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注定是上博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即将迎来上博历史上的高光时刻,历时6年多打造的东馆将全面建成开放;上博“大博物馆计划”擘画的“3+X”新发展格局将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上博的前身,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之一的上海博物院(亚洲文会博物院,1874年成立并对公众开放)将在今年3月迎来创立150周年。
解读上博| 上博三馆定位和发展规划
上博是享誉世界的顶级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全球中国古代艺术门类最齐全的博物馆(目前文物门类超过33大类),藏品总数超过102万件(套),珍贵文物近15万件(套),拥有海内外体系最完整的中国古代艺术通史陈列,是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历史的车轮始终向前,时代的脉搏永远跳动。如何在新时代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是上博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为此,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陈吉宁书记调研上博东馆指示要求,紧扣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目标任务,坚持守正创新、对标世界一流,通过展示展览更好守中华优秀文化之正,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之新,更好彰显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特质,努力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城市地标,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上博品牌。
未来,上博将继续深化实施“大博物馆计划”,构建“3+X”新发展格局,形成人民广场馆、东馆、北馆“三足鼎立”的新形态。同时,持续推动海内外分馆、馆中馆、上博厅(或境外“中国展厅”)的建设。三馆整体功能定位和未来发展规划如下:
1、东馆
以“世界顶级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为主要定位。构建海内外体系最完整的中国古代艺术通史陈列,辅以体现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特色的专题陈列,并推出全新的互动体验空间,举办丰富多彩的特别展览,突出“观众友好型”“数字智慧型”等亮点,精心打造具有世界美誉度的城市文化地标和人民城市的文化会客厅,成为“世界看中国”的重要文化窗口。
2、人民广场馆
以“世界文明馆”为主要定位。依托馆藏1万余件(套)较成体系的外国文物为基础,启动全球文物艺术征集工作,筹备反映世界文明和“一带一路”等主题的常设陈列,同时加大与国际知名文物艺术机构的合作力度,引进更多高质量“对话世界”系列等特展,奋力打造我国首个常态化展示“世界文明类型”的博物馆和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展示中心,成为“中国看世界”的重要枢纽平台。
另外,人民广场馆除了举办特展外,继续保留部分以馆藏文物为基础的专题常设陈列和捐赠文物馆,目前有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明清家具馆、少数民族工艺馆等,未来也会根据发展需要作适当调整。鉴于人民广场馆舍面临设施设备老化、功能布局有待提升等问题,上博目前正着手编制大修和局部改造方案,待项目立项审批和设计方案完成后,人民广场馆将迎来整体闭馆改造升级。2025年年底前,人民广场馆将继续对公众开放。
3、北馆
北馆(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位于杨浦滨江地带,以“考古博物馆”为主要定位。今年3月底前将完成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工作站建设,同步开展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发掘保护和启动北馆项目建议书编制工作,力争在“十五五”期间完成北馆建设。北馆将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打造一座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古船与考古博物馆、全球一流的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国际航运贸易中心的展示窗口和人民城市“生活秀带”的文化地标,在满足大型出水木质古船文物保护和长期考古发掘要求的同时,为公众提供一个探索考古魅力、互动参与更强的体验空间。
解码东馆| 东馆建筑与展陈速览
东馆位于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952号,东临丁香路,西至杨高南路,北抵世纪大道,南接保利商业中心,与上海科技馆、上海图书馆东馆、东方艺术中心等文化设施形成文化集聚效应。建设上博东馆,是市委市政府着眼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十三五”时期上海市重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东馆的建设也可以说全球瞩目,项目于2017年9月正式动工,如今土建工程已经完成竣工验收,一幢气势宏伟的建筑屹立于东方,“效果图”“施工图”已经逐步转换成“实景画”。
1、关于建筑
在建筑规模上,东馆建设占地面积约46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1320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6层,地下建筑2层。
在建筑设计上,东馆整体呈矩形,造型简洁大气,局部外立面用大理石蜿蜒包裹宛如大海波涛起伏,既暗合上海这座城市“通江达海”的特殊性,也象征着上海“海纳百川”“勇立潮头”的精气神。东馆强调开放性与共享性,每个楼层都有落地玻璃、平台或户外区域,引入自然光线,让建筑呼吸,让观众“透气”,让博物馆内部的展览和上海这座城市的最美景观“内外”无间、融为一体、互相辉映。
在功能布局上,东馆的建筑空间分为陈列展示区、公共服务区和配套功能区,约各占三分之一。三者有各自独立的安保系统、环境控制系统和流线系统,可以分开运营。由于东馆体量巨大,参观博物馆将是一个“体力活”,为此东馆特别强调体验性与舒适性。每个楼层都规划有观众休憩区以及购物或餐饮区,咖啡、茶饮、中餐、西餐等,满足观众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东馆还配套有无障碍设施设备、母婴室、第三卫生间、大件行李存放等人性化服务。
另外,国际博协在“博物馆”最新定义中强调社会各界参与博物馆建设的重要性,为此东馆将与光明乳业等社会力量开展深入合作,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为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2、关于展陈
东馆陈列展示区总面积约3.36万平方米,馆内共设20个展厅和互动体验空间,包含文物类常设展13个、互动体验空间4个、特展厅3个。珍贵文物的展出比例,将从人民广场馆的4%左右提高到10.5%。
东馆展陈分为四大系列:
(一)中国古代艺术通史系列
上博的中国古代艺术品收藏因其独一无二的系统性、完整性,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基于此,东馆将立足艺术史高度,拓展展览内涵,将原有艺术专题展做通、做全、做精,以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全景式大格局,打造中国古代艺术通史陈列,更好讲述深厚的中华文脉。其中,青铜馆、书法馆、绘画馆、印章馆是海内外唯一的常设通史陈列,陶瓷馆、货币馆也是海内外体系最完整的通史陈列之一,另外还有雕塑馆、玉器馆等八个常设展厅,堪称八部“中国古代艺术史教科书”。
其中,“中国古代青铜器”陈列将率先进入试开放。
上博的中国古代青铜馆最早展出于1973年,为国内外第一个专题陈列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艺术馆。东馆青铜展厅为50年以来的第六次陈列改建,将为观众呈现海内外体系最完整的中国古代青铜器陈列。
目前的最新陈列共有八个板块:萌生期、育成期、鼎盛期、转变期、更新期、融合期、复古期、青铜器制作技术。整个陈列精选500余件展品,反映了公元前18世纪夏晚期至公元19世纪中叶清中期的3600年间,中国古代青铜器发生、发展、演变的历程。
与人民广场馆舍相比,东馆的青铜展厅在板块结构、板块内容、单元说明和器类说明、展品等方面皆进行了调整与升级。其中,青铜器制作技术版块增加了多种技术手段内容,辅以多媒体视频、互动游戏、专题展示等,向观众直观阐释更多相关知识点。
(二)聚焦海派与江南等主题的专题系列
通过“考古上海”“海上书画”“江南工艺”三个专题展览,分别探寻上海城市文化的历史脉络,展现上海城市精神的历史基因;展示海派书画的创作与鉴藏,彰显上海城市的艺术特质;展现江南地区历代工艺精品,呈现江南的精神气质。另外还开设了“陶瓷与中外文化交流”“赵朴初书法艺术馆”两个专题展厅。
(三)文化交流系列
大、中、小三个特展厅将举办影响力与学术性兼备的海内外文物特展,发挥上博在文化交流领域的优势,让优秀展览成为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重要因子。
(四)互动体验系列
秉持“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东馆设置了多种多样的互动体验空间,包括面向青少年的“古代文明探索宫”、让观众在现场沉浸式游览的“数字馆”、观众可参与互动的开放式“文物保护修复体验馆”、能够“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文创体验馆”。
解答开放| 东馆开放三部曲
目前东馆建设已进入最后的攻坚期,正全力推进展厅施工、设备调试、开荒保洁、文物搬迁和布展等工作。何时对公众开放是大家关心的话题,也是上博面临的难题。让这座超级博物馆能够顺利运转起来,磨合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考虑到文物保护要求、文物安全风险、文物搬迁节奏及场馆运营磨合等专业要求,经研究评估,东馆将在2024年内分三步陆续开放。
2月2日起东馆“青铜展厅”试开放、“星耀中国”开幕,拉开上博东馆全年开放三部曲的序幕。
第一节点:2月2日起,东馆“青铜展厅”试开放暨“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开幕
为龙年新春来临之际给广大市民观众提供更丰富的高品质文化服务,上博在开放人民广场馆的同时,以“奋力一跳”的精神状态,努力实现2月2日东馆“青铜展厅”试开放,并进行压力测试,听取观众意见建议并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展陈制作水平。同时,在空间更高更大的东馆第一和第二特展厅重磅推出“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第三展“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在第三特展厅推出“邂逅三星堆12K数字艺术展”等,为市民游客呈上一道文化的饕餮盛宴。鉴于试开放空间只占东馆展陈空间的25%左右,为保证人员安全和参观体验,需采取预约和限流措施(每天8000人次),请观众给予理解和支持配合。另外,馆方根据试运营情况及观众访问量的变化,将及时采取延长开放服务等举措来缓解参观需求。
第二节点:6月底前,开放面积将达到展陈空间的80%
上博奋力跑出加速度,东馆将于6月底前开放除“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赵朴初书法艺术馆”“海上书画馆”以外的其他所有展厅与互动体验空间,开放面积将达到展陈空间的80%以上,为公众呈现更加丰富多彩的参观体验,预约限额可以上升到每天2万人次左右。
第三节点:11月底前,东馆实现全面开放
上博历代书画两馆是目前海内外唯一的书画分开、系统展示中国古代书画通史的常设展,将有6套可供轮换的馆藏书画精品,每次轮换都将有多件首次亮相或久未露面的作品呈现。由于古代书画类文物十分脆弱,对展陈温湿度和光照要求极为敏感,上海博物馆采用海内外最精密的书画独立温湿调控系统,以工匠精神处理好7000个以上的调试步骤,馆藏书画文物方能正式“入住”书画展厅。“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等最后一批展厅将在11月底前,以全新的面貌与大家见面,至此上博东馆实现全面开放,预约限额最多每天可以达到3万人次。
东馆建成开放后,上博将继续对标世界顶级博物馆,为公众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更有深度和温度的体验,努力让历史传承与时代潮流融合共生、国际风范与东方神韵相得益彰,真正将上博打造成为具有世界美誉度的城市文化地标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