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馆介绍
1997年开放的上海博物馆中国历代印章馆作为海内外第一个中国印章专题陈列馆,其展陈逻辑与陈列方式的科学性和学术性一直是印章陈列的典范。基于印学研究的持续推进,中国历代印章馆更名为“中国历代玺印篆刻馆”(简称“玺印篆刻馆”),并将在东馆全新亮相。
玺印篆刻馆共展出精品文物573件,总数较之前增加近百件,新品约占35%。新陈列中,首次将中国印章的发生与发展置于世界古代文明印章主要起源体系的大背景下,设立“印章的主要起源体系”专题。以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及黄河流域的早期印章为序章,开启中国历代玺印篆刻通史陈列。
新陈列的主体厘为“中国玺印”和“中国篆刻”两个通史板块。玺印和篆刻是中国印章具有历史联系和形态承接,但性质并不相同的两个品类。玺印以凭信为主要功能,篆刻本质上却是一种以玺印为物质外壳的艺术创作样式。因而,玺印篆刻馆所呈现的将是两个和而不同、相对独立的通史陈列。
玺印板块从玺印功能与文字介入,以秦汉印中的经典名品为主体,上自西周,下迄民国,展品贯通历朝历代。又设“玺印中的‘书同文’”“历代封泥”“边远地区民族官印”三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专题。
篆刻板块在以明清篆刻名品为主体的基础上,溯源了“唐宋元明:文人用印的早期阶段”,又将时代延伸至现当代,力图为公众呈现此期中外印人在海上的风云际会和风格迥异的南北印作。
作为篆刻的延伸,另设有“印材印钮”和“印谱”两个专题。新增的“印谱”专题首次将印章实物、印谱和电子书三者以互为映照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并将不定期更新。
考虑到玺印篆刻文物尺寸较小的特性,展厅内外还设有高清显示屏,以便公众多维度观赏文物。
上海博物馆的玺印篆刻藏品约15000件。除了多年来征集的主要藏品外,原合肥龚氏瞻麓斋、吴县吴氏十六金符斋和顾氏鹤庐、番禺商氏契斋、潍县高氏古雪书庄所藏的历代古玺印,孙鼎先生捐赠的原建德周氏、海丰吴氏所藏封泥及华笃安先生捐赠原丁辅之、高时敷、葛昌楹、俞人萃四家蒐集的明清篆刻名家作品,构成了在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两方面都堪称世界一流的典藏体系。其中,古玺印和封泥的收藏具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地位;明清篆刻作品的典藏因脉络完整、精品集中,在国内外首屈一指。中国历代玺印篆刻馆的陈列体系,即是在此丰厚典藏基础上,融入当代中国印章史的前沿学术研究成果构建起来的。
前言
中国使用印章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社会长期约定俗成的“印章”,是一种可供抑印出特定文字或图形标记,本身可供验示,以固定地充当自然人、公署机构、职官的凭信用具。印章以文字为主要表义方式,先后深刻地参与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和日常生活等各领域。它包括具有历史联系与形态承接但性质并不相同的两个部分,即以凭信为主要功能的玺印和以玺印为物质外壳的篆刻艺术。篆刻可以承担部分凭信的功能,但唐宋以来文人用印演化的趋势,使其与凭信功能日渐远离,成为一种艺术门类。这是印章在中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现象。
在世界印章史上,中国印章是社会应用最为充分、深入,且至今仍存续使用的体系。
第一板块 中国玺印
玺印,一般是指春秋战国至民国期间,以凭信为主要功能的官私印章。商代晚期的青铜玺印已呈现成熟的形态。战国以来,印章作为凭信在社会生活中广泛使用,官印的颁赐逐渐与中央集权的国家职官制度相联系,并被视为权位等级的体现。秦汉魏晋时期官私印章的历史与艺术内涵深厚,奠定了后世篆刻创作的基本审美规范。隋唐时期印制转变,构建出新的官印样式,并为东亚其他国家所效仿。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创制的契丹字、西夏字、女真字、八思巴字和满文印章,也是中国玺印文化的组成部分。
商周:玺印起源和早期发展
在考古出土品中,商代晚期已出现形制成熟的玺印。商周时期的玺印形态多样,功能多元。其中以固定的印记充当自然人或氏族群体的辨识标志,进而作为权力和身份的物化凭信,这个功能的发育最为充分。还有包括神话人物在内的图形印、吉语箴言印以及揉合佩饰的品式,表明玺印有着多元的社会功用。
秦汉:印制规范的确立与延续
中国古代官印制度在秦代已经成熟,并与职官制度联系紧密。汉承秦制。秦汉官印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由此形成延续八百年的秦汉印系。官印是职官制度的物化呈现,有着与官秩相应的形制等级标识,授、缴、销皆有法定制度。
秦汉官私印章艺术风格发育充分,技艺精湛,成为中国玺印史上最为辉煌的发展阶段。
三国两晋南北朝:从因循到恣放
两晋以来,社会应用文字完全由楷书取代篆隶,官印印文所使用的缪篆规范也发生了疏解,草率、简化是此期印文的一般特点。因政权更迭频仍,各朝的官印制作工艺颇不稳定。北朝官印钮式粗犷雄强,一改敦厚内敛的气象。南北官印文字出现细劲简率与朴茂雄奇的风格分野,酝酿着新的印章体制与形态的变革。
隋唐宋金元:印制鼎革与秩序重建
随着纸张使用的普及,延续千年抑印于泥的使用方式,在南北朝后期为钤印于纸的方式所取代。隋代以来,官印等级标识功能减弱。唐代承续隋代的改革,并进一步规范印制,并由此形成中国古代官印的新体系:隋唐印系。宋、金、元官印管理更为严密,印文形态复归平正茂密。同期少数民族政权及周边国家的印制与铸印工艺都源于隋唐印系。
明清民国:玺印的终结
官私玺印的演化在明清时期进入尾声,于民国时期终结。明代官印文字最为规整,其创设的长形关防为清代和民国所沿用。清代于官印形制与书体标准上制定了更为繁复的等级标识。明清私印材质与形式多样,形成摹仿古法的风尚。
第二板块 中国篆刻
篆刻,是在玺印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艺术门类,是中国印章特有的发展形态和发展阶段。随着与书画创作、鉴藏的结合,印章的功用拓展至文化生活领域。唐宋时期逐渐形成了文人用印体系。宋元以后随着石质印材的逐渐普及,以明代晚期部分文人自篆自刻为标志,篆刻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创作样式。在明清至近代,产生了众多的艺术流派与卓越的创作大家。
篆刻艺术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风格,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部类和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唐宋元:文人用印的早期阶段
唐代出现了斋号等非凭信类的文人用印内容。文人用印类型的孕育,对中国印章文化功用的拓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文人介入印文的内容与设计,在印文内容、文字风格和艺术水平提升方面起到了核心作用。至北宋末年,姓、名、字、号、书斋、书柬和表达心志的诗句闲章都已齐备。
明清:文人篆刻的兴起和繁盛
以文人自篆自刻为标志,篆刻在晚明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创作样式。吴门、徽州等地区先后出现了不同文化背景的篆刻名家,如文彭、何震、苏宣、朱简、汪关等人,因籍贯、师承不同而被列入不同的流派。清代以来,以浙派、邓派为主要代表流派,又有各具风格的名家涌现。他们以追摹秦汉典范为号召,重视形式与技法探索,创造了文人篆刻的全新风格。
现当代:海上风华与南北交融
上海开埠以后,经济地位迅速崛起。移民城市的兼容性,对周边的文艺人才形成很强的集聚效应。汇聚于海上的现代名家各擅胜场,传人递承继续树帜印坛;更多特立独行的个性印家及艺术社团先后驻足于此。南北风格流派与流寓海上的海外印人在联结中外的大都市环境中交融、衍变,在经典中演绎新的篆刻风格。
印材与印钮
中国古代印章素有重视印材、印钮的传统。玉、瓷、水晶、角、牙、铜及各类石材都被纳入印材之中。宋元以后,印章成为一种文人清玩,叶蜡石因质地晶莹、色泽绚丽而被广泛使用。
福建寿山和浙江青田的印钮雕刻历史悠久,清康熙、乾隆时期的印钮雕刻,题材多样,技法圆熟。清代晚期,与绘画相融合的浅浮雕装饰颇为流行,雕刻图样清雅工整,与同时期其他雕刻工艺相映成辉。印材与印钮也成为人们赏玩的对象,丰富了中国篆刻艺术的内涵。
印谱
隋唐时期,玺印的使用进入钤朱时代,法律文书和书画上的印迹成为研究唐印的对象之一。北宋以来,印章从社会应用扩展至书画收藏与创作钤用,引导出文人化与艺术化的发展方向。宋元明清古印收藏、研究风气催生了专门化的著录方式,古玺印印谱以及篆刻作品印谱的先后出现,为印章的鉴赏、传播与资料保存创立了文本载体的范式。它们内涵丰富,是中国玺印篆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圆点:展品;五角星:展览说明
重要藏品
涡纹玺
春安君玉玺
巴蜀图符玺
“广汉大将军章”银印
河间王玺封泥
“宜阳津印”铜印
武意玉印
魏霸玉印
晋归义氐王印金印
威烈将军印
匈奴相邦玉玺
“齐王国司印”铜印
“神虎第一指挥第三都朱记”铜印
“御府图书”
“管领本投下中兴等路民匠达鲁花赤印”铜印
“多罗定郡王印”银印
灵山卫中千户所百户印 铜印
“柯山野叟”朱文瓷印
“丁丑进士” 白文石印
文彭“七十二峰深处”
何震“笑谈间气吐霓虹”石章
戴本孝“冒襄”六面石章
许容 “金玥”六面印石章
敬身六面印
蒋仁 “真水无香” 石章
黄易刻小松所得金石石章
赵之谦 “赐兰堂”石章
胡钁 “硬黄一卷写兰亭”石章
韩约素 “口衔明月喷芙蓉”牙章
丁敬 “两湖三竺万壑千岩” 白文石章
清 奚冈 “秋声馆主”石章
清 陈豫钟 “文章有神交有道”石章
邓石如“淫读古文甘闻异言”石章
巴慰祖 “吴竹屏”套印
清 吴熙载 二金蝶堂石章
赵之谦 “郑盦”朱文石章
清 徐三庚 “延陵季子之后”石章
浮雕“八仙上寿图”田黄石章
清 赵之琛 “湖东小筑”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