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公告
上海博物馆举办张信哲先生文物捐赠仪式
12件晚清民国服装首批入藏
发布日期: 2024-07-24

捐赠仪式现场

张信哲先生和褚晓波馆长

2024年7月24日,上海博物馆举办张信哲先生文物捐赠仪式,12件晚清民国服装首批入藏,其中包括10件20世纪20至30年代旗袍及2件清代女服。

张信哲,1967年出生于台湾省。华语流行乐男歌手、收藏家,策展人。曾发起并组织表现具有时代文化特征的《潮代:清绣的天衣无缝》(2015)、《民·潮——月份牌珍稀画稿与二十世纪时尚潮流》(2020-2021)等多项展览,著有《玩物哲学》《字私》《民·潮——月份牌图像史》。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张信哲及其工作团队筹办《民·潮——月份牌珍惜画稿与二十世纪时尚潮流展》时,便能够看出他对于中国近代时装文化研究、收藏的关注,尤其对于旗袍有着独道的眼光。

海派旗袍

《民·潮》展览之后,张信哲先生对旗袍收藏越发热衷,一年间收获颇丰。他表示,自己作为上海博物馆的粉丝,经常在百忙之中悄悄步入展厅,静静地独自欣赏展览,一次次感受到上博展览对他的心灵的滋养和情绪的抚慰,这使他一直热爱着文博艺术。上博好展不断,也助力着他对收藏事业的热爱。当了解到上海博物馆东馆正在筹备的“江南造物”主题展览对海派旗袍有展示需求时,便提出可以从千余件旗袍藏品中挑选上博所需,并无偿捐赠,以填补此类藏品空缺,同时弘扬传统与时尚相融合,东方与西方相碰撞的至美艺术——海派旗袍艺术。

历经3年,经过十余轮的反复严选,张信哲先生根据上博需求在千余件旗袍藏品中甄选出10件各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旗袍。在得知上博藏品中清代女服这一江南特色品类也需要增补时,张先生慷慨捐赠2件清代衬衣、女褂以供轮替,让文物得到修养的同时,也使更多观众能够获得“常看常新”的观展体验。

张信哲先生捐赠海派旗袍

清代女装

张信哲先生捐赠的这批服装共计12件,经馆外资深服装专家鉴赏评议,认为该批服装款式多样,风格鲜明,工艺精湛,突出反映了晚清民国时期江南和海派女性服装的艺术风格和工艺水平,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和展示价值。旗袍皆为手工缝制,工艺精湛,有精细典雅的江南或海派刺绣、花扣等装饰;面料纹样品类丰富、艺术性高,有丝绒、大提花等华贵面料,又辅以刺绣、花扣、撞色、镶滚等装饰工艺。其中有3件旗袍为当时知名品牌作品,如“先施有限公司”“新新有限公司” “金刚公司”等。

清代衬衣以江南苏绣的三蓝绣法装饰出清新秀丽的艺术风格,而对襟女褂则是精工细作,刺绣纹样和技法可以看到苏绣特有精细雅洁的地方韵味。该批服装保存状况良好,大多品相上佳,时代特征鲜明,设计审美高雅,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和展示价值。该批服装能够补充馆藏江南主题和海派服饰系列的品类缺项,完善藏品体系,为后续开展相关主题的展览和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捐赠旗袍中,有几件还被认为是海派旗袍中稀见但重要的“Art Deco”风格,这种艺术风格演变自十九世纪末的Art Nouveau(新艺术)运动,流行于20世纪20-30年代,主要流行于以欧洲为代表的欧美,成为当时主流时尚艺术,主要特点为感性的自然界优美线条,比如花草动物的形体,尤其喜欢用藤蔓植物的颈条以及东方文化图案。同时,Art Deco艺术也有演化当时工业化生产兴起的技术美感,机械式的、几何的、纯粹装饰的线条也被用来表现时代美感,而色彩运用方面以强烈装饰为特点,往往呈现出明亮且对比强烈的的彩绘效果。从这批海派旗袍中可以看到当时东西共融的面料艺术气质以及服装剪裁工艺上洋为中用的时尚变迁,能够证明海派旗袍与国际时尚的关系密切,不愧为“东方巴黎”的美誉。另外,国货商标的兴起,尤其是旗袍品牌的出现也能看到服装商品化和中国百货业的兴隆发展,而作为实例的印证尤为稀少。

张信哲先生在仪式上表示,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可以跟上海博物馆合作,相信通过博物馆的收藏和整理,能够有更多的人欣赏到这些藏品,感受海派旗袍的独特魅力。传统文化遗产需要大家共同关注、参与弘扬、贡献力量,今后我们将和上博的专家们继续研究、讨论,准备下一批的捐赠。希望这是一个开始,我们可以长期进行更多合作,将更多珍贵艺术品更好地分享给大家。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出席仪式并致辞,他表示,今天我们相聚于此,举办张信哲先生文物捐赠仪式,褒扬和感谢张信哲先生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服装文物的义举。此次他以最诚的心意和最深刻的热爱谱写了一位热爱文博事业的热心观众最为质朴的善意之歌,承载着这种最美好情怀的上海博物馆,亦将为此而不懈努力。

上海博物馆
事业单位 适老化标识 Copyright © 2015 ShanghaiMuseum.net  上海博物馆  版权所有
联网备案号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6901号  沪ICP备1000339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