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尊鎏金菩萨造像,菩萨坐于圆形台座之上,左手屈肘撑腿,右手上举托腮,作“思惟相”,低头右倾,敛目向下,仿佛正沉浸在冥想之中,因而被称为“思惟菩萨”。这尊思惟菩萨鎏金铜像高11厘米,铸工精湛,栩栩如生。菩萨高发髻,束发披肩,四肢修长,宽肩束腰,体现了武周时期长安的造像特征。令人疑惑的是,这尊菩萨像台座底部中空,正中有一长条状横档,当中有一圆孔,正对圆孔的底座内壁有一凹坑。这些设计有何深意?通过对这尊菩萨像进行的CT扫描,台座的内部结构得到了更加明晰的展现。由此推测,这尊菩萨像有可能不是独立的单体塑像,而是通过配件连接在某个群雕上。遗憾的是,仅存这尊思惟菩萨鎏金铜像,我们无法确知它所属的群像的原貌,所幸,在四川绵阳涪陵江畔的碧水寺第19龛,发现了同属初唐时期的带有思惟菩萨像的群雕实例。这是一铺阿弥陀佛五十菩萨造像,整组群雕的下方,雕刻西方净土中的莲池,池中生长出像树干一样的主干,上面盛开一朵大莲花,阿弥陀佛坐在这朵莲花上,两边站立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在主干两侧生出近五十条侧枝,每个侧枝顶端有一尊坐在莲花中的小菩萨。其中就有与上博所藏思惟菩萨鎏金铜像类似的小菩萨像。两相对照可知,这尊思惟菩萨鎏金铜像很可能是主尊佛像旁边的小型胁侍菩萨,其下方的圆形台座是一朵莲花,通过铜质莲茎与整组群雕相连。由于缺少物证,这尊菩萨像所属的群雕原貌,仍是未解之谜,留待我们继续想象。初唐时期,古印度笈多风格的思惟像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很快又由中国影响日本。思惟法相跨越千年,留下盛世中的一缕沉思,引人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