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公告
上海博物馆2023年工作成绩
我们披荆斩棘,走过收获满满的不平凡一年
发布日期: 2024-01-09

回望2023年,我们不负韶华,披荆斩棘、接续奋斗、砥砺前行,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为上海博物馆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请跟着我们,用一组数字回顾上海博物馆的2023年:

 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上海博物馆总计开放260天,推出夜场65场,接待观众逾176万人次;

 上海博物馆现馆藏文物1,024,128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45,293件/套;

 在第六次全国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中,上海博物馆评估结果为优秀,并位居第一;

 获评2021-2022年度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进单位;

 联合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策划推出《了不起的宝藏•探宝上博》系列短视频第二季,入围第28届亚洲电视大奖“最佳短视频系列”;

上海博物馆志愿者服务队获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魔都与新城”项目获全国文博社教优秀案例等;

 推出各类公共教育线下活动1976场,覆盖受众逾6.3万人次;

 推出讲座直播、特别导览等线上教育资源逾1000条,传播量逾7亿人次;

 官网观众访问量超1500万人次,新媒体矩阵全网粉丝数逾370万;

 开发文创产品及数字文创千余款,2023年文创总收入近1.17亿元。

 

这一年,上海博物馆聚焦“大博物馆计划”各项目标工作任务,乘风破浪,锐意进取:

 一、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

 持续深化“让文物活起来:文物党课”“非遗点亮生活”“非遗进军营”“家门口的文博课堂”等党建特色项目。

二、以人民至上为原则,建设世界一流文化地标

 高质量推动“以人民广场馆、东馆、北馆为核心,在海内外设立若干分馆”的“3+X”场馆布局。推动“3M”智慧体系建设,打造国内外博物馆智慧服务和智慧管理的典范;相关项目被列入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智赋百景”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以及入选工信部2023年度虚拟现实先锋应用案例名单等。聚焦分层分众,重点打造“大思政”“社会大美育”特色品牌。

三、以自信自强为底色,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上博文化品牌

 “何以中国”系列第二展“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大展”,接待观众逾72万人次。“对话世界”系列第二展“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是上博自筹资金举办的首个收费特展,接待观众逾42万人次,创下了中国博物馆界展览的多项新纪录;第三展“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则是上博首个东西方绘画艺术对比展等。

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我馆远赴匈牙利举办“百物看中国”文物艺术出境大展系列首展“不朽的玉甲:中国汉代文物珍品展”,吸引当地逾5万观众购票观展,占当地居民总数的近三分之一。赴澳门艺术博物馆举办“故宫、上博珍藏恽寿平书画特展”;赴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参展“人间天堂:中国江南珍宝展”。同时,我馆持续推动区域项目合作与资源共享,助力上海打造世界级“博物馆之都”。


四、以夯实基础为重点,建构文物科技创新体系

 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关键技术研发”等40余项重点科研项目为抓手,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文物科技创新体系。围绕“考古中国”“海丝申遗”等,不断强化考古能力建设;开展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持续推动海外联合考古及水下考古工作。

五、以深度融合为抓手,推动文化传播跨圈迭代

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推出多媒体交响乐“丝路颂”;推出“上博十二时辰艺术嘉年华”主题艺术活动等。推出“国色”等线上数字专题等,官网观众访问量超1500万人次。不断完善新媒体矩阵,全网粉丝数逾370万。研发线下文创新品1175款,推出数字文创百余款;全年文创总收入近1.17亿元。

 六、以治理升级为基础,夯实文博事业发展根基

 完善的内控体系,优秀的人才队伍以及“平安上博”建设,都推动上海博物馆获得健康稳定的发展。

 告别了2023年,我们迎来了2024年。对上海博物馆来说,这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上海博物馆将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对标世界一流,通过展示展览更好守中华优秀文化之正,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之新,更好彰显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特质,努力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城市地标!

上海博物馆
事业单位 适老化标识 Copyright © 2015 ShanghaiMuseum.net  上海博物馆  版权所有
联网备案号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6901号  沪ICP备1000339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