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钞版为印制“至元通行宝钞”的铜质印版。正面为印制纸钞钞面的文字和纹饰,背面有四足。“至元通行宝钞”于至元二十四年,即1287年,开始发行,是元代使用时间最长的纸币。“至元”二字指该类纸币开始发行的年号,“通”即流通,“行”即行用,“宝”指以元宝为标准兑换,“钞”指纸币,短短六字概括了货币的使用范围、使用方式、信用保证。
宝钞面额分十一等,即五文、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一贯、二贯。至元钞的尺寸随面额不同而有大小区别,面额越大则尺寸越大,文字图案大体相同。此件宝钞面额为二贯。
钞版正面的图文是反书,可以和“至元通行宝钞”纸币对应观看,顶端横栏中有“至元通行宝钞”六字楷书,两边为火焰宝珠纹。下方是由缠龙纹饰围成的长方形竖框,这类繁杂纹饰是为了防止作伪。框内由一道横线分隔为上下两部分。上栏中央横书“贰贯”二字,字下有两贯钱纹,图文并茂地表明纸钞面额。左右两侧分别是八思巴文的“至元宝钞”“诸路通行”,文下则各是汉字“字料”“字号”。
下栏直书十行字。前三行的“尚书省奏准印造至元宝钞,宣课差发内并行收受,不限年月,诸路通行”,说明了纸钞的发行机关、使用时间与地点。“路”是元朝的行政区划,“不限年月”“诸路通行”说明了元朝纸钞推行之广泛。第四、五行分列宝钞库子攒司和印造库子攒司的官印和印章。元代纸钞正反面都会加盖印章,一般有红色方形官印和黑色骑缝印两种,皆为八思巴文。官方的印章既是货币的信用保证,也是防伪标志。中间一行大字“伪造者处死”,下面分两行印“首告者赏银五锭,仍给犯人家产”,明文规定了伪造纸钞后果及举报制度。最后是“至元年月日”“宝钞库使副”“印造库使副”和“尚书省提举司”,表明纸钞的发行机关、发行时间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