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馆介绍
汉字是依象形、指事、形声等法则构成的单体语言符号。书法,依托于具有抽象构成性质的汉字,在长期的社会应用中,书家在汉字不同结体的基础上,用毛笔书写出具有丰富运动节奏感的点、线,赋予其艺术生命力。
商代至魏晋南北朝,文字经历了篆、隶、草、楷、行的字体演变,形成多形态的汉字体系。各种字体又因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应用范围,衍生出纷繁多姿的变体和别体。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已步入审美意识萌芽阶段。汉魏之际,书法的审美意识由自发至自觉。两晋及隋唐,草书和楷书趋于成熟。这一时期,名家辈出,书法理论的探究同步得到发展,日益精微。
宋、元、明书家以晋唐法度为契机,不断拓展新技法和新意境,将自我审美意识与技法融会于结体与点画之中,涌现出风格各异的艺术流派。
清代文士留心于金石考据之学,注重商周金文、秦汉碑刻、六朝墓志等文字遗存,发挥艺术想象力及创造热情,熔铸新风,出现了帖学到碑学的转变,开辟出刚健浑厚的新风。近现代书家碑帖交融,进一步拓展了风格的包容性,个性表现更为鲜明。
-
祷禾牛胛骨刻辞
□禾卜辞为商代之物,整块甲骨基本完整,刻辞齐全,是成套卜骨的第一版。刻辞记载了当时王以羌、牛祭祀祖先及自然神,祈求庄稼丰收的内容。
从书法风格上来看,这件牛骨刻辞为疏放型:笔画细劲,结体开阔,字心处留白较多,显得格外疏放,萧散而又空灵,给人一种“素手把芙蓉,步虚蹑太清”之感。
-
西周 篆书毛公鼎全形拓轴
毛公鼎为西周晚期青铜器珍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轴为清代拓本。
-
秦 篆书琅琊台刻石轴
《琅琊台刻石》传为李斯所书,原在山东诸城琅琊台。久损,今残存秦二世诏书十三行,刻于秦二世元年(前209)。古厚苍深,为秦篆极则。此系清嘉庆间拓本。
-
东汉 隶书乙瑛碑册
《乙瑛碑》又名《汉鲁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东汉永兴元年(153)刻于山东曲阜。记鲁相乙瑛奏请为孔庙置守庙者事。雄古超逸,为汉隶成熟期代表性碑刻。本册“辟”字尚见“辛”部,为明末拓本。
-
东晋 王羲之 草书袁生帖页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后移居绍兴。官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其书博采众长,创立行、草新风。此系其致袁宏等人书札,选自宋拓修内司本《淳化阁帖》中,用笔婀娜婉转,欹侧多姿,神采朗秀。
-
唐 楷书大般涅槃经第九卷
敦煌写经,出土于莫高窟藏经室中,其中包含了由晋至宋万卷文献。此系唐人书北凉僧昙无谶所译《大般涅槃经》卷九,写于硬黄蜡笺,用笔沉厚坚挺、整齐华美,类似褚遂良书法风格,属盛唐写经精品。
-
唐 虞世南 行书汝南公主墓志铭卷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浙江余姚人。官秘书少监,封永兴县公。擅书,师智永,为“初唐四家”之一。此系其为唐太宗第三女所作墓志,用笔虚和散淡。书于贞观十年(636),作者时年七十九岁。亦有“米临”之说。
-
北宋 苏轼 楷书祭黄幾道文卷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州)人。北宋文学家、工书画,书法位居“宋四家”之一。此卷楷书是苏轼与其弟苏辙联名哀悼好友黄好谦的祭文,书于元祐二年(1087),作者时年五十一岁。
-
北宋 米芾 行书多景楼诗册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海岳外史等。祖居山西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定居江苏镇江。工书画、精鉴别。其书集古出新,名列“宋四家”之一。此册系登临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多景楼所作题诗,为其传世大字杰作。
-
南宋 魏了翁 行书文向帖卷
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县人。庆元五年(1199)进士,官至签书枢密院事。工书,擅篆、隶、行、草。此系其致赵范信札,论及内外军政诸事,用笔自然淳厚,书于宝庆元年(1225),时年四十八岁。
-
元 杨维桢 行书真镜庵募缘疏卷
杨维祯(1297-1370),字廉夫,号铁崖,浙江诸暨(今属绍兴)人。泰定四年(1327)进士,官杭州四务提举。元末避乱,徙于松江(今上海)。工书,用笔多章草意。此系其晚年为真镜庵所撰募缘启事,庵址原在浦东,用笔古拙苍奇。
-
元 冯子振 行书虹月楼记卷
冯子振(1257-1337后),字子振,号海粟,湖南攸县人。官集贤院待制。工行书,继承宋人尚意书风。此系其自书《赠朱君璧诗并序》一文,笔力遒劲。作于泰定四年(1327),时年七十一岁。朱玉,字君璧,工绘画。
-
元 赵孟頫 行书手札册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太祖十一世孙。官翰林学士承旨,赠魏国公,谥号“文敏”。工书,各体皆能,开一代书风。此系其致亲友费拱辰、吴瓘等人信札合册,为中年至晚年所书。
-
宋元 五家 诗札合卷(元 倪瓒 行书致默庵先生札卷)
倪瓒(1306-1374),字元镇,号云林,江苏无锡人。元末战乱,避世隐居,往来于太湖一带,为“元四家”之一。工楷、行。本札致其友默庵沈右,系中年书作,用笔秀润,静谧浑朴。
-
明 宋克 草书唐宋人诗卷
宋克(1327-1387),字仲温,号南宫生,江苏吴县人。官凤翔同知。“北郭十友”之一。工小楷,擅章草。此系访友人徐彦明时所书,杂录唐宋诗歌数首,用笔爽健,圆劲自如。书于至正二十年(1360),时年三十四岁。
-
明 刘珏 草书七言诗轴
刘珏(1410-1472),字廷美,号完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正统三年(1438)举人,官至山西按察佥事。擅书画,楷、行师赵孟頫与李邕。此录明杨基《雪中再登黄鹤楼》,用笔劲峭灵动。书于成化二年(1466),时年五十七岁。
-
明 文徵明 行书寿华君序轴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徵仲,号衡山,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工书,各体皆能,尤长于小楷。此系自书《寿华君序》,华君即华麒祥,华云父。行笔苍润,秀雅清俊。书于嘉靖十年(1531),时年六十二岁。
-
明 陈献章 草书七言绝句轴
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号白沙子,广东新会人。明代心学奠基者。正统十二年(1447)举人,授翰林院检讨。工书,擅行、草,尤以束茅书著名。此系自书所作七绝,用笔豪放纵逸,结体奇横开张。
-
明 祝允明 草书前后赤壁赋卷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号枝山,江苏苏州人。官广东兴宁县知县。工书,时人有“国朝第一”之称。各体皆精,尤长于狂草。此录苏轼《前后赤壁赋》,用笔纵逸,以欹侧取势,多出奇趣。系其晚年代表作。
-
明 王宠 草书古诗十九首卷
王宠(1494-1533),字履吉,号雅宜山人,江苏苏州人。工书法,擅行、草,尤长于小楷。书录汉乐府《古诗十九首》,用笔遒逸,结体雍容凝练,气度闲雅。书于嘉靖六年(1527),时年三十四岁。
-
明 董其昌 行书临颜真卿裴将军诗卷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官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擅书,工正、行、草。此卷用笔沉厚,苍劲浑古。书于崇祯三年(1630),时年七十六岁,为其大字代表作。
-
明 傅山 草书杜甫诗轴
傅山(1607-1684),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字青主,号真山,山西太原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明亡后,退隐山林,潜心学术与书画。此轴书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一。
-
清 赵之谦 楷书急就篇册
赵之谦(1829-1884),字撝叔,号悲庵,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咸丰九年(1859)举人,官鄱阳知县。擅书,学北碑自成体势,工诸体。此作节录西汉史游《急就篇》,行笔丰腴,苍劲朴茂。书于同治四年(1865),时年三十七岁。
-
清 朱耷 行书宋人旧闻等册
朱耷(1626-1705),号雪个、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此册书录《宋人旧闻》、《寄答庐陵赵年翁品砚》,并节临王羲之《兰亭序》、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等。书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时年六十八岁。
-
清 金农 隶书节录黄庭坚与宋子茂书轴
金农(1687-1763),字寿门,号冬心先生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寓居扬州。擅诗文,工书画,精篆刻,富收藏,笃好金石碑版,为“扬州八怪”之一。此轴用笔圆厚爽利,活泼纵肆,气息与简牍书合。
-
清 刘墉 行书苏轼游汤泉诗轴
刘墉(1719-1805),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谥文清。清代帖学书法家代表之一。此轴录东坡游庐山汤泉时与僧人唱和所作绝句,书法体丰骨劲,浑厚敦实。
-
清 翁方纲 行书七言诗轴
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溪,北京大兴人。工书,精鉴藏,擅金石考据。其书取法欧、虞,谨守法度,力肖古人。此轴用笔含蓄圆厚,结体严谨匀称,时见跳荡之姿。书于嘉庆六年(1801),时年六十九岁。
-
清 黄易 隶书临石门颂轴
黄易(1744-1802),字大易,号小松,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官山东济宁同知。工诗文,擅金石考据,精篆刻,为“西泠八家”之一。此轴并无《石门颂》原碑苍劲舒展之感,而以方整端庄、温润丰厚的面貌呈现,系其意临之作。
-
清 康有为 草书节录焦氏易林轴
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晚清重要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推崇汉魏六朝碑学,工书,著有《广艺舟双楫》。此作节录西汉焦延寿《易林》,笔法跳越,气势开张。
-
清 吴昌硕 篆书临石鼓文轴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改俊卿,字昌硕,号缶庐,七十后以字行,安吉(今属浙江)人,寓居上海。西泠印社首任社长。擅书画,精篆刻。此轴临《石鼓文》第一鼓,笔势苍劲雄浑。书于一九一七年,时年七十四岁。
-
现代 罗振玉 篆书小臣宅敦铭轴
罗振玉(1866-1940),字叔言,号雪堂,晚号贞松老人,浙江上虞人。近现代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擅篆书,工甲骨文及金文。此系临其家藏小臣宅簋(今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结体谨严,笔力遒劲。
-
现代 于右任 草书五言联
于右任(1879-1964),字伯循,号太平老人,陕西三原人。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工楷、行、草,倡导“标准草书”。此作笔力雄强深厚,以魏碑之法作草,气势磅礴。书于一九五〇年,时年七十二岁。
-
现代 沈尹默 行书录大珠慧海禅师语轴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字中,号秋明,浙江湖州人。书法家、教育家。工正行草,与于右任并称“南沈北于”,推崇“二王”书风。此轴书唐代高僧大珠慧海语录,秀逸舒朗,雅正平和。
-
现代 潘天寿 行书论画轴
潘天寿(1897-1971),原名天授,字大颐,号阿寿,浙江宁海人。国画家、教育家。得吴昌硕指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此录画论一则,用笔斩钉截铁,遒劲峻利。书于一九四七年,时年五十一岁。
前言
汉字是依象形、指事、形声等法则构成的单体语言符号。书法,依托于具有抽象构成性质的汉字,在长期的社会应用中,书家在汉字不同结体的基础上,用毛笔书写出具有丰富运动节奏感的点、线,赋予其艺术生命力。
商代至魏晋南北朝,文字经历了篆、隶、草、楷、行的字体演变,形成多形态的汉字体系。各种字体又因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应用范围,衍生出纷繁多姿的变体和别体。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已步入审美意识萌芽阶段。汉魏之际,书法的审美意识由自发至自觉。两晋及隋唐,草书和楷书趋于成熟。这一时期,名家辈出,书法理论的探究同步得到发展,日益精微。
宋、元、明书家以晋唐法度为契机,不断拓展新技法和新意境,将自我审美意识与技法融会于结体与点画之中,涌现出风格各异的艺术流派。
清代文士留心于金石考据之学,注重商周金文、秦汉碑刻、六朝墓志等文字遗存,发挥艺术想象力及创造热情,熔铸新风,出现了帖学到碑学的转变,开辟出刚健浑厚的新风。近现代书家碑帖交融,进一步拓展了风格的包容性,个性表现更为鲜明。
第一单元 先秦与秦汉书法
商周与秦汉是中国文字书法孕育与发展的时期。甲骨文是契刻于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其内容为商王室的占卜记录,书风浑朴,已初具书法意趣。商周青铜器铸刻文字用以记名与事。西周金文端整雄浑,春秋战国时期则因诸侯割据而分化出了明显的地域特色。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以小篆作为官方文字,同时隶书渐趋流行。
两汉是隶书的成熟时期。西汉中后期隶书渐趋定型,用笔由圆转方,讲究起讫波挑。存世汉隶多见于简牍及东汉时期的碑刻,其中东汉铭刻书体最能体现两汉隶书的成熟形态。此期,草书、楷书、行书亦相继出现,至汉末文字体式的演变已基本结束。
第二单元 晋唐书法
魏晋时期,书法出现以流派和风格发展的趋势。涌现了一批成就突出的书家,三国曹魏的钟繇以楷书名世,被奉为“正书之祖”。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变革旧体,开创史称“二王”的书体新风。南朝书风延续东晋新体,北朝流行北碑书体,楷隶杂糅,古拙峻拔。
隋代书法主要承接六朝,逐步融会南北,楷书脱去隶书笔意,馆藏《董美人墓志》与《常丑奴墓志》是其中代表。唐代书法注重法度,尤以楷书为最,初期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为典范,其后则有颜真卿与柳公权。行书入碑始于唐代,李邕、张从申引风气之先。草书以“二王”为基础,发展出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书体。
第三单元 宋代书法
北宋初期书法为唐代书风的延续。《淳化阁帖》的刻制引发了帖学的繁盛,崇尚“二王”,行、草流行。北宋以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名声最著,并称“宋四家”,均以行书见长。其总体风格被概括为“宋人尚意”。另外,沈辽擅长楷、行书,风格清妍;宋徽宗赵佶重视书学,楷书独创“瘦金书”。南宋书法如宋高宗赵构,上溯虞世南、智永;吴琚笔致清润遒丽。张即之独树一帜,风格恣肆。两宋文人如司马光、王安石、陆游、范成大、朱熹、魏了翁、赵孟坚等,大多擅书而不以书名世。
第四单元 元代书法
元初书坛,赵孟頫与鲜于枢提倡“师法晋唐”,推崇晋人风韵、唐人法度,开启了元代崇韵尚法的新书风,“二王”书风的一脉正传又成为书法发展的主流。赵氏兼善诸体,尤以行草、楷书为佳,亦是将诗、书、画合为一体的倡导者。其书法与书论影响深远,从学者有张雨、虞集、朱德润等。冯子振、溥光诸家,则于赵书系统外另辟蹊径,延续“宋人尚意”书风,为元代书坛带来雄健之气。在复古思潮的影响下,古文字研究再度兴起,诞生了周伯琦、吴睿等篆隶书家。元代后期战乱四起,一些士人隐居不仕,如杨维祯、陆居仁、倪瓒等,以书为寄,面貌各异,别具一格。
第五单元 明代书法
明代文人崇尚帖学书风。洪武至成化年间的书坛,以宋克、宋广、宋璲、陈璧、张弼的草书为显;且中书舍人一职“以能书荐”,涌现了以沈度、沈粲为代表的“台阁体”书家群,规模庞大。明代中期,以沈周、祝允明、文徵明、王宠等人为首的吴门书派崛起,形成了以苏州为中心,延及昆山、常熟、松江、嘉定、嘉兴等地追求雅趣的书风。明代后期,董其昌博采众长,自出机杼,形成了生秀古拙的风格,影响深远;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等书家异军突起,艺术个性强烈,史称“奇崛书风”。
第六单元 清代书法
清代是书法史上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清初,其书法仍是明代书风的延续。康熙、乾隆时期,由于帝王偏爱董其昌、赵孟頫书体,其时帖学书法占据主流,以翁方纲、刘墉、梁同书、王文治四家为代表。
乾、嘉以来,金石考据之学昌盛,传世碑版器物上的文字成为书家新的取法对象,碑派书法兴起,引发出新的技法与审美追求,邓石如、伊秉绶等人开创新风。至阮元、包世臣、何绍基等人大力提倡学习碑版,将碑派书法推向顶峰。清末,康有为作《广艺舟双楫》总结碑学,赵之谦、吴昌硕、沈曾植等书家熔铸碑帖文字,兼顾雄强与婉约,开创出崭新的艺术风貌。
第七单元 近现代书法
民国初期,书家们承接晚清碑学大势,将理论与实践进一步深化。同时也开始反思,调和帖学与碑学,如李瑞清、曾熙等。甲骨、汉简、敦煌文献的发现,为书法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借鉴。
二十世纪以来,各种艺术都在产生深刻变化,书法展览、教育、出版日益发达,为传统书法注入了新的生机。李叔同等人组织书画社团,发行刊物开风气之先;于右任编纂《标准草书》,提倡草书的标准化;沈尹默、白蕉等人掀起了一场回归“二王”的帖学运动;潘天寿、沙孟海等在院校建立首个书法篆刻专业,开中国书法高等教育之先河。
重要藏品
召卣
齐太宰归父盘铭文
始皇诏方升
西周 篆书毛公鼎全形拓轴
秦 篆书琅琊台刻石轴
东汉 隶书乙瑛碑册
熹平石经周易残石
东晋 王羲之 草书袁生帖页
唐 楷书大般涅槃经第九卷
唐 虞世南 行书汝南公主墓志铭卷
北宋 苏轼 楷书祭黄幾道文卷
北宋 米芾 行书多景楼诗册
南宋 魏了翁 行书文向帖卷
元 杨维桢 行书真镜庵募缘疏卷
元 冯子振 行书虹月楼记卷
元 赵孟頫 行书手札册
宋元 五家 诗札合卷(元 倪瓒 行书致默庵先生札卷)
明 宋克 草书唐宋人诗卷
明 刘珏 草书七言诗轴
明 文徵明 行书寿华君序轴
明 陈献章 草书七言绝句轴
明 祝允明 草书前后赤壁赋卷
明 王宠 草书古诗十九首卷
明 董其昌 行书临颜真卿裴将军诗卷
明 傅山 草书杜甫诗轴
清 赵之谦 楷书急就篇册
清 朱耷 行书宋人旧闻等册
清 金农 隶书节录黄庭坚与宋子茂书轴
清 刘墉 行书苏轼游汤泉诗轴
清 翁方纲 行书七言诗轴
清 黄易 隶书临石门颂轴
清 康有为 草书节录焦氏易林轴
清 吴昌硕 篆书临石鼓文轴
现代 罗振玉 篆书小臣宅敦铭轴
现代 于右任 草书五言联
现代 沈尹默 行书录大珠慧海禅师语轴
现代 潘天寿 行书论画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