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馆介绍
中国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以玉作器已有近万年的历史。虽然中美洲的古印第安人、新西兰的毛利人同样对玉器十分倾心,西伯利亚、欧洲和日本列岛等地区也都有早期玉器的考古发现,但是,只有中国人不间断地保持着对玉的热爱,并延续至今。
在古代中国,玉被用来沟通神灵、敬天崇祖、辟邪殓葬、祈求祥瑞,不仅代表财富、权力和地位,甚至被当作长生灵药。玉温润、洁白、坚韧等自然属性更被赋予仁、义、智、勇、洁等高尚品德,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作为中华文明重要而独特的标识,玉文化已经融入民族之魂。
前言
中国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以玉作器已有近万年的历史。虽然中美洲的古印第安人、新西兰的毛利人同样对玉器十分倾心,西伯利亚、欧洲和日本列岛等地区也都有早期玉器的考古发现,但是,只有中国人不间断地保持着对玉的热爱,并延续至今。
在古代中国,玉被用来沟通神灵、敬天崇祖、辟邪殓葬、祈求祥瑞,不仅代表财富、权力和地位,甚至被当作长生灵药。玉温润、洁白、坚韧等自然属性更被赋予仁、义、智、勇、洁等高尚品德,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作为中华文明重要而独特的标识,玉文化已经融入民族之魂。
第一板块 新石器时代玉器(距今约9000—4000年)
新石器时代,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先后诞生了具有各自区域特征的大量玉礼器和玉饰件。以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动物形和几何形器物,长江流域良渚文化的玉璧、玉琮、玉钺,以及黄河流域龙山文化的玉璋、玉刀等为代表,或造型独特,或饰纹神秘。这些珍贵的玉器蕴含丰富的精神内涵,是早期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实物见证。
第二板块 夏商西周玉器(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夏、商、西周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和实行礼治,沿袭史前文化并创新制作了系列化的玉礼器,逐步确立了系统的用玉制度。同时,佩玉获得较大发展,造型多为大自然中的动物或想象中的龙、凤等灵物,纹样变形抽象,组合繁复,是贵族阶层不可或缺的身份标识。尤其是西周时期以璜为主体的玉组佩,具有浓郁的等级色彩,与圭、璧以及青铜鼎、簋等一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礼器主体。
第三板块 春秋战国玉器(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玉礼器逐渐衰落,多种具有新造型、新寓意的玉器出现。在儒家“玉德”思想的助推下,由多件玉器灵活组合而成的组佩成为“君子”必备,玉带钩和玉剑具也逐渐增多,蕴含品行规范和道德教化的含义。纹饰方面,形体蟠曲或虬结交缠的各种龙纹流行,奇姿异态,自由浪漫,与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相呼应。
第四板块 汉晋玉器(公元前206年—420年)
汉代人创造出一种逍遥自在、玄幻多彩的精神世界,并企望长生不老、羽化升仙。受此影响,汉代玉器常蕴含阴阳五行、谶纬神学等观念,普遍用于辟邪厌胜,被神化到了巅峰。加之厚葬理念的驱使,葬玉的使用规模远超以往。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分裂,战争频仍,导致交通阻塞,玉材来源受限,琢玉手工业短暂走向低迷。
第五板块 唐宋辽金玉器(公元618年—1279年)
隋唐以来,玉器逐步朝着世俗化发展,题材上多见鸟兽、花卉、人物、山林等,清新绮丽,开创了以实用为中心、以玩赏佩饰为主流的新气象。此外,唐代玉带板上的伎乐人像等反映出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两宋花鸟纹玉佩和持莲玉童等传递纯朴的生活气息,辽金以渔猎为主题的春水、秋山玉饰等显示了北方民族的独特风情,呈现出多元的审美情趣与时代风尚。
第六板块 元明清玉器(公元1271年—1911年)
元明清时期的玉器琢制规模不断扩大,皇家贵族用玉的品类和数量超越此前任一时期,民间用玉也非常普遍,金、玉、宝石等复合技艺的器物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喜爱。清代乾隆年间,来自昆仑山脉的和田玉料供应充足,新材质如翡翠、新品种如痕都斯坦玉,亦被充分接受。诸多优秀玉匠效力于宫廷或活跃于民间,创造了中国古代玉雕的巅峰。
注:圆点:展品;五角星:展览说明
重要藏品
玉神人
玉璋
龙形玉佩
石玦
玉璜
鸟立高台纹玉璧
鸟形玉饰
神人飞鸟纹玉琮
玉钺
神人兽面纹玉锥形器
鹰攫人首玉佩
玉刀
神人兽面飞鸟纹玉琮
神人鹰纹玉斧
嵌绿松石铜内玉戈
龙形玉佩
龙纹玉觿
双龙首玉璜
兽面纹玉戚
龙凤纹玉柄形器
重环谷纹玉璧
双身龙形玉饰
凤纹玉韘式佩
龙凤纹玉璏
“尚方”铭玉璏
四灵纹玉胜
玉刚卯
玉买地券
龙纹玉鲜卑头
云龙纹玉盘
伎乐纹玉带
金链双鱼形玉扇坠
持莲玉童
春水玉带銙
虎纹玉饰
玉飞天
螭纹玉牌
人物故事纹玉带扣
嵌玉银鎏金霞帔坠
嵌玉观音首鎏金银簪
嵌玉黄花梨木镇纸
莲鹭纹玉顶饰
三螭纹翡翠笔洗
镶金嵌宝花卉纹玉盒
山水人物纹玉山
三螭纹玉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