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寒泉图笔筒(一对)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
各高9.4厘米 口径10.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筒身阴刻竹石、流泉,两器构图虽自成起讫,气脉却贯连相通,转动观之,如同展玩手卷。画面为山谷一角,幽篁丛生,一脉寒泉,奔泻其间。其一镌刻款识“雨窗岑寂,枯坐若面壁僧,弄笔作竹石寒泉,颇得象外之致,芷道人”,另一镌“壬午夏日法冷元人笔意,芷道人”。是年作者七十二岁。周颢竹刻虽为阴文,亦具深、浅二体,此器即为浅刻的典型。浅刻利于用刀的流便,缺点是层次欠丰厚,力度亦嫌未足。周颢独能于浅刻中见精深之境,具沉郁之气,非有金刚杵力,不能为之。金西厓谓之“一刀刓出,无不如意”云云,正系就此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