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金花银银锭
上海博物馆藏金花银,本意指白银绝佳的成色。后对江南地区的田赋折粮银,称之为“金花银”。明正统元年(1436)后,政府令江浙、湖广等地区(尤其交通不便的地区)的米麦等田赋都可用白银折纳。随着田赋折银的推广,金花银这一称呼逐渐变成对所有折粮银的总称,进而金花银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政收入。金花银锭种类多样,其形制一般来讲呈现弧首束腰、两端微翘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