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青釉镂空熏炉
唐(618—907年)
高13 厘米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展品来自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的邱德拔展厅。这批唐代沉船文物在邱德拔遗产基金的慷慨捐助下购藏,以纪念故去的邱德拔先生。
两件展品样式大小均相似,不过在盖面的刻花镂孔上有所区别,一件镂刻牡丹花叶,以刻花勾勒出叶脉,且器身胫部也有镂空装饰;另一件则只在盖面上作抽象的花卉镂空装饰。
国内也有同类薰炉出土,1985年台州市三门县海游联合村建造聚氨酯厂时出土了一件同类型越窑薰炉,但是其盖面并非圆顶,而是作平顶处理,宝珠纽也被相应地做矮,胫部的镂空则直接处理为圆孔。另外,在河南偃师唐墓中出土了造型相似的石质薰炉,其盖面上似乎没有宝珠纽,该墓的纪年为会昌五年(845 年)。
从考古材料来看,这类薰炉可能由流行于隋代的笼式薰炉演变而来。郧县嗣圣元年(684 年)李徽墓出土过一件石质薰炉,其样式已经与上述展品接近,但盖子还只处于顶部,器身较长,且镂空为长方形状。而这些特征却是隋代笼式薰炉所常见的。
另外,开皇十五年(595 年)张盛墓出土的女俑双手捧笼形香炉的造型,结合本次展品的小巧尺寸,可为我们判断该式薰炉的使用方式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