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馆介绍
1997年开放的上海博物馆中国历代印章馆作为海内外第一个中国印章专题陈列馆,其展陈逻辑与陈列方式的科学性和学术性一直是印章陈列的典范。基于印学研究的持续推进,中国历代印章馆更名为“中国历代玺印篆刻馆”(简称“玺印篆刻馆”),并将在东馆全新亮相。
玺印篆刻馆共展出精品文物573件,总数较之前增加近百件,新品约占35%。新陈列中,首次将中国印章的发生与发展置于世界古代文明印章主要起源体系的大背景下,设立“印章的主要起源体系”专题。以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及黄河流域的早期印章为序章,开启中国历代玺印篆刻通史陈列。
新陈列的主体厘为“中国玺印”和“中国篆刻”两个通史板块。玺印和篆刻是中国印章具有历史联系和形态承接,但性质并不相同的两个品类。玺印以凭信为主要功能,篆刻本质上却是一种以玺印为物质外壳的艺术创作样式。因而,玺印篆刻馆所呈现的将是两个和而不同、相对独立的通史陈列。
玺印板块从玺印功能与文字介入,以秦汉印中的经典名品为主体,上自西周,下迄民国,展品贯通历朝历代。又设“玺印中的‘书同文’”“历代封泥”“边远地区民族官印”三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专题。
篆刻板块在以明清篆刻名品为主体的基础上,溯源了“唐宋元明:文人用印的早期阶段”,又将时代延伸至现当代,力图为公众呈现此期中外印人在海上的风云际会和风格迥异的南北印作。
作为篆刻的延伸,另设有“印材印钮”和“印谱”两个专题。新增的“印谱”专题首次将印章实物、印谱和电子书三者以互为映照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并将不定期更新。
考虑到玺印篆刻文物尺寸较小的特性,展厅内外还设有高清显示屏,以便公众多维度观赏文物。
上海博物馆的玺印篆刻藏品约15000件。除了多年来征集的主要藏品外,原合肥龚氏瞻麓斋、吴县吴氏十六金符斋和顾氏鹤庐、番禺商氏契斋、潍县高氏古雪书庄所藏的历代古玺印,孙鼎先生捐赠的原建德周氏、海丰吴氏所藏封泥及华笃安先生捐赠原丁辅之、高时敷、葛昌楹、俞人萃四家蒐集的明清篆刻名家作品,构成了在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两方面都堪称世界一流的典藏体系。其中,古玺印和封泥的收藏具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地位;明清篆刻作品的典藏因脉络完整、精品集中,在国内外首屈一指。中国历代玺印篆刻馆的陈列体系,即是在此丰厚典藏基础上,融入当代中国印章史的前沿学术研究成果构建起来的。
-
涡纹玺
涡纹玺,也称火纹玺。印面中有同心圆,内圆饰有三条旋转着的弧线。此类纹样在西周早期青铜器上可以得见。甲骨文和金文的图像文字“囧”的字形与这枚火纹玺极为相近。我们推测,它可能是西周时期的某一氏族作为标识的印记。这枚玺印处于中国印章演化的早期阶段,对于研究印章起源,具有重要的实物资料价值。
-
春安君玉玺
战国时期官玺已开始形成不同等级的质料标志,齐、三晋中出现了玉质的君侯官玺。
“春安君”是三晋制作的封君之玺,“春安君”的等级同于“春申君”,表明玉玺已成为一种新的地位象征。
-
巴蜀图符玺
此印受赠于罗明娴女士。
目前存世的巴蜀图符玺多为战国时期之物。秦灭巴蜀后,巴蜀图符玺随之渐渐消亡。玺印上出现的巴蜀图符并不是成熟的文字,但已是构成表义的功能,其意义目前尚不能完全解读。其中常见的图形有星、月形、“王”字形、并蒂叶等。
-
“广汉大将军章”银印
存世西汉银质将军印章极为少见。这方银质龟钮章,印面阴刻“广汉大将军章”六字。印钮龟首上昂,背部隆起,龟甲刻纹清晰,周边加刻圈纹。龟在中国古代被视为阴物,寓有为臣之道,功成而退之义。
两汉的印章艺术,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盛时期。官私印形制规整,钮式雕刻精美,印文书法和构图崇尚平整谨严的风格,对后世的印章具有深远的影响。
这枚龟钮银印,是西汉晚期颁给“广汉大将军”使用的官印。秦汉印系官印形制稳定并在质料、钮式、印文自名方面确立了严格的等级标志。螭、龟、鼻钮或玉、金、银、铜质料分别代表了从天子到中下级官吏的不同等级地位。官吏俸禄二千石得佩用龟钮银印青绶,称“章”。
-
河间王玺封泥
早期印章的使用,一是在陶器和其他材质的器物上留下印记,表明生产者或所有者,采用抑印或烙、錾等方法。二是钤印于封泥,除了标志行为人以外,主要是为了在竹、木简牍文书或其他物器的传送过程中防止他者非法开启。“河间王玺”封泥是西汉钤印封物留下的遗迹,河间王刘辟疆为汉初分封的同姓诸侯王。汉代帝、后、诸侯王印文自名为“玺”,这件封泥保存了西汉王玺的印文风貌。
-
“宜阳津印”铜印
宜阳津,为宜阳县所置之津关。古代重要渡口管理有专设官吏,以征税和查验货品。
该印印文风格类于秦诏版,结体紧敛,自然率意,笔势欹侧方圆浑然一体,为秦官印之代表风格。
-
武意玉印
西汉武意玉印是汉代鸟虫篆印中的珍品。鸟虫篆是古代的美术化字体,具有强烈的装饰趣味,这种篆法,贵在既要表现文字形体,又不失法度地展示鸟虫形的神韵。此印结体布局巧妙穿插,繁而不乱,构思卓绝。“武”字的上下分别有只鸿雁,展翅长鸣,极有生气;“意”字的首尾成一条游鱼,神态悠然自得,栩栩如生,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的追求智慧。
-
魏霸玉印
东汉魏霸玉印是目前发现的汉代最大的一枚玉质私印。魏霸为东汉和帝时人,曾任巨鹿太守,将作大匠、太常,后又拜光禄大夫等官职。
印文清朗妥适,线条匀称流畅,风格文静典雅。是汉代玉印的代表作品。
秦汉印系是中国印章发展中的一个新阶段。基本形态特征是印文以小篆为基本结构,形体趋于方正,逐渐形成专用书体,即“摹印篆”或称“缪篆”。印文以阴文为主,主要出于范铸。玉质玺印则多采用砣治而成。表现出布局均匀协调,线条端庄劲挺、流畅自如的艺术风格。
-
晋归义氐王印金印
秦汉时期,中原王朝根据与周边各民族不同的关系制定了一套有别于内郡的官印制度,用于赐封归附中原王朝或相互修好的部族首领。以金、银、铜质及王、侯、君、长的官号区别不同等级,又以驼、马、羊、蛇钮式作为不同族别的标志。三国、魏晋仍然沿袭了这一制度。这一类印章是中原王朝与兄弟民族政治关系的实物见证,也是华夏民族逐渐融合的历史见证。
“晋归义氐王”金印为西晋王朝颁发给归附内郡的氐族首领的官印。此方金印重87.5 克,印文凿刻而成,线条犀利明快,布局跌宕起伏,可谓“疏可走马、密不容针”,是晋代凿印的代表风格。
-
威烈将军印
此印形制硕大。北周尺度同于北魏,但其印制尺寸标准较北魏有所增加。王公、诸侯寸二分,与此印相合。此外印文作两行排列,将军官印自名改“章”为“印”,都是北朝后期之制。《北周书·李贤传》记载其曾担任威烈将军。此印当为北周时期物。
该印龟钮呈站立状,背甲作块面式,造型简洁有力,又錾以牛毛纹为饰,在北朝官印中比较少见。
-
匈奴相邦玉玺
战国匈奴相邦玉玺,属三晋之赵国制作,用来赐封匈奴首领。战国时期匈奴与中原经常发生战争,中原王朝通过不同方式与匈奴部族保持和睦关系,此为战国时期中原与匈奴发生政治联系之重要物证,也是目前可见最早的中原王朝颁给周边少数民族的官印。
印文结构平稳,布局严谨,显示战国古玺文字渐向平正方向演化。
-
“齐王国司印”铜印
从隋代开始,官印的体制确立了新的规范和形态。行政系统以官署公印替代此前的官职印,唐承隋制,其后中国社会官印基本延续这一体制。
隋唐印制在形态和用印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印文改铸凸起的阳文,形制增大,钮式简化;印文重新确立小篆规范;采用印泥直接钤印于纸上。唐代初年的“齐王国司印”代表了隋唐官印的典型风格,印文布局疏朗,圆转与方折互见,具有稚拙的趣味。
据《旧唐书·元吉传》载高祖第四子元吉于武德元年(618)进爵为齐王。同书《太宗纪》又记武德九年(626),元吉以谋害太宗世民,诛于玄武门。故此印有明确的年代下限,是一件少见的初唐官印标准品。
-
“神虎第一指挥第三都朱记”铜印
这是北宋时期禁军将领所用的一件官印。据《宋史·禁军志》记载,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选陕西州兵马编为神虎军,下设有指挥二十六。这件铜印印背镌刻有咸平二年(公元999年)的纪年款,是对《宋史》所记载神虎军设置时间很有价值的补充。
印背另凿铸印机构为“少府监”。战国时期即设有“少府”,后世沿置,但各期权责范围不同。到了隋代,分太府寺置少府监,掌百工技巧之政。印章铸造也在其中。少府止于元代,明代之后不再有设立。
这方印具有北宋时代官印的代表性风格,是一件标准器。两宋官印在形制和印文书法上,进一步趋向整饬,印制规范,文字排列渐趋匀落茂密,直至“九叠篆”的形体成为官印的法定规范。
-
“御府图书”
御府,秦置,并为后世沿置。掌天子珍物。这件“御府图书”牙章是南宋御府图书的专用印章。图书专用印在唐代已有存在。1984年河南偃师出土了一件唐代“渤海图书”铜印,在唐张彥远《历代名画记》亦有图书印的记载。因连年战争引发的铜荒,在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发布了禁止用铜私铸印章的诏令,牙、瓷、木纷纷成为替补印材。其中象牙以坚实细密、润莹如玉的特性深受青睐,在官印亦有采用。这件南宋“御府图书”牙章是目前可见较早的一件牙质用印,犹为珍贵。
-
“管领本投下中兴等路民匠达鲁花赤印”铜印
这方印使用的文字是元代国书八思巴字。八思巴字在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颁行。
印背凿有楷书释文:“管领本投下中兴等路民匠达鲁花赤印”及“中书礼部造 至元十六年正月 日”等字。印文意思是掌管中兴路等处民匠官府之镇守官。元代中兴路在今湖北江陵。“达鲁花赤”是蒙古语音译而成,意思是“镇守官”。
此印为元代官印典型风格。官印仿宋代“九叠篆”样式作出“篆代”,曲叠盘曲,印面追求均匀充盈。
-
“多罗定郡王印”银印
明清官印在制度的规范下继续演化,除“九叠篆”印文以外,又有“柳叶篆”“悬针篆”等多种变体,与不同的质地、钮式相组合,构成官印的繁复等级。以方形、长方形为基本形制,程式化特征十分明显。 “多罗定郡王印”为清代镀金银印,麒麟钮,用满、汉两种文字的篆书对照,符合《清史稿•舆服志》记载。此印钮式铸造精细,凸现了一种尊贵、神秘、森严的气势。
“郡王”为清代宗室封爵,位在亲王下,贝勒上,初封时都另有赐号。乾隆时,赐封第一子永璜为定亲王,他的子嗣世袭封号,绵德、载铭等都曾为定郡王。
-
灵山卫中千户所百户印 铜印
此印为灵山卫中千户所百户印。万历《大明会典》卷79《礼部三十七》记:各卫千户所为正五品,铜印,方二寸四分,厚四分五厘;各百户长为正六品,铜印,方二寸二分,厚三分五厘。此百户印尺寸与史籍所记正相吻合。
-
“柯山野叟”朱文瓷印
北宋以来,文人士大夫阶层使用名号印成为一种常见现象。这方名号瓷印橛钮,朱文。深印腔,薄印钮。印文采用九叠篆入印,笔画排列有序,线条采用瓷条蟠盘而成,形制及印文文字风格都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
柯山,在今浙江绍兴市西北柯桥镇西三里。《清一统志·绍兴府》记载, 柯山“在山阴县西南三十五里。上有石佛,高十余丈。下有水曰柯水”。
战乱引发的铜荒推进了印材的多元化,瓷、木等非铜质且相对易得的材料成为此期文人士大夫私印的选材对象。瓷印制作不易。此印胎釉完整无缺,印面文字结构严谨,点画精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是瓷印名品。
-
“丁丑进士” 白文石印
印章主人朱豹(1481-1533),字子文,曾任福州知府,政绩卓著。明代,以朱豹、朱察卿父子为代表的朱氏家族是上海地区颇具影响力的望族。朱豹于正德十二年(1517年,即“丁丑”)登进士,为此他请人刻了一木一石两方“丁丑进士”同文印以作纪念。两印印钮造型饱满,工艺高超;印文皆为白文,风格相近,使用牙木雕中直刀深雕细剔的传统工艺。
-
文彭“七十二峰深处”
此牙章虽有残损,但印文布白匀整,线条细挺圆润,不失为代表之作。牙章左侧可见“文彭”两字草书款。文彭,江苏苏州人,明朝著名书画家文征明之子。曾任两京国子监博士。文彭篆刻的真迹,传世寥寥无几。此印相传为抗战时期出土,因而受到中外篆刻艺术界的关注。
这方牙章为杭州高络园旧藏,《丁丑劫余印存》著录。后归华笃安。1983年9月,华夫人毛明芬女士遵遗嘱将所藏1500多方明清印给上海博物馆,此为其中之珍贵者。
-
何震“笑谈间气吐霓虹”石章
晚明何震、苏宣、梁袠、李流芳、归昌世、何通等人,一定程度受到吴门印风的浸淫,又有个人的探索和实践,在强调师法秦汉宋元的同时,从刀法、篆法各方面融入个性的创变,是晚明篆刻一个重要的风格群体。
何震所作的“笑谈间气吐霓虹”是其目前存世屈指可数的篆刻原石之一,作品用刀挺劲,起收笔刀痕显露,笔画具有猛利的效果,气势磅礴,篆法沉着,个性表现十分强烈。此印印主为明代文学家朱之蕃,寓意谈笑间流露的才华如气吐霓虹般美妙。
-
戴本孝“冒襄”六面石章
明清之际文人士大夫讲究书斋陈设与文玩用器的工艺和品质,不仅追求印文的文学情趣,而且注重形式的赏玩品格。这一时期印章形制力求新奇多种。寓意“八面玲珑”的“冒襄六面印”形制别出心裁,印形有方、圆、长、椭圆、葫芦形等多种,形态新奇而又携带方便。此印为当时画家戴本孝刻制,反映了明清之际文人用印的审美趣味。
-
许容 “金玥”六面印石章
许容(1649-1693年),字实夫,号默公,江苏如皋人。曾任福州府检校。如皋印派开创者,章法喜用疏朗格局,印风质朴含蓄。著有《谷园印谱》《许默公印谱》《说篆》等。许容的一些篆刻理论著录,被后人奉为圭臬。如《说篆》云:“凡作一印,先将印文配合,章法毫发无憾,写过数十,方择而用之,自然血脉流通,舒展自如。”
此印是许容为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侍姬金玥所刻。金玥擅丹青,与冒襄另一如夫人蔡含并称为冒氏两画史。这方寓意“八面玲珑”的“金玥”六面印实有八方印面(两侧均为联珠印):金玥、玉山、阆仙、染香阁、玉山女史·金玥(两种)。一石之中含方、圆、椭圆、葫芦形等多种形态,内容兼有名、字、号、阁室。
明清之际文人士大夫讲究书斋陈设与文玩用器的工艺和品质,不仅追求印文的文学情趣,而且注重形式的赏玩品格。
边款:癸卯冬,实夫许容。
-
敬身六面印
此印2.2厘米见方,一印六面,包含姓名、字号、斋号等多个内容。印主为清代著名篆刻家、“浙派”的开创者丁敬。丁敬曾获明末篆刻家梁千秋所刻的一方已失子印的五面套印,遂用切刀法创作了一方六面子印,以为完璧。套印又称“子母印”,由几方印套合而成,结构精巧,不仅便于携带,还可以应对不同尺寸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因此深受当时文人的喜爱。
丁敬大量运用切刀法进行创作,形成古朴的印章风格,后来成为“浙派”标志性刀法。切刀法通过连续的起伏,将刀痕连缀成线条笔画。由于刀痕衔接明显,线条涩拙,运用此法创作的印章有大朴不工之感,具有两千多年前秦汉印的古朴风格,在清代印坛独树一帜。
此六面石章刻成后为丁敬所爱,在龙泓山馆与丁氏相伴多年。《西泠四家印谱》辑录是印,并保存下完整的六个印面。印章此后历经多次战乱,梁千秋母印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失落,这枚子印经火烧后裂损,不知所踪多年。后被丁家后人丁仁所获,并收录于《西泠八家印谱》。印谱上只留下了相对完整的四个印面,部分石材呈现灰白色,称为“石经火”,就是战火的痕迹。后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丁家又将此印转移至上海,劫后将其录入《丁丑劫余印存》。三本印谱记录了这枚六面印不同的面貌,也记录了三个时代里这枚印章的命运,见证了中华民族两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象征着不媚时俗的文人风骨与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
此印后由华笃安先生购藏。1983年,华笃安夫人及家属以化私为公的高尚情怀,遵嘱将这批明清篆刻名作原石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
蒋仁 “真水无香” 石章
传承丁敬风格的有蒋仁、黄易、奚冈,后人称之为“西泠四家”。蒋仁的“真水无香”简静平淡,气息高古,印石经火焚而残损,尤其显得古朴。
-
黄易刻小松所得金石石章
在浙派印人中,黄易的印风以工稳见长。“小松所得金石”为黄易的自用印,是他31 岁即乾隆三十九年时,在河北元氏县访得著名的汉代《祀三公山碑》后,为铭记此事而作。黄易的边款,秀逸宽博,隶书、楷书均极工致谨严。
黄易是乾隆年间著名的书画家和碑帖考据家,由于他和丁敬皆精研金石学而且擅长刻印,后人以“丁黄”并称。
-
赵之谦 “赐兰堂”石章
赵之谦是晚清书、画、印诸艺兼长的人物。其作“赐兰堂”乃应工部尚书潘祖荫之请而刻。潘氏以得慈禧太后所赐御笔兰花,故名其斋号为“赐兰堂”。此印饰以流动矫健的双龙,文字取法邓石如流畅圆转的书法,气势酣畅。赵之谦的篆刻参用多种金石文字,形式多样,富有高古堂皇的气象。
在这方印的边款中,赵之谦自称“不刻印已十年”,在他行将结束篆刻创作之际留下这方印作,尤显珍贵。
-
胡钁 “硬黄一卷写兰亭”石章
胡䦆(1840-1910),字匊邻,浙江崇德人。其刻印刀法敦厚,锋芒不显,章法以疏朗自然为主,古穆宁静。这方“硬黄一卷写兰亭”,正是他的代表风格。
“硬黄一卷写兰亭”一石印主为钱塘杨复,印石四侧以切刀单刀手法摹刻《兰亭序》全文,计有324个字。印石顶部有胡䦆同乡吴徵以刀代笔缩刻有三月初三兰亭曲水流觞的场景。这方以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为主题创作而成的印作,其意义区别于一般的闲章。
-
韩约素 “口衔明月喷芙蓉”牙章
韩约素,号钿阁,是晚明的女印家,约活动于万历年间,其夫梁袠亦为当时篆刻名家,其印继承何震风格,临摹作品神形兼备。韩治印得其夫指点而与之齐名,创作风格婉丽隽秀。相传她喜欢篆刻好的冻石,平生作品很少,因此这件牙章至为珍贵。
-
丁敬 “两湖三竺万壑千岩” 白文石章
丁敬(1695-1765年),字敬身,号钝丁、砚林等。浙江杭 州人。精于金石碑版鉴别,清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浙派开山祖师,西泠八家之首。著有《武林金石录》等。汪启淑《续印人传》称丁敬“于主臣(何震)、啸民(苏宣)外,另树一帜,两浙久沿林鹤田派,钝丁力挽颓风。印灯续焰,实有功也”。
“两湖三竺万壑千岩”石章是丁敬五十六岁时为释明中贺寿所刻。明中,字大恒,乾隆时期赐紫衣高僧,时兼摄天竺寺讲席。此印可用“妙在其中”来评价:初看是用白描手法描绘了钱塘两湖三竺的山湖之美,实则是“寓佛寿无量千万”。唐慧苑《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解释说“卐”本为图案,大周长寿二年(693年)武则天“权制此文”“音之为万,谓吉祥万德之所集也”。丁敬以“卐”来替代“万”,似佛祖胸中“卐”,又含佛寿无量之意,可谓铭心绝品。
边款:庚午腊月,篆祝大恒和尚社长之寿,丁居士记。此印予置佛胸“卐”字于中,而括吾友主席之方于八字中。盖寓佛寿无量千万云乎哉。丁敬又记于砚林。
-
清 奚冈 “秋声馆主”石章
奚冈(1746—1803)字纯章,号铁生,别号有蒙道士、蒙泉外史、蝶野子,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代书画篆刻家。不应科举,寄情诗画,山水花石,逸韵超隽。曾游日本,名噪海外。刻印宗秦、汉,与丁敬、黄易、蒋仁齐名,号西泠四大家。并与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合称西泠八家。
-
清 陈豫钟 “文章有神交有道”石章
陈豫钟(1762—1806)字浚仪,号秋堂,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代学者、书画篆刻家。廪生,深于小学,工书篆籀,摹印尤精,与黄易、陈鸿寿、奚冈齐名,为浙派篆刻“西泠八大家”之一。画兰竹秀逸有致,亦工画山水。
此印印文取自杜甫《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首句,另有浙派大家丁敬曾刻一章。据陈豫钟长篇边款,此印是嘉庆二年丁巳(1797)他为自己的学生赵之琛所刻的一方章,供其作练习粉本之用。因为赵之琛尤其致力于学习边款的刻法,所以陈豫钟在此章的边款中完整镌刻了杜甫的长诗。
-
邓石如“淫读古文甘闻异言”石章
邓石如的篆隶为世所重,是一位具有开拓之功的清代书法家。篆刻初于何震、苏宣中取法,强调以书入印,不尚奇巧,其流转圆动的印文体势和自然流畅的冲刀技法,体现了“刚健婀娜”的特征,成为当时别开生面的篆刻新风。邓石如提出的“计白当黑”创作法则对书法篆刻具有理论创新意义。
“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一印的文句取自汉代王充所著的《论衡》。作品以圆转的线条为主,打破了相沿成习 “白文用汉”的陈规。
-
巴慰祖 “吴竹屏”套印
巴慰祖(1744-1793年),字予藉,一字子安,号晋堂、隽堂,又号莲舫,徽州歙县(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人。有《四香堂摹印》《百寿图印谱》留世。
这组套印是巴慰祖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刻制的。印主吴之黼,字竹屏,江苏江都人。喜欢收藏金石,善画山水兰竹,工书法。他家世代业盐,据《清实录·乾隆朝实录》载,吴之黼曾在湖北驿盐道任职,后来又以四川川东道转任江西按察史,最后因为涉及到郝硕一案被革职。巴慰祖也出身业盐世家,曾在1780年前后客武汉,当时吴之黼正在湖北为官。
这套印章本体为青田石刻成,内有三层,每层五面共15个印面。边长依次为2.3厘米、1.8厘米、1.3厘米;石印外面的印函用黄杨木雕制,刻有四面楷书款。根据印章形制和印函上的款文,可知原来此套印为五层,目前流失一、五两层。
巴慰祖的篆刻作品实物存世仅数枚,此为目前存印数量最多,印文风格最为丰富的一件。它的出现充实了巴慰祖篆刻作品的风格,为重新认识巴氏印风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印文内容:
二层:吴竹屏、之黼顿首、之黼私印、拜手封缄、一瓢道人
三层:生于丁未、乐山、吴之黼印、阿含使者、橃喻
四层:之黼私印、吴氏竹屏、丁未人、又韩、瓶罍斋
印函边款:竹屏廉访工书善诗画,尤嗜印章,皆四方名流所为。积石累累,不下数百颗。以椟贮之,历官所在必携随行,不知者以为资重也。岁巳(己)亥,慰祖曾为刻写兰题记印,谬承奖许。今复命制套印,因辑诸家柜(矩)范为之, 都廿五方为一函。他日鉴廉访画者兼鉴此印,有足征也。夫戊申三月廿七日,隽堂居士巴慰祖识。
-
清 吴熙载 二金蝶堂石章
此印以寿山白芙蓉为材,为流传有序的名品。受赠于华笃安毛明芬夫妇。
这方印是吴熙载刻赠给赵之谦两印中的一方,它见证了清代篆刻史上的一段公案。同治二年(1863年)赵之谦好友魏稼孙持赵之谦《二金蝶堂印谱》呈示吴熙载并请求题跋,吴熙载当时声名已隆,虽未与赵之谦谋面,但为奖掖后进,不仅为之作跋且刻了“赵之谦”、“二金蝶堂”二印相赠。吴熙载在夸奖赵之谦的同时,也委婉提出“窃意刻印以老实为正,让头舒足为多事”。针对赵氏追求丰富的艺术表现提出自己的稳健艺术观。同年八月,魏稼孙又集《吴让之印稿》,想到吴赵二人既有前缘,遂携谱自闽赴京请赵之谦撰序,题为《书扬州吴让之印稿》。赵之谦既表示了对吴成就的赞扬,但给了一个“仅守师法,不敢踰越,于印为能品”的评语。这是否是针对吴让之为赵作跋时所题的“让头舒足为多事”而来,不得而知了。
-
赵之谦 “郑盦”朱文石章
赵之谦(1829-1884年),字益甫、撝叔,号悲盦、思悲翁、无闷等,斋号二金蝶堂、苦兼室等。浙江绍兴人。
郑盦司农即潘祖荫。潘祖荫(1829-1890 年),字伯寅,号郑盦。官至工部尚书,富收藏。赵之谦所刻巨印多为潘祖荫所持。同治十年(1871年),赵之谦时年四十三岁,是年赵氏为郑盦刻印达七印之多。
此青田石印印文线条婉约流畅,气势逼人,文字穿插颇具匠心。
边款:郑盦司农藏书之印。同治十年,之谦作。
-
清 徐三庚 “延陵季子之后”石章
徐三庚与赵之谦的篆刻有相似的起点,都经历了由浙派转而邓石如的取法过程。其篆印强调动态,印风飘逸多姿,常用夸张的手法使印章出现强烈的疏密对比。
-
浮雕“八仙上寿图”田黄石章
此章以寿山石中的名品——田黄为印材,印体四周采用深浮雕手法表现 “八仙上寿”图卷,这件作品中不同的人物形象表现栩栩如生,山石古松雕镂细腻精致,构图繁而不乱,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手法。色泽古雅、质材名贵的印石和精湛的雕刻工艺相结合,使这方印章成为珍贵的印钮装饰艺术珍品。
-
清 赵之琛 “湖东小筑”石章
赵之琛(1781—1852)字次闲,号献父、献甫,又号宝月山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代篆刻家、书画家。精心嗜古,邃金石之学,篆刻得其乡陈豫钟传,能尽各家所长,名列“西泠八家”。兼工隶法,擅行楷。画山水师倪、黄,以萧疏幽澹为宗。花卉笔意潇洒,傅色清雅,大有华嵒神趣。间作草虫,随意点笔,各种体貌,无不逼肖。
前言
中国使用印章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社会长期约定俗成的“印章”,是一种可供抑印出特定文字或图形标记,本身可供验示,以固定地充当自然人、公署机构、职官的凭信用具。印章以文字为主要表义方式,先后深刻地参与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和日常生活等各领域。它包括具有历史联系与形态承接但性质并不相同的两个部分,即以凭信为主要功能的玺印和以玺印为物质外壳的篆刻艺术。篆刻可以承担部分凭信的功能,但唐宋以来文人用印演化的趋势,使其与凭信功能日渐远离,成为一种艺术门类。这是印章在中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现象。
在世界印章史上,中国印章是社会应用最为充分、深入,且至今仍存续使用的体系。
第一板块 中国玺印
玺印,一般是指春秋战国至民国期间,以凭信为主要功能的官私印章。商代晚期的青铜玺印已呈现成熟的形态。战国以来,印章作为凭信在社会生活中广泛使用,官印的颁赐逐渐与中央集权的国家职官制度相联系,并被视为权位等级的体现。秦汉魏晋时期官私印章的历史与艺术内涵深厚,奠定了后世篆刻创作的基本审美规范。隋唐时期印制转变,构建出新的官印样式,并为东亚其他国家所效仿。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创制的契丹字、西夏字、女真字、八思巴字和满文印章,也是中国玺印文化的组成部分。
商周:玺印起源和早期发展
在考古出土品中,商代晚期已出现形制成熟的玺印。商周时期的玺印形态多样,功能多元。其中以固定的印记充当自然人或氏族群体的辨识标志,进而作为权力和身份的物化凭信,这个功能的发育最为充分。还有包括神话人物在内的图形印、吉语箴言印以及揉合佩饰的品式,表明玺印有着多元的社会功用。
秦汉:印制规范的确立与延续
中国古代官印制度在秦代已经成熟,并与职官制度联系紧密。汉承秦制。秦汉官印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由此形成延续八百年的秦汉印系。官印是职官制度的物化呈现,有着与官秩相应的形制等级标识,授、缴、销皆有法定制度。
秦汉官私印章艺术风格发育充分,技艺精湛,成为中国玺印史上最为辉煌的发展阶段。
三国两晋南北朝:从因循到恣放
两晋以来,社会应用文字完全由楷书取代篆隶,官印印文所使用的缪篆规范也发生了疏解,草率、简化是此期印文的一般特点。因政权更迭频仍,各朝的官印制作工艺颇不稳定。北朝官印钮式粗犷雄强,一改敦厚内敛的气象。南北官印文字出现细劲简率与朴茂雄奇的风格分野,酝酿着新的印章体制与形态的变革。
隋唐宋金元:印制鼎革与秩序重建
随着纸张使用的普及,延续千年抑印于泥的使用方式,在南北朝后期为钤印于纸的方式所取代。隋代以来,官印等级标识功能减弱。唐代承续隋代的改革,并进一步规范印制,并由此形成中国古代官印的新体系:隋唐印系。宋、金、元官印管理更为严密,印文形态复归平正茂密。同期少数民族政权及周边国家的印制与铸印工艺都源于隋唐印系。
明清民国:玺印的终结
官私玺印的演化在明清时期进入尾声,于民国时期终结。明代官印文字最为规整,其创设的长形关防为清代和民国所沿用。清代于官印形制与书体标准上制定了更为繁复的等级标识。明清私印材质与形式多样,形成摹仿古法的风尚。
第二板块 中国篆刻
篆刻,是在玺印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艺术门类,是中国印章特有的发展形态和发展阶段。随着与书画创作、鉴藏的结合,印章的功用拓展至文化生活领域。唐宋时期逐渐形成了文人用印体系。宋元以后随着石质印材的逐渐普及,以明代晚期部分文人自篆自刻为标志,篆刻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创作样式。在明清至近代,产生了众多的艺术流派与卓越的创作大家。
篆刻艺术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风格,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部类和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唐宋元:文人用印的早期阶段
唐代出现了斋号等非凭信类的文人用印内容。文人用印类型的孕育,对中国印章文化功用的拓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文人介入印文的内容与设计,在印文内容、文字风格和艺术水平提升方面起到了核心作用。至北宋末年,姓、名、字、号、书斋、书柬和表达心志的诗句闲章都已齐备。
明清:文人篆刻的兴起和繁盛
以文人自篆自刻为标志,篆刻在晚明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创作样式。吴门、徽州等地区先后出现了不同文化背景的篆刻名家,如文彭、何震、苏宣、朱简、汪关等人,因籍贯、师承不同而被列入不同的流派。清代以来,以浙派、邓派为主要代表流派,又有各具风格的名家涌现。他们以追摹秦汉典范为号召,重视形式与技法探索,创造了文人篆刻的全新风格。
现当代:海上风华与南北交融
上海开埠以后,经济地位迅速崛起。移民城市的兼容性,对周边的文艺人才形成很强的集聚效应。汇聚于海上的现代名家各擅胜场,传人递承继续树帜印坛;更多特立独行的个性印家及艺术社团先后驻足于此。南北风格流派与流寓海上的海外印人在联结中外的大都市环境中交融、衍变,在经典中演绎新的篆刻风格。
印材与印钮
中国古代印章素有重视印材、印钮的传统。玉、瓷、水晶、角、牙、铜及各类石材都被纳入印材之中。宋元以后,印章成为一种文人清玩,叶蜡石因质地晶莹、色泽绚丽而被广泛使用。
福建寿山和浙江青田的印钮雕刻历史悠久,清康熙、乾隆时期的印钮雕刻,题材多样,技法圆熟。清代晚期,与绘画相融合的浅浮雕装饰颇为流行,雕刻图样清雅工整,与同时期其他雕刻工艺相映成辉。印材与印钮也成为人们赏玩的对象,丰富了中国篆刻艺术的内涵。
印谱
隋唐时期,玺印的使用进入钤朱时代,法律文书和书画上的印迹成为研究唐印的对象之一。北宋以来,印章从社会应用扩展至书画收藏与创作钤用,引导出文人化与艺术化的发展方向。宋元明清古印收藏、研究风气催生了专门化的著录方式,古玺印印谱以及篆刻作品印谱的先后出现,为印章的鉴赏、传播与资料保存创立了文本载体的范式。它们内涵丰富,是中国玺印篆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要藏品
涡纹玺
春安君玉玺
巴蜀图符玺
“广汉大将军章”银印
河间王玺封泥
“宜阳津印”铜印
武意玉印
魏霸玉印
晋归义氐王印金印
威烈将军印
匈奴相邦玉玺
“齐王国司印”铜印
“神虎第一指挥第三都朱记”铜印
“御府图书”
“管领本投下中兴等路民匠达鲁花赤印”铜印
“多罗定郡王印”银印
灵山卫中千户所百户印 铜印
“柯山野叟”朱文瓷印
“丁丑进士” 白文石印
文彭“七十二峰深处”
何震“笑谈间气吐霓虹”石章
戴本孝“冒襄”六面石章
许容 “金玥”六面印石章
敬身六面印
蒋仁 “真水无香” 石章
黄易刻小松所得金石石章
赵之谦 “赐兰堂”石章
胡钁 “硬黄一卷写兰亭”石章
韩约素 “口衔明月喷芙蓉”牙章
丁敬 “两湖三竺万壑千岩” 白文石章
清 奚冈 “秋声馆主”石章
清 陈豫钟 “文章有神交有道”石章
邓石如“淫读古文甘闻异言”石章
巴慰祖 “吴竹屏”套印
清 吴熙载 二金蝶堂石章
赵之谦 “郑盦”朱文石章
清 徐三庚 “延陵季子之后”石章
浮雕“八仙上寿图”田黄石章
清 赵之琛 “湖东小筑”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