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盂鼎全形拓
简介

大盂鼎为西周康王时期青铜器,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几经递藏,后归潘祖荫。1951年,潘家后人潘达于将大克鼎和大盂鼎捐赠国家,1952年入藏上海博物馆,成为上海博物馆最重要的藏品之一。1959年大盂鼎入展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

拓本上方为大盂鼎铭文,下方为全形拓。大盂鼎铭文根据传拓时间不同分为关中拓本和京师拓本,早期关中拓本因土锈铭文下半部文字迹漫漶不清,铭文倒数第三列为“王臣十又二白”,这时的拓本称之为“二白本”。后期京师拓本因铭文经过剔除土锈后下半部铭文比之原来清晰易于辨认,最明显的特征为“二”多一笔变为“三”,因此也被称为“三白本”。此件拓本上方和下方器内铭文均为“三白本”。

大盂鼎全形拓器身偏向左侧,后足略偏向右侧,采用微侧俯视视角,微侧的视角正好可以在全形拓中同时展现鼎内铭文和鼎耳两侧的内外纹饰,这是此时期鼎类全形拓一个常用构图,鼎足腿根部分纹饰与器腹底部重叠,当采用全形拓整纸拓法。鼎耳、足等在一整纸上拓制,腹部及素面为后期平面补拓。全形拓尺寸略大于原器。吴大澂释文,王同愈题记。

相关资源
【特别展览】 与时偕行:金石传拓技艺
Copyright © 2015 ShanghaiMuseum.net
上海博物馆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6901号
沪ICP备1000339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