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清康熙时期刻本。
三册。半叶11行,行20字。左右双边,白口,单黑鱼尾。版心鱼尾下镌书名及卷次,版心下端镌页码。讳“玄”等字。首卷卷端钤“往来无白 丁”白文圆印、“何可一日无此君” 朱文方印、“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白文长方印、“怪石山房藏”白文方印。卷首有自序。
顾炎武(1613—1682年),昆山人。原名绛,后改名为炎武,字宁人,自署蒋山傭,学者称亭林先生。《清史稿》有传。
《金石文字记》六卷,成书当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后,是顾炎武最重要的一部金石学著作,也是清代金石学开山之作,引领了清代金石学的发展。顾炎武自序中称该书是就其二十年间所见碑刻“抉剔史传,发挥经典,颇有欧阳、赵氏二录之所未具者”编纂而成,著录顾氏游历中所见汉以后彝器碑刻三百余通,并以跋语形式考述源流、辨析讹误,末有门人潘耒补遗二十余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证据今古,辨正讹误,较《集古》《金石》二录实为精核,亦非过自标置也。”
顾炎武治学崇尚实学,精于考据,并意在有补世道。《清史稿》本传谓:“清初称学有根柢者,以炎武为最。”章学诚誉之为清代“开国儒宗”,梁启超推他为“清学开山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