了中国少数民族悠久绚烂、丰富多样的造物文化与艺术审美,广受好评。本次展览在原有陈列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展品,完善丰富陈列内容,改造提升陈列手段和照明设备。在焕然一新的少数民族工艺馆,观众们将可领略四大“新看点”。

IMG_7636.jpg

首先,少数民族工艺展厅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十四个民族的文物,分别是布朗族、门巴族、羌族、达斡尔族、普米族、怒族、鄂温克族、俄罗斯族、撒拉族、塔塔尔族、锡伯族、仡佬族、仫佬族和京族。其中,塔塔尔族、锡伯族展出文物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仡佬族、仫佬族和京族文物来自广西民族博物馆的馆藏。这两家国内民族自治区的顶级博物馆此番助力上博,将为上海观众呈现“花满申城”的全新气象,以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文物齐聚上博的全新面貌,共同迎接国庆70周年华诞。

_DSC1034.jpg

其二,灿烂多姿的文化离不开民族音乐的滋养。在展厅入口处搭建了双层圆形开放式展台,阶梯式展出了哈萨克族冬不拉、热介克;维吾尔族胡西塔尔、热瓦普、小号;塔吉克族四弦琴;藏族龙首纹岗冻;蒙古族马头琴;彝族龙纹月琴;朝鲜族圆鼓;苗族古瓢琴;傈僳族四弦琴等十二件非常独特的民族乐器,让对民族音乐感兴趣的观众们一饱眼福。

哈萨克族冬不拉.jpg

哈萨克族冬不拉


其三,为全面体现此次改陈之“新”,展览在技术术手段上也着力推陈出新,比如在第四板块“雕刻工艺”之“高山族彩绘木雕渔船”展示部分增设了LED高清投影灯,使原本静止的背景,变幻出动态之美,加上特殊的音效,让观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

_DSC1055.jpg

最后,也是最能体现上博文化特色的一点,不在展厅之中,恰在展厅门外。本次展出专门在少数民族工艺馆门口设置大型展板,陈列《中华民族印谱》原印57方。全套印章由当代著名篆刻家、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刘一闻先生创作完成,刻有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名称,辅以百字左右的边款介绍相关民族的概况。由上博主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刘一闻中华民族印谱》也将在开幕当天发行。

IMG_7679.jpg

为增强上博原创展览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配合此次展览,上博与东方网共同开发了互动H5小程序“花满申城——总有一款适合你”,通过图文介绍及手绘服饰的展现,吸引社会公众在线参与“摇一摇抽取专属民族服饰卡片”活动。此外,数十部由上博工艺研究部与信息中心采录制作的少数民族工艺专题视频,也将于当天开始在上海博物馆官网陆续上线,今后还将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推出。

习总书记指出,五十六个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形成了多元一统的中华民族。我们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IMG_7684.jpg

改造升级后的“花满申城——上海博物馆少数民族工艺馆新陈列”,将更好地展现中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工艺文化最生动、鲜活的面貌,这些灿烂的物质文化遗产,见证着各兄弟民族卓越的创造力和美学精神,也将激励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共圆“中国梦”。











上海博物馆
事业单位 适老化标识 Copyright © 2015 ShanghaiMuseum.net  上海博物馆  版权所有
联网备案号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6901号  沪ICP备1000339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