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观与活动 常设展览
中国历代玺印篆刻馆
展馆介绍

1997年开放的上海博物馆中国历代印章馆作为海内外第一个中国印章专题陈列馆,其展陈逻辑与陈列方式的科学性和学术性一直是印章陈列的典范。基于印学研究的持续推进,中国历代印章馆更名为“中国历代玺印篆刻馆”(简称“玺印篆刻馆”),并将在东馆全新亮相。

玺印篆刻馆共展出精品文物573件,总数较之前增加近百件,新品约占35%。新陈列中,首次将中国印章的发生与发展置于世界古代文明印章主要起源体系的大背景下,设立“印章的主要起源体系”专题。以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及黄河流域的早期印章为序章,开启中国历代玺印篆刻通史陈列。

新陈列的主体厘为“中国玺印”和“中国篆刻”两个通史板块。玺印和篆刻是中国印章具有历史联系和形态承接,但性质并不相同的两个品类。玺印以凭信为主要功能,篆刻本质上却是一种以玺印为物质外壳的艺术创作样式。因而,玺印篆刻馆所呈现的将是两个和而不同、相对独立的通史陈列。

玺印板块从玺印功能与文字介入,以秦汉印中的经典名品为主体,上自西周,下迄民国,展品贯通历朝历代。又设“玺印中的‘书同文’”“历代封泥”“边远地区民族官印”三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专题。

篆刻板块在以明清篆刻名品为主体的基础上,溯源了“唐宋元明:文人用印的早期阶段”,又将时代延伸至现当代,力图为公众呈现此期中外印人在海上的风云际会和风格迥异的南北印作。

作为篆刻的延伸,另设有“印材印钮”和“印谱”两个专题。新增的“印谱”专题首次将印章实物、印谱和电子书三者以互为映照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并将不定期更新。

考虑到玺印篆刻文物尺寸较小的特性,展厅内外还设有高清显示屏,以便公众多维度观赏文物。

上海博物馆的玺印篆刻藏品约15000件。除了多年来征集的主要藏品外,原合肥龚氏瞻麓斋、吴县吴氏十六金符斋和顾氏鹤庐、番禺商氏契斋、潍县高氏古雪书庄所藏的历代古玺印,孙鼎先生捐赠的原建德周氏、海丰吴氏所藏封泥及华笃安先生捐赠原丁辅之、高时敷、葛昌楹、俞人萃四家蒐集的明清篆刻名家作品,构成了在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两方面都堪称世界一流的典藏体系。其中,古玺印和封泥的收藏具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地位;明清篆刻作品的典藏因脉络完整、精品集中,在国内外首屈一指。中国历代玺印篆刻馆的陈列体系,即是在此丰厚典藏基础上,融入当代中国印章史的前沿学术研究成果构建起来的。

注:圆点:展品;五角星:展览说明
重要藏品
涡纹玺
春安君玉玺
巴蜀图符玺
“广汉大将军章”银印
河间王玺封泥
“宜阳津印”铜印
武意玉印
魏霸玉印
晋归义氐王印金印
威烈将军印
匈奴相邦玉玺
“齐王国司印”铜印
“神虎第一指挥第三都朱记”铜印
“御府图书”
“管领本投下中兴等路民匠达鲁花赤印”铜印
“多罗定郡王印”银印
灵山卫中千户所百户印 铜印
“柯山野叟”朱文瓷印
“丁丑进士” 白文石印
文彭“七十二峰深处”
何震“笑谈间气吐霓虹”石章
戴本孝“冒襄”六面石章
许容 “金玥”六面印石章
敬身六面印
蒋仁 “真水无香” 石章
黄易刻小松所得金石石章
赵之谦 “赐兰堂”石章
胡钁 “硬黄一卷写兰亭”石章
韩约素 “口衔明月喷芙蓉”牙章
丁敬 “两湖三竺万壑千岩” 白文石章
清 奚冈 “秋声馆主”石章
清 陈豫钟 “文章有神交有道”石章
邓石如“淫读古文甘闻异言”石章
巴慰祖 “吴竹屏”套印
清 吴熙载 二金蝶堂石章
赵之谦 “郑盦”朱文石章
清 徐三庚 “延陵季子之后”石章
浮雕“八仙上寿图”田黄石章
清 赵之琛 “湖东小筑”石章
上海博物馆
事业单位 适老化标识 Copyright © 2015 ShanghaiMuseum.net  上海博物馆  版权所有
联网备案号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6901号  沪ICP备1000339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