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6日上午,“红翠斗芳菲:宋元明漆器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启幕。今年正值中日韩文化交流年,本次展览由上海博物馆与东京国立博物馆联合举办,是继2006年“中日书法珍品展”、2010年“千年丹青:日本中国藏唐宋元绘画精品展”、2013年“上海博物馆:中国绘画的至宝展”后,两馆再度携手推出的重大文化交流项目,旨在呈现中国宋元明时期漆器艺术的非凡成就与深远影响。
东京国立博物馆馆长藤原诚,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上海博物馆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万春,上海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指挥部执行指挥李峰,上海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克伦等双方代表出席开幕式。仪式由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黄河主持。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在致辞中表示,长期以来,上海博物馆与东京国立博物馆有着深厚的友好合作渊源。我们以文物为媒,持续续写两国文化交流的璀璨篇章。希望通过本次展览,能让更多观众在红翠交辉的漆器世界里,感受中华文明在方寸器用间凝聚的不朽神韵,赞叹中国漆器在人类文明殿堂中永恒闪耀的绚丽光辉。也期待以此次展览为契机,我们能够进一步深化中日两国博物馆的交流合作,为促进中日友好关系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东京国立博物馆馆长藤原诚在致辞中表示,东亚地区的历史上,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影响深远。日本对来自中国的美术品、工艺品,一一细心珍视,妥善保存、传承。东京国立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多年来维系着友好合作关系,两馆曾联合举办多个展览,此次以东京国立博物馆的藏品为中心,有幸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特展,为中国观众介绍流传于日本的中国漆器名品。展览将介绍多件流传于日本,但如今在中国已罕见的中国漆器名品,我们期望通过此次展览能进一步促进日中两国的友好交流。
开幕式现场,大仓集古馆馆长、上海博物馆特别研究员西冈康宏发来贺信。他与上海博物馆的交往始于1989年,这次作为上海博物馆特别研究员负责本展览内容策划。他表示,多年来,东京国立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通过人员交流和交换展等形式加深了相互间的信赖关系。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任职期间,受当时的汪庆正馆长之托,希望将来能来举办中国漆器精品展,这次展览实现了当初的承诺。
漆器不仅是华夏文明的璀璨明珠,亦是东亚文化交融的无声见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之一,唐代以降,伴随着文化交流,东渡日本的中国漆器成为皇家贵族竞相珍藏之宝物。漆器工艺随着时间推移不断进步,到了宋元时代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雕漆、填漆、戗金、螺钿等工艺共同构筑了一个绚丽彩色漆艺世界。
本次展览共汇聚127件宋元明漆器珍品,112件来自日本,15件来自中国。其中重要文化财7件,重要美术品2件,宋元珍品占比一半以上。展品来自东京国立博物馆、九州国立博物馆、根津美术馆、出光美术馆、镰仓国宝馆、东大寺等日本博物馆、美术馆、寺庙以及镇江博物馆、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国内机构,皆为中国漆器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器物,涵盖多种工艺类型,向观众系统、全面、客观地呈现宋元明漆艺的辉煌成就与历史地位。
展览以“素影清晖”“重芳叠绮”“金镂华章”“焕彩凝萃”“尘封古韵”“归去来兮”六个主题展开,全方位呈现漆器在形制、工艺、纹饰与文化内涵上的多元面貌,展现中国宋元明时期漆器工艺的高度发展与审美变迁。
“素影清晖”单元聚焦宋元素髹漆器。素髹是指仅髹单色漆无纹饰之缀,凸显漆色之美和器型之韵的漆器。宋元时期的素髹逸品,以其薄而坚的胎体、微妙的曲线和尖锐的稜线,在漆艺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备受赞誉。这不仅源于同时代金属器与陶瓷器的影响,更得益于其时高度成熟的薄胎制作技术。此项技术广为流传,奠定了中国漆器精美精雅卓绝的基石。
“重芳叠绮”单元集中展出载录于《御道具账》的南宋剔红凤凰牡丹纹长方盒、日本漆艺大师“堆朱杨成”赞赏有加的南宋剔红飞龙花卉纹长方盘、南宋剔黑云龙纹圆盒、南宋剔黑楼阁人物图圆盘等漆器,以展现雕漆中剔红、剔黑、剔犀等多种髹漆颜色与组合,体现层层髹涂、精雕细琢之美。雕漆是在胎体上层层髹涂色漆,累计相当厚度后,再于漆层上雕刻纹饰。因单次髹涂漆层厚度仅数十微米,需待彻底干燥后方可续涂,故其制作耗费大量人工、时间与漆料甚巨。依髹漆颜色与组合,可分剔红(红漆)、剔黑(黑漆)等诸多种类。剔犀是叠髹不同色漆,与其他雕漆不同,用抽象化方式表示云纹、卷草纹等,以斜刀雕刻,显露黑、黄等令人目眩的色彩层次。雕漆工艺随时代演进,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艺术风貌,堪称中国漆艺的代表性技法。
“金镂华章”单元展出元代戗金云凤纹经函等宋代至明代盛行的戗金作品。戗金是指在漆面上依纹饰錾刻纤细凹线,随后在线槽内填入胶漆并贴敷金箔,形成金色线条图案的技法,宋代至明代盛行。日本传世铭文器物印证,南宋至元代期间,温州、杭州、平江乃为戗金工艺繁荣,是戗金工艺重镇。填漆是在漆器表面雕刻纹样,随后在刻痕内填入色漆,待色漆干后研磨平整的技法。部分器物以戗金勾勒轮廓,再辅以填漆、彩漆的综合工艺,更显华美。明代以降传世品中戗金彩漆器引人注目,特别是嘉靖、万历年间精品云集。
“焕彩凝萃”单元将通过元代黑漆螺钿楼阁人物图菱花形盒、元代黑漆螺钿海水龙纹菱花形盘等展品重点呈现螺钿工艺之璀璨。螺钿是将加工后的贝壳内壁的珍珠层镶嵌于器物表面的装饰技法。中国螺钿兼具漆的温润光泽与贝母的幻彩流光,逐渐辐射周边诸国,成为东亚螺钿文化繁荣的支柱,引领东亚螺钿文化的流行。这种兼具漆的光泽和螺钿五彩之光的中国螺钿艺术,波及周边国家,是东亚螺钿文化的支柱。
“尘封古韵”单元汇集考古出土漆器,此次展出含蓄雅致的绿沉漆钵、古朴的褐色漆枕、工艺精湛的剔犀团扇与执镜盒、银扣黑漆仿兔毫盏、剔红印板刻蔓草云纹器盖残片、戗划与雕漆技艺并用的梅花形盘、以及工艺精湛的五代和元代螺钿器等,无不诉说着宋元时期工艺精神与生活美学的高度融合。他们不仅印证了史书所载“印板刻”,也呈现了“暗藏款”等暂见于出土品的独特漆艺。以期更全面、客观地昭示宋元漆艺的辉煌成就。
“归去来兮”单元特别展出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的《髹饰录》两种抄本——蒹葭堂本与德川本。《髹饰录》成书于明代末期,由安徽新安平沙名漆工黄成撰写,后经西塘漆工杨明作注并序。据序文所载杨明于明末天启年间完成补注,此后该书逐渐流传。至 2025 年 恰逢《髹饰录》(杨明注本)传世 400 周年。作为目前仅存的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漆工技术专著,《髹饰录》具有极高的文献与工艺价值。《髹饰录》原著已佚,目前流传的版本均为藏于日本的手抄本,最早的为江户时代的蒹葭堂本和德川本,两者现均珍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它们不仅是研究漆艺的经典文献,也是中日文化传播与保存的重要见证。
本次展览的展陈设计以“凸显漆器、传递意境”为核心,呈现“克制而有细节”的美学特征,通过弧形墙面、通透展柜、艺术照明三者结合,在展厅的墙体以及中心展柜的造型中融入漆器弧度花纹,避免直线条的生硬感,让展区空间与文物造型形成视觉统一,传递漆器温润、柔美的气质。展厅通过冷灰的墙体营造展厅整体色调的统一性,柜内采用中国古典“大地色系”,贴合宋元明时期的审美调性,既不张扬又重意境,让展厅整体呈现沉静、雅致的氛围。为了避免低照度环境下观众视觉疲劳,展厅充分利用光影来营造空间氛围,同时对漆器展品也采用了特殊的照明方式,让观赏者能较好地欣赏精美的展品。
展览期间,东京国立博物馆研究员福岛修将于2025年9月27日14:00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学术报告厅开展“中国漆器在日本”主题讲座。讲座将结合本次展出的作品,说明当时的日本人是如何看待这些中国漆器的,以及由此引发了怎样的反应。观众可在上海博物馆官方微信平台了解讲座详情并进行报名。
配合此次展览,上博文创深度挖掘馆藏漆器瑰宝,聚焦其精湛工艺与典雅纹样,推出近50款文创产品。包括以馆藏黑漆螺钿山水图方笔筒、剔红茶花纹圆盒为灵感设计的4款冰箱贴和笔筒,以及浓缩了嵌螺钿、剔红、剔犀等经典漆器工艺的系列文创产品40余款,让古老技艺在实用之物上焕发新生。宋元明漆器的层叠华彩,将借由系列文创融入观众的日常生活。展览同名图录亦将同步发售。
温馨提示:
本次展览部分珍贵漆器将分时段展出。其中,出光美术馆所藏黑漆螺钿人物菱花形盒将展出至10月12日,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髹饰录》、九州国立博物馆和根津美术馆所藏数件漆器将分三期轮换展出。敬请留意上海博物馆官方平台展讯更新。
根据日方借展单位要求,本次展览部分展品禁止拍摄,主要涉及出光美术馆、根津美术馆、东大寺、大和文华馆、逸翁美术馆等,参观时请留意展厅相关标识。
展览今起向公众免费开放,将持续开放至2025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