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云龙纹大缸
明正统(1436–1449)
高65.5厘米 口径56.5厘米 底径51.0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直口、斜直颈,弧腹较直,足微敛,平底。口沿为卷草纹,肩、胫部各饰变形莲瓣纹一周,腹间绘五爪行龙两条,双目圆瞪,四肢健硕,须发飞扬,极具宣德遗风,间以火珠祥云,气势恢宏。
大龙缸制作极费工料,据《江西省大志•陶书》记载,造坯需要“每日加泥一次,计十八日可成。缸坯候干,又利坯二日,洗补二日,上泥浆二日,共计一月可成坯五口”。御器厂内设专烧龙缸的“龙缸大窑”,原有32座,后改为16座,一窑每次只烧一口,烧时需“溜火七日夜,然后起紧火二日夜……又十日窑冷方开。每窑约用柴百二十杠,遇阴雨加十杠”。因为大龙缸体量巨大,胎壁甚厚,温度稍低无法烧透,稍高则易坍塌窑裂,烧成者“百不得五”。
即便是成品,亦无法避免有些瑕疵。据《明实录》载,正统九年(1444)权倾一时的太监王振就因所造龙缸“瑕璺不堪”“言于上,遣锦衣卫指挥往杖其提督官,仍敕内官赍样赴饶州更造之”。
此件龙缸可与文献互相印证,根据纹样风格及前述记载,其烧造年代当在正统之时,是这一时段的代表性器物。1988年景德镇御窑遗址曾出土不少龙缸残片,但如此体量的传世正统龙缸,目前似仅见此例,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