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上海博物馆特别策划举办的“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于2021年6月21日正式开幕。该展是近几年来上海博物馆响应上海市委市政府加强“上海文化”品牌建设,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号召的重要举措。鉴于此,上海博物馆在成功举办“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2015)、“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2018)的基础上,继以策划本展构成书画专题研究系列之“海上三部曲”。
本次展览首次从学术视角对上海历代书画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与研究,遴选相关书画146件(组),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时间跨度自三国至现当代逾千年。展品以上海博物馆馆藏为主,部分重要藏品来自上海图书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上海中国画院、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上海鲁迅纪念馆、嘉定博物馆等借展单位。作品门类以中国书画为主,亦包含版画、油画、水彩等;作者以中国艺术家为主,亦有日本、印度名家的2件作品;另有古籍、印章、手稿与文献等6件辅助展品配合展览一同展出。
展览分为“艺脉/艺术成就”“人文/地区互动”“鉴藏/艺术影响”及“潮头/海上风华”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艺脉/艺术成就”。一部文人画史,可谓半部与上海相关。本部分通过梳理“法帖之祖”——《平复帖》、拈出 “墨戏说” 文人画理论的米芾、元代上海文人画成就、明初云间书派与上海 “吴门前渊”,以及古代画史最后一个高峰——海上画派,乃至近现代如黄宾虹、李叔同、陆俨少等名家之成就,阐释海上千年书画之艺脉与成就对文人画史的重要影响。
第二部分为“人文/地区互动”。从元代《淀湖送别图》至明代《曲水园图》,形象地勾画了一幅元明以来上海城市人文的迁移路线图。本部分聚焦上海自然风光、语言饮食、人文构成等风土人情于书画中的体现。尤其关注明清以来江南文化的两个重镇代表——上海与苏州,随着其水系生态、地理优势、经济地位等综合因素的不断变迁,于书画领域产生的此起彼伏的互动关系。
第三部分为“鉴藏/艺术影响”。继承与创新是中国画史得以持续发展的不二法门。本部分梳理了元末至清末民初近七百年间上海书画鉴藏的四个主要阶段,即“肇兴”(元末明初)、“四分天下”(明代中叶)、“高峰”(明末清初)及“半壁江山”(清末民初),同时探讨其与上海历代书画家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对其它地区艺术活动的影响。
第四部分为“潮头/海上风华”,大致以时间为序,展品涵盖海上画派、洋画运动、对上海近代美术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革命家及新中国美术作品,旨在较全面地展现海上美术的发展历程和艺术成就。
展览将在上海博物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书法馆展出,绘画馆陈列第一至第三部分的内容,书法馆陈列第四部分内容。展厅外墙从书法馆延伸至绘画馆,将以古画的巨幅照片配合电视屏环绕外墙,增强气势与震撼力。绘画馆中的展览结尾处,还特别设有一处多媒体陈列《书画千年,相遇上海》,视频以上海现存实景遗迹结合书画作品,对上海千年文脉进行梳理,凸现以黄浦江为主的水系变迁对上海人文城市精神的塑造。此外,古琴、长笛、琵琶演奏等背景音乐将共同演绎展览,烘托展厅幽雅的氛围,让千年古书画焕发新的光彩。
据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凌利中介绍,本次展览也是一次上海的“书画考古”,一方面旨在全面系统地纵向回顾与总结上海历代书画成就,考察其美术史地位及影响,从而填补上海传统文化中书画艺术史的研究空白;另一方面,通过探究海上千年书画发展中所呈现的底蕴深厚、艺脉醇正、兼融并蓄和勇于创新的艺术特色与精神,以期帮助观众更加深入地领悟画史脉络及其美学意韵,理解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精神脉络及其传统人文底色。
展览期间,上海博物馆还将于2021年9月16日至17日举办“海上千年书画国际学术研讨会”,届时将邀请专家学者围绕上海地区书画艺术与相关艺术史展开研讨,作为上海博物馆东馆“海上书画馆”学术梳理的良好起点,共同推动美术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将持续至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