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公告
会议简讯丨“2021年全球视野下缂织艺术与技术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于上海博物馆圆满召开
发布日期: 2021-11-30

缂织是一种通经回纬的织造工艺。自古以来,世界各地都出现以这种方法通过纬向局部分区域织造,最终织出斑斓图案的纺织品。随着古丝绸之路的兴起和繁荣,东西方缂织工艺和艺术都存在着深入的交流,特别是汉唐、蒙元、清康乾时期的尤为显著。目前这类缂织物研究相对独立,各有优势。本次研讨会促成世界各地学者汇聚于此,通过各方研究人员对于馆藏实物梳理、对比图案和工艺研究,探讨其中艺术或工艺相互影响和促进的交流历史,推进该领域研究。

 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推进国际博物馆学界和同行交流对话的能力的指导方向,并进一步推进上海博物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丝绸之路上出土的缂织物调查、整理和工艺交流研究,由上海博物馆发起组织的此次国际研讨会于线上分两轮,于北京时间11910日上午圆满召开,首次将中国缂织艺术史与世界相链接,唤起国际文博学者的研究兴趣和持续关注。

本次会议分两场,第一场开始前由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致辞,工艺研究部副研究馆员于颖主持会务;第二场由上海博物馆文化交流办公室副主任徐立艺主持,工艺部主任施远结束致辞。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致辞,文化交流办公室副主任徐立艺主持,工艺研究部主任施远参会并致谢

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于颖和蒋利糠主持会务工作

每场4位发言人分享研究并留有充分提问和讨论时间。参会发言代表文博单位有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洛杉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上海博物馆8家,另有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波士顿美术馆、费城艺术博物馆和恩纳尔逊艺术博物馆,以及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等6家单位参与研讨,共计20余位专家参会。

上海博物馆研讨会会场全体参会人员合影

本次研讨会有8名学者发言,题目与内容是:

李文瑛

新疆史前缂织艺术与技术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李文瑛就新疆考古发现的史前缂织物进行图案和工艺的研究和讨论,细致分析并探讨了史前缂织物的分类和样式。

 

朴文英

缂丝的起源与传播

辽宁省博物馆研究馆员朴文英就缂丝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分析,论述缂丝从唐代发端于西北之后形成两个传播路线及其风格特点。

 

王博

介绍吐鲁番出土的几件缂丝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研究馆员王博就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考古发掘出土的缂丝带如意纹缂丝针衣进行论述,详细分析了最早缂丝的图案和工艺特征,并对1977年鲁克沁窖藏出土的捻银线庄园生活图缂丝进行图案和工艺分析以及年代讨论。

 

陆鹏亮

“百花行龙”缂丝流变考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陆鹏亮就对传世一系列中亚地区与宋元时期中国内地织造的百花行龙图案缂丝的流传考察,探索1214世纪时缂丝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苑洪琪

故宫藏清代缂丝毛挂毯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苑洪琪就清宫旧藏养心殿乾隆年间缂丝毛壁毯的产地的档案记载、图案内容和技艺特点,以及使用情况进行研究论述。

 

史明理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的两件中国缂丝织品《泾清渭浊地图》与《岁朝图挂毯》

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亚洲部主任、 研究馆员史明理(Dr . Clarissa von Spee)就两件馆藏文物的来源、图案和工艺进行分析研究。

 

梅玫

中西交流中的纺织品:清宫西洋缂毛挂毯

美国洛杉矶美术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梅玫(Dr. Mei Mei Rado)从中西交流的角度讨论乾隆时期清宫的西洋挂毯,并根据现存中外文献和实物分析,论证产地来源和织造过程,探讨大型挂毯在清代同期全球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外交角色。

 

于颖

古丝绸之路上缂织工艺交流初探

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于颖从新疆地区出土缂织物切入,梳理并分析了缂织物的类型,探讨了织机的样式,并结合图案的流行特征及用途,梳理和归纳缂织工艺发展脉络。

 

 

适老化标识 Copyright © 2015 ShanghaiMuseum.net
上海博物馆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6901号
沪ICP备1000339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