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太阳形器

年代: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1046年)

尺寸:高6.5厘米,直径85.0厘米,阳部直径28.0厘米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简介

三星堆出土的太阳形器全部被砸碎并经火焚烧。从残件中能识别出六个个体,经修复复原的二件太阳形器的直径均在85.0厘米左右,构型完全一致。这里介绍的是其中一件。

器物构型为圆形,正中阳部凸起,其周围五芒的布列形式呈放射状,芒条与外围晕圈相连接。阳部中心圆孔、晕圈上等距分布的五个圆孔均是作安装固定用的。器物系采用二次铸造法制成。先将晕圈和五道芒条铸成后,再用嵌铸法将太阳嵌铸在芒条上,然后在与晕圈衔接处两面钻孔,最后用铆铸法在孔中灌注铜液将芒条铆接牢固。

这种形制的器物从未见于以往的出土文物,因其与同坑出土的铜神殿屋盖上的太阳芒纹的形式相似,器物正中凸起的阳部又与铜眼形器、铜眼泡构型接近,整体图像特点也与四川珙县僰人悬棺墓岩画及我国南方地区出土铜鼓上的太阳符号颇为相像,因之发掘者将其定名为太阳形器。但也有研究者认为此器的形式构成并不是太阳的象征,而是车轮:中心部分是轮毂,放射形条状物是轮辐,外圈是轮圈。还有观点认为既非太阳,亦非车轮,而是用于军事作战的盾牌上的盾饰。多数意见认为,这种形制的器物应即是太阳形器。它是常设在古蜀国神庙中的神器,又或用于祭祀仪式,钉挂在某种物体之上,作为太阳之象征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许多重器如青铜大立人、青铜神树及其他一些青铜重器上的大量的各式太阳纹饰表明,太阳崇拜在三星堆古蜀国的宗教文化中颇为突出。可以推知,商代的古蜀国已有专门祭日的仪式,并当在古蜀国诸多祭仪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成都平原古族的信奉习俗,太阳崇拜一直延及东周。据《华阳国志》记载,末代蜀王族的号为开明,一般认为,开明词义与太阳升起密切相关,如《楚辞·天问》所谓何阖而晦?何开而明?角宿未旦,耀灵安藏即是旁证。而金沙遗址出土的金四鸟绕日饰、铜立人像等,则是商末至西周早期之间古蜀太阳(太阳神)崇拜的实物例证。作为宗教观念的物化形式,它们与三星堆同类器物前后衔接,为进一步研究古蜀宗教文化提供了很重要的依据。

适老化标识 Copyright © 2015 ShanghaiMuseum.net
上海博物馆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6901号
沪ICP备1000339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