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馆介绍
陶器,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改变原材料的物理性质而创造出来的崭新“物种”。
东汉晚期成熟青瓷的出现,是中国对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瓷器成为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长期以来为中国所独有,是中国文化对外推广和传播的物质载体,也对世界各国陶瓷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陶瓷在生产持续时间、普及程度、多样化的内涵等方面,在中国古代各类工艺美术品中都是首屈一指的。从近两万年前陶器出现一直到今天,陶瓷的生产从未间断;上至宫廷皇室,下到市井百姓,陶瓷是人们日常所用的必需品;唐代彩色釉陶的绚丽斑斓、宋代青瓷的冰清高洁、明清官窑的威严雄浑,以及历代民间陶瓷所表现的世间风情,无不印证着其千变万化的多样性特质。
一部中国陶瓷史,除了表现中国陶瓷发生、发展、繁荣的历程,还揭示其在中国古代社会史、文化史、工艺美术史、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
彩陶壶
马家窑文化是北方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其以丰富的彩陶文化而著称。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马家窑文化可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文化类型。陶器陶质呈橙黄色,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器表经过仔细打磨,表面细腻光洁。此壶为泥质陶,器形大气浑朴,胎体轻而粗松,造型在马家窑文化中较为典型。颈部有一圈凸绳纹装饰。颈部有变形的彩绘纹,腹部则以简练的线条绘画飞鸟纹样,装饰效果强烈,经打磨的橙黄色胎体与黑色的彩绘产生了鲜明的视觉冲击。
-
黑陶高柄盖罐
分布于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区的良渚文化,以1936首次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而命名。所制陶器以灰胎泥质黑衣陶最为典型,表面光亮细腻,造型规整别致,少数器物刻有精细流畅的花纹。
此器为泥质黑衣陶,器呈直口、广圆肩、扁圆腹、高圈足。罐口上覆一细长的高柄盖,高柄中间有一上下贯通的直孔,中段内弧,下部饰三道凸弦纹和镂孔。圈足上饰三组由弧线三角形与椭圆形镂孔组合的图案。陶罐器表漆黑光亮,并且彩绘多道红褐色宽带纹。
-
黑陶阔把壶
泥质黑衣灰陶,是良渚阔把壶中最精致的一件。壶身浑圆,对称匀致。壶口前侧上翘作宽流,另一侧则是相对的半环形阔把。阔把外壁有密集的圆条状纹及两个小孔,用于穿绳系盖。壶身经打磨,乌黑光亮,上面刻满精细的花纹,流下是双翼张开的飞鸟正视形象;腹部的主题纹饰是几只图案化的飞鸟 ,鸟身填刻纵横相对的平行短线。壶身地纹是线条纤细如发丝的折线纹,刻工精细不苟。
此器胎薄轻巧,器表显出金属般的光泽,目测手提,极似轻薄的金属制品。阔把上的直条纹是用数十根细若铅笔芯的泥条拼排而成,是良渚黑陶中的精品。
-
青釉兽首鼎
此鼎形状别致,口沿装饰龙首,立兽以为头尾,乃仿战国铜匜而稍事变化,和谐自如。龙首,立兽模印,鼎身压印回纹等,亦均与战国铜、玉器装饰风格相同,是一件极重要的器物。
-
青釉弦纹尊
这是一件原始瓷器。胎质呈灰色,器身从里至外均施青釉,釉色泛青白,有明显亮泽,圈足部未施釉。器身及下腹部饰弦纹和细网纹,线条规整。此器从器形到釉色,都显示高贵气派,与殷墟商墓出土器物风格相同,应是商王室享用的饮酒器,是商代原始瓷的典型作品。
-
绿釉陶望楼
望楼平面作方形,分三层,底层正面与一长方形院落相接。各层楼身可以拆开。淡红褐胎,胎质粗糙,施绿釉。
院落平面作长方形。院门悬山顶,前后坡饰纵向瓦垄。门下置一俑,头戴尖顶帽,正视前方,双手下垂相叠于腹前,双腿跽坐。身后两侧院内置二俑,形态相近,双手抱于胸前,双腿跽坐。
一层正面开长方形门,门框周边饰菱格纹。门上方贴塑方形斜方格窗。左右两壁各饰一道纵向菱格纹条带。背面上部为长方形洞窗。
二层平座,四面隐作望柱及卧棂栏杆,正面贴塑两个斜方格窗。平座正面立四俑,双手扶栏,形态各异。
三层平座,四面隐作望柱及卧棂栏杆,正面贴塑两个斜方格窗。平座正面左角立一俑,双手扶栏远眺,右侧置一匍匐俑。
此种样式的绿釉陶望楼较常见于河南地区东汉中晚期的墓葬之中,类似的遗物还出土于河南三门峡灵宝汉墓、刘家渠汉墓等墓葬之中。望楼是用于瞭望守卫、登高望远的楼阁。此件绿釉陶望楼属明器,是对现实建筑的模仿,其采用了腰撑、曲撑、插栱、一斗二升等设计,其中一斗二升横栱中间加垫块的做法,是后世较为流行的一斗三升做法的雏形,对于研究汉代建筑技术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青釉布纹双系壶
圆唇,敞口,溜肩,鼓腹,平底。肩部凸起一道凸棱,对称置两系,腹部装饰麻布纹。施青黄釉不及底,釉层较薄,可见流釉痕迹。
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青瓷是浙江奉化东汉熹平四年(175年)墓出土的罐、耳杯、薰炉等。在浙江境内已发现烧造东汉时期青瓷的窑址数处,上虞小仙坛窑址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窑址发现的瓷片可知其产品制作规整,胎质致密,釉色青绿,质量甚高,是真正意义上的成熟青瓷。器形丰富,有罍、罂、洗、碗、罐、钵、瓿、盘、五联罐等,窑具有垫饼、喇叭形支座等。经与东汉纪年墓葬出土青瓷的比对,确定年代为东汉晚期。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其开创性是独一无二的。江南地区是中国古代瓷器发源地和青瓷的主要产区,在绵延一千多年的烧造历史中,出现了德清窑、越窑、瓯窑、宜兴窑、龙泉窑、婺州窑、南宋官窑、临安窑等一系列著名窑口,对全国的制瓷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
青釉褐彩刻花莲瓣纹壶
盘口壶是东汉至唐代流行的一种器形。三国时盘口和底部较小,东晋以后盘口加大,颈增高,腹部修长,各部位比例协调,十分优美,盘的肩部多有桥型系,盘口流行加褐色的点彩。
盘口壶通常都有四系,这件壶有八系,殊为难得。盘口沿均匀地加点褐彩,与八系上的褐彩相呼应,器腹上部刻划尖锐的莲瓣纹。釉色、彩色、造型和装饰相得益彰,十分优美。
-
青釉刻花缠枝纹注器
水注,也称“水滴”、“砚滴”,是磨墨时用来装水、滴水的文具,注水于砚面供研墨之用。这件青瓷胎质坚硬细腻,通体釉色滋润明亮,呈青黄色。造型非常奇特巧妙一端呈圆鼓腹,另一端为细管状流,腹部有一鸡心状小开口。器身刻缠枝纹,线条自然流畅。
-
青釉堆塑楼阙飞鸟人物罐
堆塑罐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保留五联罐的意象,并在外侧和顶部饰以多层楼阁的建筑形式,再堆塑各种人物和动物模型。以屋顶做盖,四只狮子在罐口用头撑起屋檐,其下四角置四罐,旁有飞鸟,小罐中间跪坐有头披尖帽、双手合掌于胸前的人物。再下一层沿四隅装饰四个角楼,中间隔以两层屋顶,上有佛像,带背光。上部底面堆塑各种动物。下部罐腹模印贴塑佛像、骑兽人物与神兽,交替分布,富有层次。
堆塑罐应是当时生产的青瓷制品中制作工艺最为繁复的一类,综合了汉六朝青瓷产品所有的工艺技术,为当时青瓷工艺最高水平的代表。在迄今发现的一百多件作品中,并未见完全雷同者。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丧葬明器,它所反映的三国吴和西晋时期江南地区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以及丧葬礼俗是相当丰富的,对于长江下游地区早期佛教与道教信仰的传播,都是不可忽视的研究资料。东晋初年之后,这种堆塑罐迅速消失。
-
青釉鸡首壶
西晋时期,瓷器生产日益成熟,瓷窑激增,青瓷的产量和质量均明显提高,瓷器品种繁多,日常用具层出不穷。鸡首壶是这一时期出现并流行的器物,以鸡头作流而得名。
这件鸡首壶盘口,带闭口的鸡首状短流,鼓腹,平底,肩部两侧有桥形系,与鸡首相对处贴塑鸡尾,肩部饰以连珠纹,是早期鸡首壶的典型形式。这类器物后进一步发展为鸡首开口可注水,鸡尾形成把手的样式,一直流行至南北朝及隋代,隋以后逐渐少见。
-
黑釉鸡首壶
盘口,长颈,鼓腹,平底。整器端庄朴素,线条简略,古拙自然。
鸡首壶,以鸡头作流而得名,流有张口、闭口之分。三国末年至两晋时期浙江地区的越窑、德清窑、瓯窑大量生产此类产品。南北朝时,南北各地瓷窑陆续开始仿造,北方亦有少量铅釉器,造型有一定变化,一直延续至隋,隋以后少见。
两晋时期,江南地区生产的青瓷、黑瓷流行以动物形象为器物造型的做法,如鸡首壶、羊首壶、狮形烛台、牛形灯、兔形盂、鸽形杯、虎子、蛙形水盂等,它们造型新颖,尺寸不一,多数为模制成型,再加细节刻划修整, 代表了该时期制瓷工艺的较高水平,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瓷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
青釉“大中元年”铭划花执花卉纹壶
执壶在唐代主要流行于中晚唐时期。既可盛水作为茶瓶或汤瓶用以注汤点茶,亦可盛酒作为酒注使用。
这件越窑执壶器形修长秀丽,釉色均匀润泽,肩部设双系,器身浅划花卉纹,线条流畅自如,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最为难得的是,壶身刻有“会昌七年改为大中元年三月十四日清明故记之耳”铭文,明确表明了此壶的制作年代,是唐代越窑执壶的标准器。
-
青釉唾壶
唾盂也叫唾壶、渣斗,起源于晋代。一般是喇叭口,深腹,形如尊。早期为高圈足,后逐步演变平底或假圈足。
-
青釉海棠式碗
这件器物口沿作四棱花瓣状,俯视如一朵盛开的海棠花。圈足外撇,腹内有十六个支烧痕,是叠烧其它器物所留下。器身施青釉,釉色青中闪黄。海棠式碗为唐代新兴的造型风格,并且极为流行,在当时的金银器中也多有出现。
此碗器型大而规整,为传世越窑碗类中所少见,反应了唐代越窑制瓷工艺的高度水平。从浙江慈溪上林湖唐代越窑窑址看,海棠式碗在当时有一定的烧造量,但无论出土品还是传世完整实物,类似这样的大碗均十分少见。
-
白釉“官”字款莲瓣纹盖罐
此器制作工整,胎薄而质坚,釉色温润如玉。饱满流畅的花纹更具有定窑白瓷的特征。底部有“官”字款,属于定窑器中的精品。定窑器中发现的碗、盘、瓶居多,南北各地有“官”字款的碗或盘也屡有发现,而罐仅此一件,故此器尤为珍贵。
定窑在今河北曲阳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一带,创烧于唐,于宋、金时期兴盛,元代开始逐渐衰落。
-
白釉镂雕殿宇人物枕
这件瓷枕通体施白釉,釉面滋润,聚釉处呈淡水绿色,玻璃质光很强,胎体细腻洁白。枕面作如意头形,其上刻满密而流畅的缠枝花卉纹,两侧微上翘,下承仿木结构建筑的宫殿形平座,门窗门拱、基址台阶均雕刻得形象逼真,殿宇前门紧闭,后门半开,一人侧立于门前,造型别致,独具匠心。方座底部无釉,附着有褐色细砂,中央有一小孔。
瓷枕在唐代已有所见,宋、金时广为流行,而如此镂雕殿宇式人物的瓷枕,则较为罕见。其胎质、釉色和精湛的雕塑技艺与五代至北宋早期的定窑瓷器的特征一致。国内收藏中仅见此一件。
-
青釉盘
汝窑为宋代著名的窑场之一,其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的清凉寺。因产品精美,存世量少而被历代文人及收藏爱好者所追捧。此盘器身施天青色釉,釉质莹润。釉面有细密冰裂纹开片,隐如蟹爪。满釉支烧,底有五粒芝麻状支钉痕,支钉断截处可见灰白色胎骨,俗称“香灰胎”。
-
青釉葵口盘
盘呈六瓣葵花式,腹壁向内凸出六道棱线。敞口、浅弧壁、圈足。通体施青灰釉,釉色泛米黄,釉面开细碎片纹,可见明显的“金丝铁线”。足端无釉,呈红褐色。这类葵口盘还见有足部也为葵瓣式的,故宫博物院即藏有一例。
-
青釉五足洗
这件五足洗口沿有五枚乳钉。足底和圈足均无釉,应是在烧成的时候作为支撑点,防止受力不均而导致器物变形。施米黄釉,釉面光洁,器身布满深褐色和浅黄色的大小开片,纵横交织,即所谓的“金丝铁线”。足端和圈足处均无釉,露出深褐色胎骨。器内底心有六个支钉痕,系器内叠烧其它器物所留下的痕迹。
整件器物制作规整,造型端庄典雅,是一件典型的哥窑传世品。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也是其中唯一未发现窑址的名窑,在我国陶瓷史上是一大悬案。
-
青釉刻花牡丹纹梅瓶
耀州窑是中国陶瓷史上著名的古瓷窑之一,窑址在今陕西铜川市黄堡镇。该瓶胎质灰白,釉汁滋润,呈橄榄青色。器身修长,小口外翻,短颈丰肩,圈足。这种造型,运用了曲直线的对比,在权衡比例上,尽量把最大直径向上提,使整个形体苗条修长,形成秀丽挺拔的风格,为宋代梅瓶的标准式样。器身布满纹饰,刻划纹饰三组,肩腹均为缠枝牡丹,枝叶相间衬托,二者主次分明,疏密有序,相互呼应。足部为莲瓣纹,肩及腹下各有双弦纹一道。刻花刀锋犀利,刚劲有力,线条活泼流畅,纹饰层次清楚,立体感强,精致无比,在耀州窑瓷器中,为不多见的巨作。
-
青釉琮式瓶
整体呈长方柱形,两端为圆形,形似古代的玉琮,故得名“琮式瓶”。
南宋时期,四川彭州、遂宁等地窖藏中出土过青铜、石质、瓷质三种材质的琮式瓶,应为宋代仿古之风盛行的结果,但它们只是在形态上模仿古器,而器用上则与原型大相径庭。玉琮是我国古代一种用于祭祀的重要礼器。
琮式瓶在宋代应为陈设用器, 目前所知其至少可作为花器使用。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代杜良辰法书《勤顾帖》,经学者考证其为可靠的南宋真迹,在其笺纸上,可见到琮式瓶的图像,瓶内恰好插着花。及至明代,从大量的绘画、版画中,可见在文人的书桌上,常常放置着一个插着花的琮式瓶,高濂《遵生八笺》中也记有用来插花的所谓“八卦方瓶”。更有趣的 是,同时期的日本也以琮式瓶为花器,其图像材料可见于天文五年(1536年)《唯心轩花传书》、天文二十三年(1554年)《立花图》卷中。
-
青釉鬲式炉
此器口沿外折,短颈,扁形鼔腹,腹底有等距离三足。胎质洁白坚硬,釉呈梅子青色,温润如玉,肩部凸起弦纹一周,腹部凸起三棱延至足部,凸起处釉薄成白色,是有意识的显露其白色胎质,俗称“出筋”。这是龙泉窑青瓷渲染釉色青翠和胎质纯净的特殊技法,烧制难度很大。此器造型端庄古朴,色泽典雅,纹饰简洁,给人一种坚实有力的感觉,充分体现出南宋龙泉窑高超的制瓷技艺。
龙泉窑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始烧于唐,南宋时期创烧的粉青、梅子青品种代表了古代青瓷烧制的最高水平,许多产品采用多次施釉方法,釉色葱翠,鲜丽夺目。
-
黑釉木叶纹盏
圆唇,束口,深腹,矮小圈足。器身施黑釉,盏心饰木叶纹,叶脉呈黄褐色。依器型可分为斗笠盏、束口弧壁盏和深腹盏三种,此件木叶纹盏即属于束口盏一类,其形制与江西省上饶市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赵氏墓出土的一件盏相似,该盏是目前仅见的具有明确纪年信息的盏。宋代末茶的饮法达到了高峰,依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所述,茶色“以纯白为上真”。因此,宋代的茶盏以黑色为贵,如祝穆的《方舆胜览》载:“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以黑釉为底色的木叶纹盏即符合此标准。
另据有关学者研究,木叶纹盏所用之叶是桑叶,符合“桑叶能通禅”的美学取向。江西以吉州的禅宗寺院数量最多,唐末五代,“饭后三碗茶”已经成为吉州禅寺普遍流行的“和尚家风”。而吉州窑场所在地与本觉寺相邻,窑址中也发现了不少与寺院相关的瓷器标本。因此木叶纹盏的出现,应当受到了禅僧的需求和审美影响。
-
黑釉“进盏”款盏
宋代的建窑是福建地区生产的非常有特色的品种,都是用黑釉装饰。宋代的皇家贵族之间流行斗茶,看谁的茶痕迹留存时间长,所以要用黑颜色的瓷器来突出白色的茶末。建窑就在这一时期流行开来,后来还大量流传到日本。
这件盏在底部有“进盏”,说明是进贡到皇宫的作品。黑釉以铁为呈色,福建地区土含铁量高,釉面铁分子达到饱和后会产生析出现象,釉面会出现兔毫、窑变等装饰,这件盏就是兔毫的装饰,类似于兔背上的毫毛。
-
白地黑花把莲纹枕
此枕做如意头形,采用剔花装饰工艺。先在枕面胎上敷一层白色化妆土,再在其上盖一层黑色色地,之后用工具划出纹饰轮廓和花瓣叶筋,再把纹饰以外的黑色地子剔除,露出白色化妆土,最后整体施透明釉入窑烧制。黑白两色形成鲜明对比,纹饰也更加突出醒目。
-
黄地黑彩虎枕
枕作卧虎形,背作枕面,前低后高。模制成型,为左右两半粘合而成。虎身先施白色化妆土,再罩黄彩,黄彩之上又以黑彩描绘虎斑,笔法生动活泼。枕面未施黄彩,在白地上以黑彩绘雁衔芦苇纹。待所有彩绘完成之后,再罩一层透明釉。
陶瓷虎枕是金代盛行的一种很有特色的生活用具,大致有白地和黄地两种,主要产地在山西、河南一带。从考古出土来看,它的使用范围集中于黄河流域。虎枕有着吉祥、辟邪的寓意,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就主张虎头枕可以治疗与睡眠相关的疾病。
-
青白釉观音像
宋代景德镇窑以青白釉瓷器的烧造著称, 这件观音像胎质洁白,青白釉光润莹洁,配合局部涩胎加绘红、蓝色彩或贴金,大多剥落。座下墨书“大宋淳祐十一年辛亥”楷书款,为难得可明确纪年的器物。
-
青白釉注子温碗
狮钮注子温碗颇具北宋中晚期特色,江西南城县北宋嘉祐二年(1057 年)陈氏六娘墓、江西铅山县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吴氏墓及安徽宿松县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吴正臣墓均出土与此造型相似的器物。
这类注子温碗应当是成套作为酒具使用的。《东京梦华录》卷四“会仙酒楼”记载:“凡酒店中不问何人,止两人对坐饮酒,亦须用注碗一副,盘盏两副,果菜碟各五片,水菜碗三五只。”河南白沙宋墓M2的“夫妇共坐宴乐图”及河南登封黑山沟宋代壁画墓西北壁的“宴饮图”,均有同类型狮钮注子温碗的使用场景。
-
白地黑彩划花牡丹纹罐
胎质灰黄,口沿与外壁敷白色化妆土,外施透明釉。化妆土及釉均不到底,边缘清晰可见。肩部双弦线内夹篦划波折纹一周。上腹部在化妆土上刻缠枝牡丹纹,细部装饰篦划纹,纹饰以外填黑彩为地。口沿化妆土及釉层多剥落。内壁露胎。此罐器形硕大,制作粗率,具北方民间用瓷的一般特点,但装饰工艺及风格均颇为独特,不同于同时代磁州窑的白地黑彩划花瓷器,是契丹民族风格的一个反映。
-
卵白釉堆花加彩梵文盘
卵白釉是指一种呈失透状的釉,色白微青,恰似鹅蛋的色泽,故名。早期器物釉中含铁量稍高,色闪微青,晚期色趋纯正,洁白润泽,实为明初永乐甜白瓷的前身。卵白釉瓷器多为元代官府机构枢密院定烧,故而又常称为枢府器。
卵白釉器多见盘、碗、高足碗等小件器皿,装饰以印花为主,还常常印有“枢府”字样。这件梵文盘印花卉纹、八吉祥纹,并加以金、蓝、褐色的彩绘且保存完好,十分珍贵罕见。
-
青花“春寿”铭云龙纹瓶
景德镇窑。小口圆唇,短颈丰肩,腹下部收敛,至底外侈呈凤尾形。釉色晶莹,青料苍翠浓艳。器腹主题纹饰绘青花云龙纹,龙五爪伸展,昂首奔腾于云海之间,画面布局合理,形象自然生动。肩部篆书“春寿”两字,笔力雄健遒劲,洪武瓷中书写篆书款者稀少。
-
釉里红四季花卉纹瓜棱瓶
罐身成花瓣形,束颈,圆肩,敛腹,圈足。罐身釉里红装饰,口沿部分饰如意云头纹,下饰莲瓣纹,肩上下部饰如意云头纹,其间饰有折枝花纹。此器是洪武时期的典型器物,其品种有青花和釉里红。造型硕大庄重,纹饰紧密繁复。其装饰仍然保持着元代此器装饰那种繁缛复杂的格调,反映出洪武瓷器受元代瓷器影响深远的一面。
-
青花折枝山茶花纹扁壶
器形模仿伊斯兰地区的金属器皿,在中国称之为“抱月瓶”。
此壶小口细直颈,头部两侧至肩附如意式对称双耳,溜肩,扁圆腹,椭圆足。壶胎体轻薄,胎质细腻洁白,釉色白中泛青,釉面光润腴厚,仅平底处露胎无釉,为极白的细砂底。器腹有一条横向粘接痕,微微凸起于器表,这是当时瓷器制作特点之一。整器有三层花卉图案,颈部饰缠枝花,头肩处绘蕉叶纹,腹部绘折枝山茶花。青花色泽清新明快,晕散有疵,纹饰局部疏朗得体,是永乐时期青花瓷中的佳品。
-
釉里红三鱼纹高足杯
此杯口沿外撇,薄唇,平腹,高足,足沿呈喇叭口,胎体较厚,致密坚硬,触摸有润滑感。杯腹部用釉里红装饰了三条鳜鱼。胎白釉润,红白相映,显得简洁朴实,典雅鲜明,极有情趣。杯心内有青花双圈“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是明代釉里红器中少有佳作。
-
孔雀绿釉青花莲池鱼纹盘
此盘口微敛,弧形浅壁,盘心微凸,圈足宽大,为明成化一朝流行的盘式。器内及圈足底部的釉面均匀光亮,白中微泛青。画面上莲花盛开,荷叶亭亭,形态各异的四尾鱼游弋其间。器底有青花“大明成化年制”二行六字双圈楷书款。
青花之上并非按照惯例罩透明釉,而是施一层鲜丽明艳的孔雀绿釉,青花的色泽因此而呈现蓝黑色调。这种装饰手法极为罕见。在孔雀绿釉的掩映下,青花愈发幽深,蓝绿相融,恰似一江春水。馥郁的色彩,活泼的纹饰,为这件成化官窑瓷器,赋予了灵动的气息。
鱼藻纹是中国古代典型的瓷器纹饰。鱼纹多是顺向追逐游动,鱼谐音“余”,鱼水相融,寓意富足吉祥。瓷盘外壁以青花绘鲭鱼、鲌鱼、鲤鱼、鳜鱼,取“清白”谐音,间以荷花及水藻,寓意“清白廉洁”。莲花盛开,荷叶亭亭,四尾鱼游弋其间。形态各异,妙应天然,别具雅趣。
孔雀绿釉青花是明代景德镇窑新创烧的品种,俗称“法翠”,又称翡翠釉,此种釉色烧成后呈翠绿色调,色泽宛如孔雀的羽毛。其烧造法或在素胎上直接掛釉烧造,或在白胎或青花器上施釉二次烧成。在景德镇御窑厂的永乐地层中,考古发现了明早期的孔雀绿釉制品。
相比于永乐、宣德青花的厚重沉稳,成化时期青花所用青料以国产“平等青”取代了从西亚进口的“苏麻离青”,青花趋于柔和淡雅,清新脱俗。“淡妆浓抹总相宜”,两种青花瓷代表了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这件鱼藻纹盘是成化官窑的精心之作,用青料绘制鱼藻纹饰,通体遍施孔雀绿釉,入窑再次焙烧。此时的青花呈现出馥郁的黑蓝色,翡翠色的湖水中,鱼类与水生植物产生了一种神奇的立体感。古人运用色彩的功力,可见一斑。
保存如此完好的成化孔雀绿釉的作品,存世数量极为稀少,极其珍贵。此器由藏家陈器成于1980年捐赠,入藏上博。陈先生分别于1962年和1980年两次共捐赠给上海博物馆210件珍贵文物,其中许多都是难得一见的精品。
-
青花香夔龙纹碗
撇口,鼔腹,圈足。胎质细白坚密,透明釉细润,具有成化轻巧俊秀的造型特点。外腹部绘有四条“夔龙”,呈首尾相接的排列,龙为三爪,嘴衔一朵莲花。夔龙最早出现在明代宣德年间,在成化时期时是较为常见的龙的形式。青花的发色清新淡雅,是典型的成化陂塘青的发色。碗底有带双方框的“大明成化年制”青花楷书款,是典型的成化官窑器物。
-
白地酱釉折枝花果纹盘
这是一件标准的官窑盘,底部有青花双圈“大明弘治年制”楷书款,堪为此期器物的标准器。盘内的装饰图案亦为弘治官窑器的流行式样,但采用在施以底釉的坯体上剔去花纹部分的釉层,再填绘酱色釉的“刻填”手法,则是比较罕见,为不可多得之珍品。
-
五彩龙舟图碗
万历年间景德镇彩瓷生产较多,以青花五彩器为主,除蓝色以釉下青花替代外,釉上常见红、绿、黄、褐、紫各色,尤其突出红色,其图案花纹几乎布满全器,故有浓翠红艳之感。
这件碗主要采用了釉下青花、釉上红绿彩三种颜色。内壁碗心饰云龙纹,碗口装饰带绘草叶纹,外壁纹饰自上而下分三个装饰区,碗口饰青花红彩花卉,圈足以釉上红彩饰连续的螺旋状云纹。碗腹为主要装饰区,以釉下青花及釉上红、绿彩描绘荷花芦苇间龙船竞渡的场景,四艘龙船式样色彩均各有别。整件器物色彩鲜艳、形象生动,体现了很高的设计和烧造水平。
碗底有“大明万历年制”青花双圈款。
-
青花水浒人物图笔筒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一样,也是明清工艺美术最受欢迎的表现题材之一。此尊青花发色鲜艳,描画颇为精细。画面上一人执双斧正与另一使棍者交战,当为梁山李逵。
-
青花五彩人物故事图觚
青花五彩是以釉下青花作为一种色彩与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瓷器装饰技法。图案中蓝色部分先以釉下青花描绘,上釉烧成后再以釉上彩料彩绘其他部分,最后入炉烘烧而成。盛于明嘉靖、万历时,由成化斗才发展而来。但不同于成化斗彩以青花为主色,青花作为组成整个画面的一种色彩与其它色彩处于同等地位。
这件瓶表现的是司马相如题桥的故事。相传汉代司马相如不得志时曾见一座桥上富贵者车马喧腾,感叹大丈夫当如是,在桥上题词明志。
-
珐琅彩缠枝月季纹碗
直口,弧腹,圈足。珐琅彩瓷始于清代康熙,制作方法是由景德镇烧成素胎碗,碗内及底足施白釉,碗外留涩胎。由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彩绘,然后在红炉中烘烤而成。此碗口沿及底足边沿均有一条阴文细线,系施高温白釉和低温蓝釉的标志线。底落“康熙御制”胭脂水料双方框四字款。
-
豇豆红釉瓶
此器为康熙豇豆红的标准式样之一,撇口,细长颈,长腹,近底部呈菊瓣状,足露胎,底内白釉,有青花六字“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釉面呈现淡雅的桃红色,还能在其上看到散缀的深红色斑点和苹果绿色苔点,精美异常。釉面薄而细腻,造型优美,制作精细。
豇豆红是康熙朝仿宣德铜红釉的著名产品,器无大件,多为小型的文房用具,均为官窑作品。
-
苹果绿釉印盒(一对)
这一对苹果绿釉印盒是非常罕见的作品,罕见之处在于其本意是要烧造豇豆红釉,但经窑火煅烧后的呈色发生了意料之外的变化,仅在器盖的顶部、盖口沿一周及器下部近足处可见豇豆红釉色,其余大面积呈现的是苹果绿色。也就是说苹果绿釉是豇豆红釉的窑变异色,其呈色清新可人,较普通的豇豆红器物别有一番趣味,尤为惹人喜爱。
据清末成书的《陶雅》记载;“瓷之苹果绿最为神妙,官窑只有朱红一种。一变为苹果绿,再变为豇豆红,皆朱红之化身,古无此名称也。苹果绿一盒值千金,余尤屡见之。”可见在清末时期,这种苹果绿呈色的豇豆红器物就价值连城,极为珍贵。
器底以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为典型的康熙官窑器。
-
胭脂红釉盖碗
胭脂红又称胭脂水,是一种粉红色的低温釉,它是在釉中掺入万分之一、二的黄金而呈现出的如同胭脂般娇嫩的红色,也称为“金红”。这种釉彩自康熙年间引进我国,精于雍正、乾隆年间。所制均为官窑产品,多见杯、碗、水盂等小件,底足都以青花书写年款。
-
粉彩蝠桃纹瓶
此瓶足脊修胎浑圆光滑,俗称“泥鳅背”,瓶身形似橄榄,故有橄榄瓶之称。器身以粉彩绘寿桃八枚与蝙蝠两只,寓意福寿无边,绘制精湛,色彩柔丽娇艳,是传世粉彩器物中的佼佼者。器底有青花双圈“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传世蝠桃纹橄榄瓶,尚见青花品种,本馆亦有收藏。
粉彩是在清代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釉上彩新品种。始于康熙晚期,完美而盛行于雍正时期。粉彩出现后便取代了五彩的地位,成为清代釉上彩的主流。粉彩瓷器以雍正、乾隆两朝制品最为精美,乾隆粉彩主要以造型变化多姿、色彩艳丽富贵、装饰新颖令人叹为观止,雍正粉彩则以胎洁釉润、造型秀丽、色彩柔丽、图案典雅而更胜一筹。
此件珍品系张永珍女士于拍卖会高价竞得,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拍卖之前,此瓶被前任拥有者当作灯座使用,长达四十年之久。万幸的是没有损坏,为世间保存了一件绝无仅有的珍品。
-
青釉刻花云龙纹缸
此缸呈钵式。外壁纹饰系以“减地”技法雕刻而成,翔龙四条,升腾起伏,穿梭于云海之中,下方有海水一周,刻工犀利流畅,具有浅浮雕的装饰效果,纹样生动而气势恢宏,极具艺术感染力。通体施青釉,釉面匀净滋润。
雍正朝烧制青釉瓷器,已熟练掌握釉料中铁的含量及对还原气氛的控制,使青釉釉色得到保证,将我国青釉瓷器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峰。此器青釉色泽稳定,形制硕大规整,足见当时器物成型及烧制水平之高。清晰的云龙纹样耗工费时,此器纹饰刻画细腻,是御窑厂不惜工本进行制造的杰作。
-
粉彩人物故事图笔筒
圆柱形,施白釉,外壁一面绘粉彩“米老研墨”图,一面题行书七言诗。落款为“沈阳唐英”,外底署胭脂紫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唐英,祖籍辽宁沈阳,隶汉军正白旗。能文善画,兼书法篆刻且精通制瓷。十六岁始供职清宫造办处,后负责御窑厂整体运作达二十五年,成就辉煌。
“米老研墨”图描绘苏轼安坐园林,赏砚磨墨,米芾立于一旁的景象。此景及画后题诗皆出自《东坡诗话》。传闻米芾天性好洁,得御赐“瑶池”砚却不忍使用,经苏轼研墨后将砚送予苏轼,苏轼因此题诗,即笔筒一面的七言诗。图中人物描画细腻生动,色彩浓淡有致,盎然成趣。
-
松石绿釉剔刻缠枝番莲纹瓶
松石绿是清代雍正时创烧的一种低温绿釉,绿中带蓝,因色泽类似绿松石而得名。在雍正、乾隆两朝的官窑瓷器中不乏精品。这件松石绿釉瓶器表剔刻装饰缠枝番莲花纹,也称“西番莲纹”,是欧洲生长的一种植物的纹样,茎干匍地而生,叶五分如手掌,叶柄基脚有托,叶甚大,花朵如中国牡丹,花色淡雅,夏季开白花,至秋相继不绝,蕊平铺中心,能转动,俗称“转心莲”。
-
珐琅彩竹菊鹌鹑图瓶
此瓶胎质莹白如雪,釉色光润柔和。器身用珐琅彩画鹌鹑,湖石,辅以翠竹、花卉等,寓意“安居乐业”。底有蓝料“乾隆年制”双行四字篆书款。造型端庄秀巧,图案温润柔丽,传世弥足珍贵。
-
青釉印花茶叶末座描金盖碗
此盖碗大部分施冬青釉,盖钮施红彩,盖顶饰红彩花瓣纹,盖及碗外壁浅浮雕花叶纹。盖上围绕八处镂孔,碗身向下收敛,中部环绕八处环形凸起,盖钮与盖交接处、镂孔周围及环形凸起皆施金粉。瓷盒置于一茶叶末釉座上,底座六足内卷,饰以描金云龙戏珠纹。整器色彩对比鲜明,造型端庄,雍容华贵。
冬青釉指色泽稍淡、青中略泛绿或蓝的釉色。描金是以金粉或金水描绘瓷器纹饰的装饰方法,使之金碧辉煌、富丽华贵,为富贵人家所喜爱。瓷器烧成后可用玛瑙棒或石砂摩擦,以增加器表光泽度。底座以茶叶末釉模仿铜器外观,也是当时风尚之一。
-
粉彩八仙人物图瓶
通体呈八角形,盘口长颈,腹部往下略收,高圈足外撇。通体分六段制成后黏接成型。瓶自上至下有六组粉彩纹饰,腹部主体部分有八面开光装饰,用粉彩绘画八仙过海图,依次为骑驴的张果老、持花篮的蓝采和、握阴阳板的曹国舅、背剑的吕洞宾、摇扇的汉钟离、策杖的铁拐李、吹箫的韩湘子、捧仙桃的何仙姑。人物姿态各异,曲尽其致,其余部分纹饰皆描绘锦地,缀以寿字、莲花、螭纹、蝙蝠等吉祥图案。自口至底还有六组蓝料回纹。底有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此器不仅人物形象细腻生动,周围辅助纹样也精致入微,为乾隆粉彩瓷器的巅峰之作。
-
白釉观音像
德化窑尤以瓷雕最为著名,题材多为观音、达摩等宗教人物,有些塑像的背部戳有工匠印记,如“何朝宗”、“林朝景”、“陈伟”、“张寿山”等,其中以何朝宗为一代名匠,声誉最重。此件观音塑像即为“何朝宗”款。
此像线条优美,比例协调,釉面质感光洁温润,釉色白中略泛象牙黄色。观音头戴风帽,身披长巾,神色安然从容,超凡脱俗。随风飘拂的衣衫和脚下的海浪塑造得颇有动感,以瓷这种静态物质来表现衣服飘动、海水翻腾的动态之美。此像完美诠释了德化窑高超的瓷塑水平,是传世德化窑塑像中的经典之作。
德化窑之所以能创造出如此精美的瓷塑作品,除了与工匠的高超技艺有关外,也与其所使用的瓷土和烧制技术密切相关。
-
惠逸公铭紫砂执壶
惠逸公(约公元1766—1831年),清朝著名紫砂艺人。惠逸公生于清雍乾年间,他大小壶兼制,善制小壶,以工巧闻名,与明朝的惠孟臣并称“二惠”。
-
陈鸣远铭紫砂四足方执壶
陈鸣远,清康熙年间制陶名师。生卒年不详。江苏宜兴人。是时大彬之后一代名师。长于雕塑装饰,善翻新样,塑镂兼长,技艺精湛。
这件执壶作方形,下接四短足,造型简朴,比例优美,流、把、壶身虽均为方形,但边缘打磨浑圆,朴而不拙。壶身题刻“且饮且读不过满腹 为禹道光兄 远”并镌“陈鸣远”方形印。
-
曼生铭提梁紫砂壶
曼生壶是清嘉庆、道光年间流行的紫砂壶品种。这种壶的式样一般由著名篆刻家陈鸿寿设计,由宜兴紫砂名匠杨彭年等制作,陈本人镌刻书画、诗词而成。陈鸿寿号曼生,故此类壶均称“曼生壶”。
这件提梁壶造型古拙奇特,壶身状若瓜瓠类植物,提梁如枝蔓,壶盖钮若蒂,线条自然生动。壶上刻绘奇石一块,另一面有曼生款铭文“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
-
杨彭年铭紫砂水盂
杨彭年,生卒年不详,字二泉,号大鹏,江苏宜兴人。清代嘉庆时期紫砂壶名艺人。所制茗壶,玉色晶光,气韵温雅。有的浑朴工致,有的玲珑精巧,虽随意制成,具天然之趣。善于配泥。当时著名篆刻家陈鸿寿(号曼声)经常与杨彭年合作,由陈设计并刻铭,杨制造,号为“曼生壶”。
水盂是文房的常见用具。这件水盂器型浑朴,炼泥细腻,朴而不拙,气息古雅。器底篆“杨彭年造”方印,器身有清人杨秉桂长铭自叙道光二年在溧阳零陵寺见唐井栏铭而制此水盂,并摹写井栏铭。
前言
陶器,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改变原材料的物理性质而创造出来的崭新“物种”。
东汉晚期成熟青瓷的出现,是中国对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瓷器成为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长期以来为中国所独有,是中国文化对外推广和传播的物质载体,也对世界各国陶瓷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陶瓷在生产持续时间、普及程度、多样化的内涵等方面,在中国古代各类工艺美术品中都是首屈一指的。从近两万年前陶器出现一直到今天,陶瓷的生产从未间断;上至宫廷皇室,下到市井百姓,陶瓷是人们日常所用的必需品;唐代彩色釉陶的绚丽斑斓、宋代青瓷的冰清高洁、明清官窑的威严雄浑,以及历代民间陶瓷所表现的世间风情,无不印证着其千变万化的多样性特质。
一部中国陶瓷史,除了表现中国陶瓷发生、发展、繁荣的历程,还揭示其在中国古代社会史、文化史、工艺美术史、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第一单元 新石器时代陶器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最早通过物理手段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出现使人类早期生活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使人类定居生活更加稳定。
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广泛,陶器制作几乎遍及中华大地,尤以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最为重要。
各地陶器样式丰富,纹饰精美,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原始艺术特征,同时又有着丰富的文化和社会内涵。
第二单元 商周陶器及原始瓷
商周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国家机构,出现了显著的社会分层以及高度专业化的手工业和文化系统。手工业已经逐渐分化出独立的生产部门,如制作铜器、骨器、玉石器、陶器等的专门作坊,各手工业内也有了具体的分工。此时的制陶手工业技术不断发展,除了继续烧制红陶、灰陶、黑陶,还创烧除了高温白陶、印纹硬陶以及原始瓷,并掌握了釉的使用。
第三单元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陶瓷
秦汉时期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秦汉陶俑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西汉时期逐渐流行的低温铅釉陶,是陶瓷工艺的一大成就,为后来各种不同颜色低温釉陶器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东汉晚期,成熟青瓷烧造成功,陶瓷史迈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制瓷手工业发展较不均衡。南方地区社会相对安定,制瓷手工业自东吴至两晋时期一直发展较快,南朝时期窑址遍及长江流域。北方地区战乱频繁,制瓷手工业晚至北朝晚期方才出现。
第四单元 隋唐五代陶瓷
隋唐五代时期是一中国陶瓷史上承前启后的时期,烧造技术突飞猛进,不断革新。彩色釉陶的制作工艺达到高峰,色彩绚烂、造型生动,彰显唐代社会风貌。
制瓷业方面则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北方白瓷历隋至唐发展成熟,前期以巩义窑产品为代表,后期邢窑白瓷风靡一时;南方青瓷仍以越窑产品为代表,特别是其成功烧制出了青中闪绿的“秘色”瓷器。青瓷与白瓷之外,长沙窑的彩绘瓷独树一帜。绞胎和花釉瓷等诸多新品种的出现,反映了隋唐窑业的技术创新。
第五单元 宋辽金元陶瓷
宋元时期,中国陶瓷业进入全盛时期。宋代的汝、官、定等窑为宫廷烧造一代名品,其他南北各地瓷窑也以各自不同的制作技法向世人展示其精采纷呈的佳作。北方辽和西夏的陶瓷的烧造,亦为这时期的陶瓷生产增添了独特的北方民族艺术风格。此时突出的现象是名窑林立,在生产中形成体系,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发展进步,创新层出不穷,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全新窑业格局。元代景德镇窑和龙泉窑继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两个制瓷中心。
第六单元 元明清景德镇窑陶瓷
元代是景德镇制瓷业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制瓷技术的革新以及青花、釉里红等彩绘瓷器的创烧,改写了以单色釉瓷器为主流的陶瓷史,使中国制瓷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景德镇也因此脱颖而出,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
明清时期,朝廷在景德镇设立官窑,负责宫廷御用瓷器和官方用瓷的制作,选用上品原料,汇聚八方工匠,博采各窑所长,烧造出诸多代表当时陶瓷艺术最高水平的名品佳作,极大地促进了瓷业发展。景德镇一跃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制瓷中心,并对全世界的陶瓷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七单元 明清时期景德镇以外地区的陶瓷
明清时期,中国的制瓷业分布广泛,景德镇以外的许多地区亦有生产,其中不乏精彩之作。钧窑生产的“官钧”一类制品应是明代早中期的宫廷用瓷。龙泉窑在明代洪武至天顺时期仍然是为宫廷烧造瓷器的重要窑场之一。福建漳州窑与德化窑的白瓷、江苏宜兴紫砂器、广东石湾窑变釉陶瓷均属著名陶瓷品种。
重要藏品
红陶鬹
彩陶壶
彩陶几何网格纹壶
黑陶刻纹盖罐
黑陶高柄盖罐
黑陶阔把壶
青釉兽首鼎
青釉弦纹尊
绿釉陶鸭
绿釉陶望楼
青釉布纹双系壶
青釉褐彩刻花莲瓣纹壶
青釉刻花缠枝纹注器
青釉堆塑楼阙飞鸟人物罐
青釉鸡首壶
黑釉鸡首壶
绿釉贴塑人面纹陶壶
彩色釉陶马
彩色釉陶骑马男俑
彩色釉陶螺形杯
白釉净瓶
青釉鹦鹉杯
青釉“大中元年”铭划花执花卉纹壶
青釉唾壶
青釉海棠式碗
花釉执壶
青釉褐彩力士图盘
青釉褐彩诗文执壶
白釉“官”字款莲瓣纹盖罐
白釉镂雕殿宇人物枕
青釉盘
青釉葵口盘
青釉五足洗
青釉刻花牡丹纹梅瓶
青釉琮式瓶
青釉鬲式炉
黑釉木叶纹盏
黑釉“进盏”款盏
白地黑花把莲纹枕
珍珠地划花花卉纹瓶
黄地黑彩虎枕
青白釉观音像
青白釉注子温碗
白地黑彩划花牡丹纹罐
卵白釉堆花加彩梵文盘
青花缠枝牡丹纹罐
青花“春寿”铭云龙纹瓶
釉里红四季花卉纹瓜棱瓶
青花折枝山茶花纹扁壶
釉里红三鱼纹高足杯
孔雀绿釉青花莲池鱼纹盘
青花香夔龙纹碗
白地酱釉折枝花果纹盘
五彩龙舟图碗
青花龙凤纹环耳瓶
青花骑兽吹螺人像
青花琴棋书画仕女图罐
青花水浒人物图笔筒
青花五彩人物故事图觚
珐琅彩缠枝月季纹碗
黄釉刻花云龙纹盘
豇豆红釉瓶
苹果绿釉印盒(一对)
胭脂红釉盖碗
青花釉里红海水龙纹瓶
青花六龙纹瓶
粉彩蝠桃纹瓶
青釉刻花云龙纹缸
粉彩人物故事图笔筒
松石绿釉剔刻缠枝番莲纹瓶
珐琅彩竹菊鹌鹑图瓶
青釉印花茶叶末座描金盖碗
粉彩八仙人物图瓶
青花唐英题记缠枝莲纹觚
青花釉里红缠枝花龙纹瓶
青花胭脂红福寿纹螭耳瓶
粉彩百子图环耳瓶
粉彩花鸟纹瓜楞瓶
釉里红鱼藻纹缸
五彩采莲图瓶
白釉观音像
惠逸公铭紫砂执壶
陈鸣远铭紫砂四足方执壶
曼生铭提梁紫砂壶
杨彭年铭紫砂水盂
白釉贴花鹤鹿纹葫芦瓶
白釉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