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馆介绍
货币的产生以商品交换为前提,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变革进程中,经历了从金属铸币向纸币,从传统工艺铸币向机器制币演进的发展轨迹。中国货币历经悠悠岁月,独立发展成为一种货币文化。
铜质铸币作为中国货币发展的主干延续了两千多年。先秦时期盛行布币、刀币、圆钱、蚁鼻钱等多种铸币形式,秦统一后为方孔圆钱所取代,期间历经了“铢两制”至“宝文制”的转变,一直延续至清。流通币的币文在不同时代呈现不同的书写风貌,是中国古代货币的重要特色。
中国货币演进过程中,白银和纸钞的加入与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紧密相联,逐渐取代铜铸币,并先后成为主要流通币。
汉唐以降,外来货币的流入推进了中国币制的发展,中国货币文化也对周边国家或政权产生了深远影响。
货币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缩影,是历史社会财富的沉淀,它融贯古今,创新未来。
前言
货币的产生以商品交换为前提,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变革进程中,经历了从金属铸币向纸币,从传统工艺铸币向机器制币演进的发展轨迹。中国货币历经悠悠岁月,独立发展成为一种货币文化。
铜质铸币作为中国货币发展的主干延续了两千多年。先秦时期盛行布币、刀币、圆钱、蚁鼻钱等多种铸币形式,秦统一后为方孔圆钱所取代,期间历经了“铢两制”至“宝文制”的转变,一直延续至清。流通币的币文在不同时代呈现不同的书写风貌,是中国古代货币的重要特色。
中国货币演进过程中,白银和纸钞的加入与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紧密相联,逐渐取代铜铸币,并先后成为主要流通币。
汉唐以降,外来货币的流入推进了中国币制的发展,中国货币文化也对周边国家或政权产生了深远影响。
货币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缩影,是历史社会财富的沉淀,它融贯古今,创新未来。
中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统一:先秦 秦(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07年)
货币的产生伴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货币萌芽于商周时期,金属铜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交换媒介。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币以实用工具铲和刀的形态出现,随着诸国政治经济发展变革,因地域差异形成了不同的青铜铸币形态和货币单位,呈现出先秦时期繁荣的货币经济。
秦统一的货币制度建立后,半两钱成为国家法定币式。此后历代都延续了方孔圆形这一基本货币形态,这对中国货币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货币的成长期:汉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隋(公元前206—公元618年)
西汉初承袭秦代币制。汉武帝时期,“五铢”成为主要的流通铸币。其形制已形成严格规范,铸造和发行统归中央,币制日臻完备。五铢币制的确立有益于政府加强财政集权,对两汉财政和贸易的发展亦具有积极影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萎缩,货币经济倒退,虚值钱和劣钱频发。谷帛曾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区域充当支付工具。
隋代重新推行统一五铢钱,结束了汉末以来延续三百多年币制混乱的局面。
中国古代货币的变革期:唐 五代十国(618-960年)
初唐始行开元通宝钱,此为宝文制的开端。此后货币名称主要以皇帝年号结合“通宝”“重宝”“元宝”的形式出现,铢两制退出历史舞台。安史之乱后,唐代货币经济衰退,实物经济渐盛。中唐以后,流通钱短缺显著,高虚值钱出现。
五代十国币制重陷于紊乱,大额铸币盛行、劣质金属大量使用成为当时铸币的主要特点,反映出社会割据和动荡带来的经济恶化。
中国古代货币的繁盛期:宋 辽 金 西夏 元(960-1368年)
铜钱在宋代是最主要的流通货币,铸币量达到历史巅峰,显示了宋代以降货币经济产生质的飞跃。此时白银在财政税收中地位日益显著,纸钞产生并在部分地区代替了金属铸币。两宋时期始终存在政权并立的局面,宋代货币对辽、金、西夏的货币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各地区相互之间发生联系的历史见证。
元代部分保留了宋代铸币的规制,但仍以纸币为最主要的流通货币,其管理方法达到当时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古代货币的多元发展:明 清(1368-1911年)
明清时期,铜钱的铸造和发行更为规范。明初铸行洪武通宝,至中期逐渐形成制钱制度。清初,始在各省设立铸币局,钱背以满文标识局名成为定制。18世纪以来,铜钱铸造量显著增加,反映出因市场繁荣而增长的货币需求。
明代赋役改革的过程中,白银的使用数量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各种赋税和徭役皆用银折算。清代,白银普遍用于社会生活中。
明清两代都曾发行纸钞,但皆因通行不顺而失败。
近代币制改革和金融体系的构建:清末 民国(19世纪80年代—1949年)
引进西方机械和技术用于铸币工艺的革新,是清末经济转型中呈现的特点。中国机器制币在19世纪末产生并快速投入使用。铸币技术的变革加速了币制的改革,宣统年间正式确立了以银元为主币的货币制度,民国延用此制度,直至法币政策的实施。
伴随晚清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新金融体系在19世纪逐渐建立。民国以后中国近代银行体系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国家银行、各省银行、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民间新型金融机构等均可发行纸钞,丰富多样的票证实物遗存是这一历史进程的见证。
革命根据地货币
革命根据地货币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金融机构和其他组织所发行的各种流通货币。其特质是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宗旨,尽可能不失时机地发行货币,发展当地经济。革命根据地货币的制造往往自力更生、因地制宜,货币质地粗简,形式不一。从票证上,可直观了解到当时当地的发行宗旨、政治主张和金融政策。保持币值稳定亦是党坚持的货币政策之一。革命根据地货币从无到有,从分散到统一,同长期且曲折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同行。
注:圆点:展品;五角星:展览说明
重要藏品
“□□小化□”平肩弧足空首布
“专锊”金版
上林三官五铢
马蹄金
一刀平五千
大泉当千
建武十七年五铢叠铸铜制范盒
三铢石范
乾封泉宝(鎏金)
开元通宝(背蓝)
天策府宝(鎏金)
高昌吉利
大观通宝(折五)
绍熙通宝(铁母)
贞祐宝券伍贯钞版
天朝万顺(契丹文)
大定通宝
大元通宝(八思巴文)
“陈二郎十分金”金牌
“聂秦家肥花银”银锭
至元十三年扬州银锭
大明通行宝钞壹贯
大明通行宝钞四十文钞版
西王赏功金钱
洪武通宝(样钱)
永乐通宝
万历通宝(大型)
天启通宝
雍正通宝(雕母)
道光通宝(银)
顺治通宝(雕母)
咸丰元宝(雕母)
太平天国花钱
正德八年银锭
丙午“淮”字大清铜币二十文
江南光绪甲辰二十文铜元
四川光绪三十文铜元
四川光绪三十文铜元
奉天光绪中花十文铜元
安徽方孔光绪十文铜元
阿古柏铁拉金币
光绪丙午年造大清金币
光绪丁未年造大清金币
天元银钱号书章式钱票二吊
光绪二十四年中国通商银行十两
光绪三十四年北京户部银行(大清户部银行)三十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