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印2.2厘米见方,一印六面,包含姓名、字号、斋号等多个内容。印主为清代著名篆刻家、“浙派”的开创者丁敬。丁敬曾获明末篆刻家梁千秋所刻的一方已失子印的五面套印,遂用切刀法创作了一方六面子印,以为完璧。套印又称“子母印”,由几方印套合而成,结构精巧,不仅便于携带,还可以应对不同尺寸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因此深受当时文人的喜爱。
丁敬大量运用切刀法进行创作,形成古朴的印章风格,后来成为“浙派”标志性刀法。切刀法通过连续的起伏,将刀痕连缀成线条笔画。由于刀痕衔接明显,线条涩拙,运用此法创作的印章有大朴不工之感,具有两千多年前秦汉印的古朴风格,在清代印坛独树一帜。
此六面石章刻成后为丁敬所爱,在龙泓山馆与丁氏相伴多年。《西泠四家印谱》辑录是印,并保存下完整的六个印面。印章此后历经多次战乱,梁千秋母印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失落,这枚子印经火烧后裂损,不知所踪多年。后被丁家后人丁仁所获,并收录于《西泠八家印谱》。印谱上只留下了相对完整的四个印面,部分石材呈现灰白色,称为“石经火”,就是战火的痕迹。后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丁家又将此印转移至上海,劫后将其录入《丁丑劫余印存》。三本印谱记录了这枚六面印不同的面貌,也记录了三个时代里这枚印章的命运,见证了中华民族两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象征着不媚时俗的文人风骨与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
此印后由华笃安先生购藏。1983年,华笃安夫人及家属以化私为公的高尚情怀,遵嘱将这批明清篆刻名作原石捐赠给上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