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窑青花轮花纹绶带耳葫芦扁瓶

明弘治~正德(1488~1521年)

直口,口下部外撇,束颈,颈肩部置对称绶带形双耳。腹扁圆若满月,故又称“抱月瓶”、“宝月瓶”,腹部正中有圆形凹入,系前后合模而成。足外撇、平底,呈海棠形。通体纹饰青花而成,口部饰卷草与变形莲瓣纹,颈部绘蕉叶纹,腹部正反面饰轮花,侧面有缠枝莲与钱纹。
“抱月瓶”的式样源自西亚,始见于明初官窑,宣德之后,在明代御窑器中不复出现。弘治、正德年间,景德镇民窑开始烧造这一器形,专供海外市场。目前,存世的明中期“抱月瓶”并不多见,大多来自东南亚与中东伊斯兰地区,在托普卡比宫和阿德比尔寺都有收藏。明初实行海禁政策,“郑和下西洋”虽盛况空前,但通过“朝贡贸易”输出海外的瓷器毕竟有限。明代中期开始,大量中国瓷器经由私人贸易运往东亚、东南亚一带,并通过转运销往南亚、中东等地。抱月瓶、笔盒、军持等专为外销订制器形的出现,揭示了当时瓷器贸易的兴盛,也说明,明代瓷器的大规模外销,至迟在弘治年间已经开始,远早于隆庆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