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工艺馆面积700多平方米,陈列分为六个部分,展出中国境内各少数民族的服饰工艺、染织绣、金属工艺、雕刻工艺、漆器与藤竹编和面具艺术,展品近600件,表现了中国少数民族悠久绚烂、丰富多样的造物文化与艺术审美。
蟒袍源自早期满族男袍的通用款式:大襟左衽、无领、窄袖、四开衩,马蹄袖。它既保留了原先衣服的特征也有所变化,个别部位也经过了改制。此蟒袍质地为妆花纱,即在纱地上用各色彩纬在织机上挖织起花。满族是马背民族,马蹄袖又叫箭袖,射箭时有护手作用,此款沿用至礼服,就有了满族行礼时需要甩袖的特定动作。改革后的满族袍服曾一度成为清朝官服的定制。
生活在大小兴安岭一带原始森林里的鄂伦春族主要以狩猎为生,他们在森林里来去自如,随处安家,各种野生动植物成为生活用品的重要来源。“食肉寝皮”是鄂伦春人传统的生活方式;不同季节的狍皮可以制成不同的衣着,男女老少都可穿着。狍子皮除了用来制作衣服之外,还可制作被褥和垫子,甚至用来搭盖遮风挡雨的小帐篷。
鄂伦春族的服装以袍式为主,内穿皮袄、皮裤,外罩皮袍、皮套裤,还配皮手套、皮袜子、皮帽、皮靴等。狍皮帽是用完整的狍子头皮剥制而成,具有很强的迷惑性,为防止野外打猎时被同伴误伤,只在眼圈部位镶上黑皮,两个耳朵换成假的。这种狍皮服饰和用品不仅经久耐磨,而且防寒性能特好。
蒙古族的服饰主要由首饰、袍子、腰带和靴子几个部分组成,色彩浓烈。因地域和支系的不同,各地不尽相同,其中差别最大的要数妇女的头饰。蒙古族妇女的头饰非常讲究,历史上一套头饰的价值往往值好几群马或几百头骆驼。
此套镶银嵌珊瑚珠头面属鄂尔多斯类型,体积大,分量重,装饰繁密,工艺精湛,由银嵌珊瑚和绿松石等珍贵材料制成,鲜艳夺目,为各盟之最。鄂尔多斯头面属蒙古族几个支系中最繁复的,价值昂贵,是财富的象征。
维吾尔族女子爱穿彩色衣裙,连衣裙形状宽松,色彩浓烈,花纹繁密,飘忽荡漾,美丽浪漫。此裙花纹用一种古老的劈线绣法绣成,层层晕色,富丽典雅。
此绣法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佛像的绣法是一致的,充分说明维吾尔族的传统刺绣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侗族芦笙舞,也称为“踩堂”、“踩笙堂”,传说源于春耕前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祭祖的仪式,现成为侗族民间主要娱乐活动。每逢双年举行一次,俗称“芦笙会”。芦笙服为侗族男子在节日里吹芦笙踩堂时穿用,上身是无领对襟衫,满绣布片、拼图,白色的羽毛做缀饰。所饰图案可能与侗族历史上作为百越族的后裔对蛇图腾的崇拜有关。
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它的历史以往只能通过汉族典籍少量而片面的描述以及人们口中传诵的古歌内容来追溯。近来年,随着对苗族服饰文化的发掘和整理得知,苗族服饰正是一种象征符号,其价值超越了服饰本身。它通过款式和纹饰等特殊“语言”,记载了苗族的历史和文化,述说着本民族千百年来艰难而曲折的生存故事。
牯脏服是“牯脏头”在苗族传统的祭祖节日——牯脏节时穿用的服装,纹饰布满全身,有自然界的日月星辰、花鸟草虫,亦有意寓苗族祖灵崇拜的各种图案。
牯脏服的形制独特:两侧不加缝合,下部缀以带鸡毛飘带,可能与古老的贯首服和羽衣霓裳的习俗有关。此服织几何花纹,“卍”字纹夹在其中,色调古雅,意韵深邃。牯脏节以前13年过一次,过节时需要杀大量的牛祭祖,对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现在人们在旅游点能目睹象征性的此类节日。
贵州布依族妇女的服饰有一定的规则:缠头帕,着右衽短衣,穿百褶长裙或长裤,外系绣花围裙,有庄重、清秀之美。古朴清新的蜡染是布依族女服的装饰特点。蜡染纹样又以几何形的螺旋纹为主,加上锯齿,就成为象征太阳、光芒等的纹饰。布依族蜡染结构规整,纹饰纤细,虚实相间,层次丰富。这种服装又称“栏杆服”,即指缘以花边。
黎族的骨雕生动、形象,且富有变化,给人一种寓意深刻的神秘感,其中最为著名的为黎族女子头上的人形骨簪。骨簪用牛骨制成,刻工细腻。上部精雕戴冠的人头形象,人物表情威严,据说是古代黎族民间崇拜的一位头领;下部则装饰横条纹图案,寓意吉祥。
生活在祁连山北麓的裕固族,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衣着以长袍为主,外罩高领坎肩。妇女们喜欢戴喇叭形的红缨帽。这种帽子用白色羊毛压制的毡制成,前缘镶两道黑边,帽檐不宽,前沿平伸,后沿微翘,顶上缀着红缨穗子,据说是为纪念本民族历史上一位被害的女英雄,红缨穗子代表她牺牲时头顶上流出的鲜血。
裕固族已婚妇女戴3条长形的“头面”,就是先把头发梳成左、右、后3条辫子,再用3条镶有银牌、珊瑚、玛瑙、彩珠、贝壳等饰物的装饰带,分别系戴在胸前和背后的3条辫子上。每条“头面”分3段用金属环连接起来。头面的长短根据身材来确定,上与耳环相齐,下面一直长达长袍底边,走起路来“叮当”作响,很有特点。
瑶族精于蓝靛印染,妇女服装一般均以自制土布缝制。为了美观,聪明的瑶家女往往又在衣领、衣袖及长裤脚边等显要部位绣上各种彩色图案的花边,有刺绣、挑花,亦有织锦、蜡染,对比明快,艳而不俗。各地瑶族的服饰不尽相同,此乃广西金秀一带的女服。
彝族历史悠久,服饰种类繁多。四川凉山彝族保留了彝族服饰的基本样式。男子的服饰为:上衣黑色,大襟右衽,下着灯笼长裤。头顶蓄长发梳成的“天菩萨”(又称“英雄髻”,彝语为“兹尔”),象征男子的尊严。
台湾高山族泰雅人首领的珠贝衣,是一种财富的体现。上面用近10万颗精心打磨过的细小贝珠串缀而成。先将不规则的珠片用线串好,在砂纸上来回摩擦,制成规则的贝珠,然后再缝到麻布上,制成衣服。贝衣耗时费力,工艺独特,虽款式简单,却是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白族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染料主要是采用植物板兰草制备的靛蓝。扎染的主要步骤有:画刷图案、针缝线扎、反复浸染、晒干、拆线、漂洗等。技术的关键是缝扎花纹的手法和染色工艺。白族扎染品种多样,图案多为自然形的小纹样,分布均匀,题材寓意吉祥,是实用又美观的工艺美术品。
壮锦,与云锦(南京)、蜀锦(四川)、宋锦(杭州)并称中国四大名锦。质地厚重,色彩对比强烈,纹样多为菱形几何图案,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具有浓艳粗犷的艺术风格。壮锦纹饰多选自生活中可见之物,象征吉祥。
此锦在淡黄色底线上织出彩色的花鸟、花树等图案,再缘以几何纹、配上苹果绿边框、缀以粉红丝线,清雅古拙,色彩绚丽。
马尾绣是贵州三都一带水族的传统工艺,它先将白丝线在马尾鬃上缠成弹簧式线,再用此线在底样上盘绕勾勒出相应的图案,然后用彩色丝线绣制图案的中空部分。马尾绣色彩绚丽,图案醒目,其主体纹饰多为蝴蝶或凤凰。
这件作品采用“花中花”构图,在蝴蝶内外再绣蝴蝶、花果、寿字等纹饰,并缀以银泡(表示星星),缘以黄边,突出纹样。
洗手壶是信仰伊斯兰教人们沐浴洁身的常用器物,被称作“圣水壶”。这件铜壶造型古朴而优美,采用了錾花、镂刻等工艺,花草、维文布满壶身,既是实用品,又不失为一件完美的工艺品。
尊胜佛母的藏语为“措道那穆玛雅”,形象为坐势,三面八臂。三面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事业,每面有三只眼。头梳高髻,戴花冠,端庄美丽。据说尊胜佛母十分慈悲,救世急切,能使人增长寿命、福德。尊胜佛母在藏传佛教寺院里常出现在“长寿三尊”的行列中。(长寿三尊:中间长寿佛,左边白度母,右边尊胜佛母。)
嘎巴拉碗也称内供颅器,由修行有成的喇嘛头盖骨依照其生前遗愿制成,是无上瑜伽密部举行灌顶仪式的法器。“嘎巴拉”来自梵语,意为“护乐”,是大悲与空性的象征。碗由铜碗盖、头盖骨碗、铜碗托三部分组成。碗盖顶部有金刚杵,盖上饰大威德金刚及藏文密咒,为铜质。碗托呈三角形,转角处上端各塑出一个人头像。中间头盖骨部分皮壳色泽较为深沉,在铜盖的衬托下,华美富丽,寓意十分明显,象征修行者证得空性,去除我执之意。嘎巴拉碗属藏传佛教常用法器之一。
傣族擅长银器制作。这件银罐采用锤花工艺制成,纹饰古老,锤碟细致。罐上的人物故事纹饰与傣族信仰的小乘佛教有关。罐内原有三小盒,分装烟叶、槟榔和石灰。傣族传统文化认为嚼食槟榔可治疟疾类热带疾病,强身健体。
白族木雕历史悠久,大理剑川木匠闻名遐迩。帽架采用透雕工艺,在三块木板上分别雕刻了三条向上的游龙,龙头所向正是一颗宝珠。设计巧妙,图案生动,刀法娴熟。此帽架可折叠,轻巧美观,是一件实用的工艺品。
凉山彝族的彩绘漆皮甲用牛皮制作,根据人体形状剪裁,类似于唐代的明光铠。其前胸和后背呈大的块状,下面各有四块较小的略呈长方形的甲片保护腹部和腰部,再往下则由三百小块牛皮密密实实地组叠成六层护甲。黑、红、黄是彝族皮甲的基本色彩。彝族尚黑。黑色是“高贵”的意思;红色代表瑞兆,是勇敢、不怕死的象征;黄色则寓意吉祥、美丽、光明。大至有五种纹样:整片胸甲的左右两边装饰了形如旋涡的图案,称之为“牛眼纹”;中间部位有一醒目的冠状物,称作“鸡冠纹”;边缘装饰了星纹、菜籽纹、植物纹三种图案,这同彝族视牛、鸡为灵禽有关,寓意繁盛、吉祥。整件皮甲用皮绳缀合,式样古朴,质地厚重。
西藏面具中的跳神面具,用于宗教仪式。它同挂在寺院中的面具比较接近,与藏戏面具差别较大。以苎麻做胎,外面上油漆,十分轻巧,历久弥新,可长期保存。牛头明王是一位护法神,来自藏传佛教格鲁派密宗,又称“大威德明王”,形象为一位头戴骷髅的庄严神祗,它的三眼造型受印度教湿婆神愤怒尊像影响,有两个牛角,角上则装饰金色云纹,耳上挂有两个小铃,在表演舞动时可发出悦耳声响。
傩公傩母是傩戏神案前供奉的神灵,都作圆雕头像。又尊称为东山圣公和南山圣母,传说傩公、傩婆为洪荒之后再造人间的伏羲和女娲的化身,民间说法很多。
此为傩戏神案前供奉的神灵,都作圆雕头像。又尊称为东山圣公和南山圣母,传说傩公、傩婆为洪荒之后再造人间的伏羲和女娲的化身,民间说法很多。
开山莽将,简称开山,是桃源洞中一个镇妖猛将,相传身高一丈二,一顿能吃一条牛,行走起来地动山摇,一贯扶弱惩强,杀五方鬼怪,十方邪魔,属傩堂戏中最凶猛的镇妖神祇之一。民间艺人采用大胆夸张的手法,以双角直立,怒目圆睁,獠牙狰狞的造型特点,表现其嫉恶如仇的性格,生动传神。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相互融合、共同创造的。由于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民俗风情的差异,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风格迥异、丰富多样的文化特质。
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品是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各民族能工巧匠利用各种材质和技术创造的实用艺术品, 充分表现出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种类繁多、色彩绚丽、技巧纷呈、生活气息浓郁的卓越创造,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广袤、奇异、美妙、动人的图画。
少数民族的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风格款式迥然不同;同一民族因地域、支系的差别,服饰也各异。服饰是识别各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民族服饰有毛皮和棉、麻、丝绸等不同质地,装饰工艺精致,有的还缀以银饰、玉石、珊瑚、玛瑙等。北方民族服饰质朴厚实,多宽袍长褂,配置皮帽统靴;南方民族服饰较轻巧,以短衣、裙裤为主,色彩淡雅秀丽。材质、样式各异的民族服饰展现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染、织、绣是织物的不同加工和装饰方法,在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印染中有纸版单色和木版套色印染二种,另有用线缝扎成图案浸染的“扎染”以及蜡画浸染的“蜡染”。维吾尔族的彩色印花;白族的“扎染”;苗族、布依族的“蜡染”最有代表性。用彩色丝线和棉纱交织成的“织锦”很有特色,壮锦、傣锦、土家锦都久负盛名。刺绣中最常见的是平绣和十字绣,还有辫绣、轴绣、叠绣等多种绣法。苗族、侗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刺绣工艺尤为发达。
金属工艺是一个民族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相关的制作工艺有锤花、錾花、刻花、镂花、绞花以及鎏金银等。展品体现了各民族工匠独特的智慧和娴熟的技艺。维吾尔族铜器纹饰精细,艺术特征华贵绮丽;藏族金属工艺主要表现在佛教密宗造像的精壮雄奇;傣族的银器雕刻繁密,风格秀雅。
雕刻工艺品主要有竹、木、牙、角、石、骨雕等,大多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分别用雕、凿、削、磨、压等工艺制作,装饰性强,应用广泛,分为日用品和艺术品,其中竹木雕刻最普及。高山族木雕刚劲豪放,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彩绘木雕渔船更具特色;维吾尔族用整木凿制可折叠的书架独具匠心;苗族、侗族的牛角雕刻品也相当精美。
漆器与藤竹编制品都是质朴简洁的实用工艺品,具有典型的地方特征。漆器防水、轻便、观赏性强、经久耐用;藤竹编器物取材方便、制作简易、轻盈美观,是生活必需品。藏族描金彩绘漆器庄重华丽;彝族漆器古朴凝重;毛南族、畲族竹编斗笠纤巧精细,均极具民族特色。
少数民族的宗教和文艺活动中,为了展现与世俗生活相对的神圣世界,常使用造型夸张、色彩浓重的各种面具,以表现精神生活的独特一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藏族面具分为悬挂面具、跳神面具和藏戏面具,其中夹紵胎彩漆面具制作精巧,以鬼神、兽面为主,是宗教活动中的跳神或悬挂面具。贵州土家族木雕傩戏面具有“正神”、“凶神”、“世俗人物”之分,形象生动,情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