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馆介绍
汉字是依象形、指事、形声等法则构成的单体语言符号。书法,依托于具有抽象构成性质的汉字,在长期的社会应用中,书家在汉字不同结体的基础上,用毛笔书写出具有丰富运动节奏感的点、线,赋予其艺术生命力。
商代至魏晋南北朝,文字经历了篆、隶、草、楷、行的字体演变,形成多形态的汉字体系。各种字体又因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应用范围,衍生出纷繁多姿的变体和别体。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已步入审美意识萌芽阶段。汉魏之际,书法的审美意识由自发至自觉。两晋及隋唐,草书和楷书趋于成熟。这一时期,名家辈出,书法理论的探究同步得到发展,日益精微。
宋、元、明书家以晋唐法度为契机,不断拓展新技法和新意境,将自我审美意识与技法融会于结体与点画之中,涌现出风格各异的艺术流派。
清代文士留心于金石考据之学,注重商周金文、秦汉碑刻、六朝墓志等文字遗存,发挥艺术想象力及创造热情,熔铸新风,出现了帖学到碑学的转变,开辟出刚健浑厚的新风。近现代书家碑帖交融,进一步拓展了风格的包容性,个性表现更为鲜明。
-
宋元 五家 诗札合卷(元 倪瓒 行书致默庵先生札卷)
前言
汉字是依象形、指事、形声等法则构成的单体语言符号。书法,依托于具有抽象构成性质的汉字,在长期的社会应用中,书家在汉字不同结体的基础上,用毛笔书写出具有丰富运动节奏感的点、线,赋予其艺术生命力。
商代至魏晋南北朝,文字经历了篆、隶、草、楷、行的字体演变,形成多形态的汉字体系。各种字体又因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应用范围,衍生出纷繁多姿的变体和别体。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已步入审美意识萌芽阶段。汉魏之际,书法的审美意识由自发至自觉。两晋及隋唐,草书和楷书趋于成熟。这一时期,名家辈出,书法理论的探究同步得到发展,日益精微。
宋、元、明书家以晋唐法度为契机,不断拓展新技法和新意境,将自我审美意识与技法融会于结体与点画之中,涌现出风格各异的艺术流派。
清代文士留心于金石考据之学,注重商周金文、秦汉碑刻、六朝墓志等文字遗存,发挥艺术想象力及创造热情,熔铸新风,出现了帖学到碑学的转变,开辟出刚健浑厚的新风。近现代书家碑帖交融,进一步拓展了风格的包容性,个性表现更为鲜明。
第一单元 先秦与秦汉书法
商周与秦汉是中国文字书法孕育与发展的时期。甲骨文是契刻于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其内容为商王室的占卜记录,书风浑朴,已初具书法意趣。商周青铜器铸刻文字用以记名与事。西周金文端整雄浑,春秋战国时期则因诸侯割据而分化出了明显的地域特色。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以小篆作为官方文字,同时隶书渐趋流行。
两汉是隶书的成熟时期。西汉中后期隶书渐趋定型,用笔由圆转方,讲究起讫波挑。存世汉隶多见于简牍及东汉时期的碑刻,其中东汉铭刻书体最能体现两汉隶书的成熟形态。此期,草书、楷书、行书亦相继出现,至汉末文字体式的演变已基本结束。
第二单元 晋唐书法
魏晋时期,书法出现以流派和风格发展的趋势。涌现了一批成就突出的书家,三国曹魏的钟繇以楷书名世,被奉为“正书之祖”。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变革旧体,开创史称“二王”的书体新风。南朝书风延续东晋新体,北朝流行北碑书体,楷隶杂糅,古拙峻拔。
隋代书法主要承接六朝,逐步融会南北,楷书脱去隶书笔意,馆藏《董美人墓志》与《常丑奴墓志》是其中代表。唐代书法注重法度,尤以楷书为最,初期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为典范,其后则有颜真卿与柳公权。行书入碑始于唐代,李邕、张从申引风气之先。草书以“二王”为基础,发展出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书体。
第三单元 宋代书法
北宋初期书法为唐代书风的延续。《淳化阁帖》的刻制引发了帖学的繁盛,崇尚“二王”,行、草流行。北宋以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名声最著,并称“宋四家”,均以行书见长。其总体风格被概括为“宋人尚意”。另外,沈辽擅长楷、行书,风格清妍;宋徽宗赵佶重视书学,楷书独创“瘦金书”。南宋书法如宋高宗赵构,上溯虞世南、智永;吴琚笔致清润遒丽。张即之独树一帜,风格恣肆。两宋文人如司马光、王安石、陆游、范成大、朱熹、魏了翁、赵孟坚等,大多擅书而不以书名世。
第四单元 元代书法
元初书坛,赵孟頫与鲜于枢提倡“师法晋唐”,推崇晋人风韵、唐人法度,开启了元代崇韵尚法的新书风,“二王”书风的一脉正传又成为书法发展的主流。赵氏兼善诸体,尤以行草、楷书为佳,亦是将诗、书、画合为一体的倡导者。其书法与书论影响深远,从学者有张雨、虞集、朱德润等。冯子振、溥光诸家,则于赵书系统外另辟蹊径,延续“宋人尚意”书风,为元代书坛带来雄健之气。在复古思潮的影响下,古文字研究再度兴起,诞生了周伯琦、吴睿等篆隶书家。元代后期战乱四起,一些士人隐居不仕,如杨维祯、陆居仁、倪瓒等,以书为寄,面貌各异,别具一格。
第五单元 明代书法
明代文人崇尚帖学书风。洪武至成化年间的书坛,以宋克、宋广、宋璲、陈璧、张弼的草书为显;且中书舍人一职“以能书荐”,涌现了以沈度、沈粲为代表的“台阁体”书家群,规模庞大。明代中期,以沈周、祝允明、文徵明、王宠等人为首的吴门书派崛起,形成了以苏州为中心,延及昆山、常熟、松江、嘉定、嘉兴等地追求雅趣的书风。明代后期,董其昌博采众长,自出机杼,形成了生秀古拙的风格,影响深远;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等书家异军突起,艺术个性强烈,史称“奇崛书风”。
第六单元 清代书法
清代是书法史上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清初,其书法仍是明代书风的延续。康熙、乾隆时期,由于帝王偏爱董其昌、赵孟頫书体,其时帖学书法占据主流,以翁方纲、刘墉、梁同书、王文治四家为代表。
乾、嘉以来,金石考据之学昌盛,传世碑版器物上的文字成为书家新的取法对象,碑派书法兴起,引发出新的技法与审美追求,邓石如、伊秉绶等人开创新风。至阮元、包世臣、何绍基等人大力提倡学习碑版,将碑派书法推向顶峰。清末,康有为作《广艺舟双楫》总结碑学,赵之谦、吴昌硕、沈曾植等书家熔铸碑帖文字,兼顾雄强与婉约,开创出崭新的艺术风貌。
第七单元 近现代书法
民国初期,书家们承接晚清碑学大势,将理论与实践进一步深化。同时也开始反思,调和帖学与碑学,如李瑞清、曾熙等。甲骨、汉简、敦煌文献的发现,为书法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借鉴。
二十世纪以来,各种艺术都在产生深刻变化,书法展览、教育、出版日益发达,为传统书法注入了新的生机。李叔同等人组织书画社团,发行刊物开风气之先;于右任编纂《标准草书》,提倡草书的标准化;沈尹默、白蕉等人掀起了一场回归“二王”的帖学运动;潘天寿、沙孟海等在院校建立首个书法篆刻专业,开中国书法高等教育之先河。
注:圆点:展品;五角星:展览说明
重要藏品
召卣
齐太宰归父盘铭文
始皇诏方升
西周 篆书毛公鼎全形拓轴
秦 篆书琅琊台刻石轴
东汉 隶书乙瑛碑册
熹平石经周易残石
东晋 王羲之 草书袁生帖页
唐 楷书大般涅槃经第九卷
唐 虞世南 行书汝南公主墓志铭卷
北宋 苏轼 楷书祭黄幾道文卷
北宋 米芾 行书多景楼诗册
南宋 魏了翁 行书文向帖卷
元 杨维桢 行书真镜庵募缘疏卷
元 冯子振 行书虹月楼记卷
元 赵孟頫 行书手札册
宋元 五家 诗札合卷(元 倪瓒 行书致默庵先生札卷)
明 宋克 草书唐宋人诗卷
明 刘珏 草书七言诗轴
明 文徵明 行书寿华君序轴
明 陈献章 草书七言绝句轴
明 祝允明 草书前后赤壁赋卷
明 王宠 草书古诗十九首卷
明 董其昌 行书临颜真卿裴将军诗卷
明 傅山 草书杜甫诗轴
清 赵之谦 楷书急就篇册
清 朱耷 行书宋人旧闻等册
清 金农 隶书节录黄庭坚与宋子茂书轴
清 刘墉 行书苏轼游汤泉诗轴
清 翁方纲 行书七言诗轴
清 黄易 隶书临石门颂轴
清 康有为 草书节录焦氏易林轴
清 吴昌硕 篆书临石鼓文轴
现代 罗振玉 篆书小臣宅敦铭轴
现代 于右任 草书五言联
现代 沈尹默 行书录大珠慧海禅师语轴
现代 潘天寿 行书论画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