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馆介绍
汉字是依象形、指事、形声等法则构成的单体语言符号。书法,依托于具有抽象构成性质的汉字,在长期的社会应用中,书家在汉字不同结体的基础上,用毛笔书写出具有丰富运动节奏感的点、线,赋予其艺术生命力。
商代至魏晋南北朝,文字经历了篆、隶、草、楷、行的字体演变,形成多形态的汉字体系。各种字体又因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应用范围,衍生出纷繁多姿的变体和别体。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已步入审美意识萌芽阶段。汉魏之际,书法的审美意识由自发至自觉。两晋及隋唐,草书和楷书趋于成熟。这一时期,名家辈出,书法理论的探究同步得到发展,日益精微。
宋、元、明书家以晋唐法度为契机,不断拓展新技法和新意境,将自我审美意识与技法融会于结体与点画之中,涌现出风格各异的艺术流派。
清代文士留心于金石考据之学,注重商周金文、秦汉碑刻、六朝墓志等文字遗存,发挥艺术想象力及创造热情,熔铸新风,出现了帖学到碑学的转变,开辟出刚健浑厚的新风。近现代书家碑帖交融,进一步拓展了风格的包容性,个性表现更为鲜明。
-
东晋 行书集王羲之书金刚经册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后移居绍兴。官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其书博采众长,创立行、草新风。此碑系集王羲之书而成,大和六年(832)立于西安兴唐寺,原石久佚。此册为宋拓本,曾经明吴桢收藏。
-
唐 高闲 草书千字文卷
高闲,唐大中年间(公元9世纪)僧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少时出家开元寺,后入长安,住荐福、西明等寺。赐号十望大德。工行、草书,学怀素。此作笔势纵横开阖,浑厚豪健。卷前原配鲜于枢补书《千字文》今存辽宁省博物馆。
-
北宋 王安石 行书楞严经旨要卷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善行草。此卷摘录《楞严经》中《观世音发妙耳门》一节,淡墨疾书,笔致闲和萧散。书于元丰八年(1085),作者时年六十五岁。
-
北宋 黄庭坚 行书小子相帖页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官至起居舍人。工书,擅行、草。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此系其教诲子黄相书札,骨力苍厚,近于晚年萧散笔意。
-
南宋 高宗赵构 真草养生论卷
宋高宗赵构(1107-1187),字德基。徽宗第九子。钦宗靖康二年(1127)即位,改元建炎。后传位孝宗,退居德寿宫。工书,善真、行、草。此录西晋嵇康《养生论》,笔力沉厚,翩然秀逸。钤“德寿御书”,知为暮年所作。
-
元 赵孟頫 行书归去来辞卷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工书,各体皆能,开一代书风。此卷录东晋陶渊明《归去来辞》,用笔圆转流美,翩然俊秀。书于大德元年(1297),作者时年四十四岁。
-
元 贯云石 行书中舟帖卷
贯云石(1286-1324),原名小云石海涯,字浮岑,号酸斋。祖籍西域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畏兀儿(今维吾尔族)人。工书,擅草、隶。此为其唯一大字传世作品,结体奇古疏宕,用笔浑劲,有篆隶意。
-
明 刘基 行书春兴八首诗卷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顺帝元统元年进士(1333)。后受朱元璋聘,为明朝开国元勋。洪武四年(1371),以弘文馆学士致仕。擅行、草,书学智永。此卷书写精熟,遒劲妍丽,深受赵孟頫书风影响。
-
明 陈璧 草书临张旭秋深帖轴
陈璧(活动于14 世纪后期),字文东,号谷阳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洪武间,以秀才任解州判官。书法兼善各体,尤善草书。开创“云间书派”之先声。此临唐张旭《秋深帖》,笔势连绵不绝,偶用侧锋,带章草之意。
-
明 唐寅 行书赠舜承诗卷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子畏,号六如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一年(1498)乡试头名,世称“唐解元”。此系其自书七律,奉赠友人姚舜承。用笔纵横捭阖。书于嘉靖二年(1523),时年五十四岁,号称“绝笔”。
-
明 宋珏 各体古诗十九首卷
宋珏(1576-1632),字比玉,号莆阳老人,福建莆田人,流寓金陵(今江苏南京)。国子监生。擅隶书,规模《夏承碑》。此卷曾被改头换面冒充董其昌所书,经研究实宋珏于1610年至1632年间临摹董其昌《仿各家书古诗十九首》册。
-
明 董其昌 行书宝鼎歌轴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官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擅书,工正、行、草。此轴书汉代班固《宝鼎歌》,为董氏晚年书,得颜体端庄浑厚之意。
-
清 郑簠 隶书灵宝谣轴
郑簠(1622-1693),字汝器,号谷口,上元(今江苏南京)人。秉承家学,以行医为业,终身未仕。擅隶书,早年学宋珏,后专师汉碑。此轴录先秦谣谚,笔势飞动,有古拙奇趣之妙,书于康熙三十年(1691),作者时年七十岁。
-
清 刘墉 行书论黄庭坚书轴
刘墉(1719-1805),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官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谥文清。工书,书风雄浑厚重,有“浓墨宰相”之称。此轴论黄庭坚书《刘禹锡经伏波神祠诗》,用墨丰厚,笔力内敛。
-
清 翁方纲 行书论书轴
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大兴(今北京)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工书法,精鉴藏,擅金石考据。取法欧、虞,书风质朴敦厚。此轴书苏轼论书跋语,运笔流畅,结字严谨。
-
清 翁同龢 行书手札册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晚号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咸丰六年(1856)状元,累官至户部尚书,先后为同治、光绪两朝帝师。此系其致曾国荃等人书信册,用笔厚重雄健,结体宽博开张,得颜书之精髓。
-
清 邓石如 篆书文王见吕尚赞轴
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石如,后为避嘉庆帝名讳,以字行,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工书法,擅篆刻,篆隶尤精。此轴为篆书《庾信四赞》之《文王见吕尚赞》,用笔篆隶相融,结字大方端正。
-
现代 李叔同 篆书佛号并莲池语录轴
李叔同(1880-1942),字息霜,后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擅书,工篆隶。早年多法魏碑,晚年自成一体。此轴用笔劲挺腴润,有朴拙圆满之态。书于1928年,作者时年四十九岁。
-
现代 谭延闿 行书七言联
谭延闿(1880-1930),字祖庵,号无畏,湖南茶陵人,生于浙江杭州。近现代政治家、书法家。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其书宗颜真卿,旁参刘墉、翁同龢等。此轴用笔沉着酣畅,一派饱满雍容之貌。
前言
汉字是依象形、指事、形声等法则构成的单体语言符号。书法,依托于具有抽象构成性质的汉字,在长期的社会应用中,书家在汉字不同结体的基础上,用毛笔书写出具有丰富运动节奏感的点、线,赋予其艺术生命力。
商代至魏晋南北朝,文字经历了篆、隶、草、楷、行的字体演变,形成多形态的汉字体系。各种字体又因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应用范围,衍生出纷繁多姿的变体和别体。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已步入审美意识萌芽阶段。汉魏之际,书法的审美意识由自发至自觉。两晋及隋唐,草书和楷书趋于成熟。这一时期,名家辈出,书法理论的探究同步得到发展,日益精微。
宋、元、明书家以晋唐法度为契机,不断拓展新技法和新意境,将自我审美意识与技法融会于结体与点画之中,涌现出风格各异的艺术流派。
清代文士留心于金石考据之学,注重商周金文、秦汉碑刻、六朝墓志等文字遗存,发挥艺术想象力及创造热情,熔铸新风,出现了帖学到碑学的转变,开辟出刚健浑厚的新风。近现代书家碑帖交融,进一步拓展了风格的包容性,个性表现更为鲜明。
第一单元 先秦与秦汉书法
商周与秦汉是中国文字书法孕育与发展的时期。甲骨文是契刻于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其内容为商王室的占卜记录,书风浑朴,已初具书法意趣。商周青铜器铸刻文字用以记名与事。西周金文端整雄浑,春秋战国时期则因诸侯割据而分化出了明显的地域特色。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以小篆作为官方文字,同时隶书渐趋流行。
两汉是隶书的成熟时期。西汉中后期隶书渐趋定型,用笔由圆转方,讲究起讫波挑。存世汉隶多见于简牍及东汉时期的碑刻,其中东汉铭刻书体最能体现两汉隶书的成熟形态。此期,草书、楷书、行书亦相继出现,至汉末文字体式的演变已基本结束。
第二单元 晋唐书法
魏晋时期,书法出现以流派和风格发展的趋势。涌现了一批成就突出的书家,三国曹魏的钟繇以楷书名世,被奉为“正书之祖”。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变革旧体,开创史称“二王”的书体新风。南朝书风延续东晋新体,北朝流行北碑书体,楷隶杂糅,古拙峻拔。
隋代书法主要承接六朝,逐步融会南北,楷书脱去隶书笔意,馆藏《董美人墓志》与《常丑奴墓志》是其中代表。唐代书法注重法度,尤以楷书为最,初期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为典范,其后则有颜真卿与柳公权。行书入碑始于唐代,李邕、张从申引风气之先。草书以“二王”为基础,发展出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书体。
第三单元 宋代书法
北宋初期书法为唐代书风的延续。《淳化阁帖》的刻制引发了帖学的繁盛,崇尚“二王”,行、草流行。北宋以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名声最著,并称“宋四家”,均以行书见长。其总体风格被概括为“宋人尚意”。另外,沈辽擅长楷、行书,风格清妍;宋徽宗赵佶重视书学,楷书独创“瘦金书”。南宋书法如宋高宗赵构,上溯虞世南、智永;吴琚笔致清润遒丽。张即之独树一帜,风格恣肆。两宋文人如司马光、王安石、陆游、范成大、朱熹、魏了翁、赵孟坚等,大多擅书而不以书名世。
第四单元 元代书法
元初书坛,赵孟頫与鲜于枢提倡“师法晋唐”,推崇晋人风韵、唐人法度,开启了元代崇韵尚法的新书风,“二王”书风的一脉正传又成为书法发展的主流。赵氏兼善诸体,尤以行草、楷书为佳,亦是将诗、书、画合为一体的倡导者。其书法与书论影响深远,从学者有张雨、虞集、朱德润等。冯子振、溥光诸家,则于赵书系统外另辟蹊径,延续“宋人尚意”书风,为元代书坛带来雄健之气。在复古思潮的影响下,古文字研究再度兴起,诞生了周伯琦、吴睿等篆隶书家。元代后期战乱四起,一些士人隐居不仕,如杨维祯、陆居仁、倪瓒等,以书为寄,面貌各异,别具一格。
第五单元 明代书法
明代文人崇尚帖学书风。洪武至成化年间的书坛,以宋克、宋广、宋璲、陈璧、张弼的草书为显;且中书舍人一职“以能书荐”,涌现了以沈度、沈粲为代表的“台阁体”书家群,规模庞大。明代中期,以沈周、祝允明、文徵明、王宠等人为首的吴门书派崛起,形成了以苏州为中心,延及昆山、常熟、松江、嘉定、嘉兴等地追求雅趣的书风。明代后期,董其昌博采众长,自出机杼,形成了生秀古拙的风格,影响深远;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等书家异军突起,艺术个性强烈,史称“奇崛书风”。
第六单元 清代书法
清代是书法史上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清初,其书法仍是明代书风的延续。康熙、乾隆时期,由于帝王偏爱董其昌、赵孟頫书体,其时帖学书法占据主流,以翁方纲、刘墉、梁同书、王文治四家为代表。
乾、嘉以来,金石考据之学昌盛,传世碑版器物上的文字成为书家新的取法对象,碑派书法兴起,引发出新的技法与审美追求,邓石如、伊秉绶等人开创新风。至阮元、包世臣、何绍基等人大力提倡学习碑版,将碑派书法推向顶峰。清末,康有为作《广艺舟双楫》总结碑学,赵之谦、吴昌硕、沈曾植等书家熔铸碑帖文字,兼顾雄强与婉约,开创出崭新的艺术风貌。
第七单元 现代书法
民国初期,书家们承接晚清碑学大势,将理论与实践进一步深化。同时也开始反思,调和帖学与碑学,如李瑞清、曾熙等。甲骨、汉简、敦煌文献的发现,为书法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借鉴。
二十世纪以来,各种艺术都在产生深刻变化,书法展览、教育、出版日益发达,为传统书法注入了新的生机。李叔同等人组织书画社团,发行刊物开风气之先;于右任编纂《标准草书》,提倡草书的标准化;沈尹默、白蕉等人掀起了一场回归“二王”的帖学运动;潘天寿、沙孟海等在院校建立首个书法篆刻专业,开中国书法高等教育之先河。
重要藏品
始皇诏方升
熹平石经周易残石
东晋 行书集王羲之书金刚经册
唐 高闲 草书千字文卷
北宋 王安石 行书楞严经旨要卷
北宋 黄庭坚 行书小子相帖页
南宋 高宗赵构 真草养生论卷
元 赵孟頫 行书归去来辞卷
元 贯云石 行书中舟帖卷
明 刘基 行书春兴八首诗卷
明 陈璧 草书临张旭秋深帖轴
明 唐寅 行书赠舜承诗卷
明 宋珏 各体古诗十九首卷
明 董其昌 行书宝鼎歌轴
清 郑簠 隶书灵宝谣轴
清 刘墉 行书论黄庭坚书轴
清 翁方纲 行书论书轴
清 翁同龢 行书手札册
清 邓石如 篆书文王见吕尚赞轴
现代 李叔同 篆书佛号并莲池语录轴
现代 谭延闿 行书七言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