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馆介绍
货币的产生以商品交换为前提,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变革进程中,经历了从金属铸币向纸币,从传统工艺铸币向机器制币演进的发展轨迹。中国货币历经悠悠岁月,独立发展成为一种货币文化。
铜质铸币作为中国货币发展的主干延续了两千多年。先秦时期盛行布币、刀币、圆钱、蚁鼻钱等多种铸币形式,秦统一后为方孔圆钱所取代,期间历经了“铢两制”至“宝文制”的转变,一直延续至清。流通币的币文在不同时代呈现不同的书写风貌,是中国古代货币的重要特色。
中国货币演进过程中,白银和纸钞的加入与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紧密相联,逐渐取代铜铸币,并先后成为主要流通币。
汉唐以降,外来货币的流入推进了中国币制的发展,中国货币文化也对周边国家或政权产生了深远影响。
货币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缩影,是历史社会财富的沉淀,它融贯古今,创新未来。
-
“□□小化□”平肩弧足空首布
空首布是一种仿制生产工具铲而来的货币。平肩弧足空首布是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铸行的货币,可分大、中、小三型,钱币表面以一字为多见,两字以上的则少见,对其所表达的意义认识不同,有认为是地名,也有认为是纪炉次、工匠名等。这枚钱文为五个字的平肩弧足空首布由周王室铸造于春秋时期,发现很少,被视为珍品。
-
“专锊”金版
金版,又称为“金钣”,有瓦形、圆饼形等几种,是战国时期楚国地区流通的一种黄金货币,因其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切割、称重,而被称为称量货币,上面的文字一般是在金版冷却过程中用印钤上去的,所以这种金版又被称为“印子金”。这枚金版是从完整的金版上切割下来的,上面的文字“专”是地名,“锊”为重量单位。“专锊 ”金版目前仅发现两枚,都保存于上海博物馆。
-
上林三官五铢
西汉初期,半两钱制几经变更,曾先后铸有多种重量不等的货币。元狩五年(前118)开始,西汉先后铸用郡国五铢、赤仄五铢和上林三官五铢钱,从此五铢钱成为两汉时期主要流通的货币。
元鼎四年(前113年),西汉中央政府统一铸造五铢钱,即“上林三官五铢”。这种钱的重量、大小均一,直径2.5厘米,重量约4克。其钱文严谨秀丽,钱型规矩整齐,铸工精细。自此,西汉五铢钱制正式确立,这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次将铸币权收归国家。五铢钱在此后延续了700多年,成为中国货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铸币。五铢钱制确定了铸币的重量和大小,唐以后的通宝钱制虽然不再以记重形式自名,但仍然沿用此法,是中国货币史上又一十分重要的里程碑。
-
马蹄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规定以黄金为上币,“半两”钱为下币,作为全国流通的法定货币。汉初继续铸行半两钱,并使用黄金称量货币。
马蹄金指的是形状像骏马马蹄的黄金货币。史书上记载,马蹄金是西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为协祥瑞而铸造的。当时的黄金货币一般用于大额交易。
-
一刀平五千
一刀平五千,又被称为“金错刀”或“错刀”,是王莽在居摄二年(7年)进行第一次货币改革时铸造的钱币。一刀平五千造型独特,上部呈方孔圆形,下部则是刀的形状。上部穿孔的上下分别以黄金镶嵌“一刀”两字,下部铸有“平五千”三个字,意思是这样一枚钱币的币值等于五千个小铜钱。王莽先后推行过四次货币制度改革,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所铸造的钱币,工艺精致,书法极为优美,深受收藏者的喜爱。
-
大泉当千
大泉当千钱,是三国时期吴国孙权于赤乌元年 (238年)铸造的钱币。钱文“大泉当千”,意思是它可当一千枚的小钱使用。当时的吴国推行大面额的钱币,除铸造大泉当千钱外,还先后铸造有大泉五百、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等几种钱币。这里介绍的这枚大泉当千钱,是目前所见大泉当千钱中最大的,属于当时的初铸品。
-
建武十七年五铢叠铸铜制范盒
叠铸法是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铸钱的主要方法,采用层层对合叠起的铸钱陶范,一次最多可浇铸上百枚钱币,比竖式浇铸法的生产效率更高。这是一件铸造于建武十七年(41年)的五铢钱铜制范盒,可用来反复翻制叠铸陶范。范盒的背面铸有此范盒的制造时间等文字。东汉建武十六年(40年)开始铸造五铢钱,此范盒纪年为建武十七年,可见其对研究东汉钱币铸造,极具价值。
-
三铢石范
竖式浇铸法是我国古代金属货币最早的铸造方法,通常由平板式的石范、陶范或铜范对合组成一组铸钱范采用竖立浇铸方式,一次最多可浇铸数十枚钱币。三铢钱,是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开始铸造的一种钱币,这件石范有完整的阴文钱型三个,不完整的钱型五个,钱型之间还设有内浇道,可直接用于浇铸钱币。三铢石范目前除山东莱芜1973年曾出土一件外,仅此一见。
-
乾封泉宝(鎏金)
唐高宗时因为连年对外用兵,财政发生困难,于是,在乾封元年(666年)铸造“乾封泉宝”钱,规定币值等于十枚开元通宝钱。由于这是一种虚价的钱币,结果导致物价上涨。乾封二年,乾封泉宝便停止了铸造。这枚鎏金的乾封泉宝钱并不是流通钱币,而是被用于赏赐和当时民俗活动之中的一种钱币。
-
开元通宝(背蓝)
唐武德四年(621)开始,废除以重量单位作为货币名称和货币单位的铢两货币体系,开创以“通宝”、“重宝”等为货币名称、以“文”作为货币单位的宝文钱制。
随着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铜钱的需求量激增,但从唐代中期开始,市场上却出现了铜钱流通短缺的现象,并愈演愈烈。唐武宗于会昌五年(845年)实行“废浮屠法”,收集天下铜佛像和铜器,铸造开元通宝钱。因为当时铸造的开元通宝钱背大多铸有州名,与一般开元钱不同,所以,被称之为“会昌开元”。此钱背除铸州名“蓝”字外,还铸有三朵云,这在会昌开元钱中很少见。
-
天策府宝(鎏金)
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处于大分裂的状态中,实物交换再次盛行。先后建立的各政权纷纷铸造自己的货币,并形成一定的流通区域。天策府宝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楚国马殷于乾化元年(911年)铸造的钱币。当时马殷被梁太祖拜为天策上将军,建天策府,于是铸造此钱作为纪念。天策府宝有铜、铁二种。其中,鎏金的铜质的天策府宝最为珍贵,以枚为计。
-
高昌吉利
麴氏高昌王朝建立于公元499年,贞观十四年(640年)被唐所灭,使用的货币有金、银、铜三种质地。高昌吉利钱多出土于新疆地区,1973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519号贞观十六年墓葬中也有出土,说明高昌吉利钱是唐统一新疆以前麴氏高昌王朝铸造的钱币。这种钱的钱文为隶书,钱体厚重,深受中原货币文化的影响。
-
大观通宝(折五)
大观通宝是北宋徽宗大观年间(公元1107-1110年)所铸造的年号钱,分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等面值,有铜、铁两种材质。“大观通宝”四字钱文由徽宗亲笔题写,以其特有的瘦金体书写。宋代每换一种年号就开炉铸新币,大观是宋徽宗的第三个年号。另有崇宁通宝、政和重宝、宣和通宝也是宋徽宗亲题的御书钱。
-
绍熙通宝(铁母)
两宋时期铜铁钱并行,并且形成了各自的流通区域。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开始,钱币背面加铸有铸造年份,铁钱还盛行加铸铸造钱币的钱监名。
绍熙通宝钱从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开始铸造,并多为铁钱,面额有小平、折二和折三三等。此枚绍熙通宝铜钱是用来翻砂铸造铁钱的母钱(即“钱模”),折三型,钱文篆书,背穿上“定”字为钱监名的简称,穿下“三”字为铸造该钱的年份,流传至今,殊为珍贵。
-
贞祐宝券伍贯钞版
两宋辽西夏金时期信用货币的纸币开始出现并得以广泛使用。贞祐宝券伍贯钞版,是金章宗贞祐三年(1215年)七月开始推行纸币“贞祐宝券”时,用于印制纸币的印版,青铜质地,文字反书。印版花栏外上方横书“伍贯”两字,代表纸币的面额;版右为斜置的两枚合同印,表示拿着这印出来的纸币可以到京兆府和平凉府兑换现钱。花栏中间“伍贯八十陌”意思是按照当时的“省陌“制度,伍贯只能兑换现钱四千文。下方则铸有纸币的流通范围、准予兑换现钱的地方、以及伪造处罚和印造机构的官职名等文字,是研究中国古代纸币发展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活字印刷极具价值的资料。
-
天朝万顺(契丹文)
辽代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除使用历代旧钱和宋钱外,很早就开始铸造具有隶书意趣的年号钱,但铸量不多。一般见到的辽代钱币钱文都是汉字,并具有隶书意趣,契丹文的钱币则不多见。天朝万顺钱的钱文有多种解释,具体铸造时间不详。这枚天朝万顺钱背面外郭已磨夷。
-
大定通宝
金代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实行钱、银、钞三位一体、互为流通的货币制度,所铸铜钱因汲取中原技术而以精美著称。
大定通宝钱是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年)铸造的钱币,有小平和折二两种,钱文仿瘦金体。小平钱有铜、铁两种质地,铜钱背有铸“申”、“酉”字者。折二钱常见白铜质,光背。这枚大定通宝钱为折五型,钱文异书,为目前所仅见。
-
大元通宝(八思巴文)
元代主要印行纸币,少有铜钱铸造。大元通宝钱铸于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有汉文和八思巴文两种,目前所见汉文的只有小平钱,八思巴文的则为折十钱。大元,是国号。所以,大元通宝钱是国号钱,不是年号钱,一般都是光背,这枚钱的背面穿上却铸有一汉文“宜”字,特别少见。
-
“陈二郎十分金”金牌
唐宋时期金银货币及金银锭一般不参加流通,主要用于赏赐、纳税等。目前所见金牌都是南宋时期铸造的,有长短之分,一般长在12厘米左右的一件金牌重量相当于当时的一两左右,主要用于赏赐、纳税、保值、储藏和商业支付等。这件金牌也是一两重,上面打有“陈二郎十分金”和“铁线巷”戳记,“陈二郎”为工匠名,“十分金”指金牌的成色,“铁线巷”是南宋都城临安的街道名,也是指金银铺所在的地理位置。
-
“聂秦家肥花银”银锭
南宋的银锭分大锭、中锭和小锭三种,重量分别为五十两、二十五两和十二两半。这件银锭重987克,相当于当时的二十五两,属于中锭,上面打有“聂秦家肥花银”戳记,“聂秦家”是金银铺名,“肥花银”指银锭的成色。铭文相同的银锭,在河南泌阳县城南和1980年河南信阳县查山乡曾分别出土过一件。
-
至元十三年扬州银锭
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兵征服了南宋,回到扬州,丞相伯颜下令搜查将士的行装,把搜出的银子熔铸成锭,每锭五十两,献给皇帝,再分赐给将士,流通于市面。后来,政府也有铸造。现在发现的这种银锭纪年都是至元十四年,上面加盖有铸造的官名和工匠名等文字,发现较少。因为它的背面铸有阴文“元宝”两字,所以,大家都称之为“元宝”。以后,元宝便成了银锭的代称。
-
大明通行宝钞壹贯
明代初期铸造铜钱,以后则主要推行纸币,中期后随着纸币制度的崩溃,又开始行用铜钱。明代纸币仅 “大明通行宝钞”一种,洪武二十五年(1392)开始推行,面额有所不等, 但纸币尺寸均大小一致。
-
大明通行宝钞四十文钞版
质地青铜。钞版文字反书,上首横书钞名“大明通行宝钞”,钞名下是花栏。花栏内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中央有横书钞值“肆拾文”,并有代表币值的四十枚铜钱图案,左右两侧分别有用九叠篆直书的“大明宝钞”、“天下通行”。下部分为宝钞行用制度及发行年份等。钞版的背面铸有阳文编号“久字捌號”。
大明通行宝钞于洪武八年由中书省奏准印造发行,洪武十三年则改为户部发行。初始发行面值分为六等,即一贯、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和一百文。《明会典》载:“每钞一贯,折钱一千文、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洪武二十二年,“更造小钞,自十文至五十文”。正德年间,由于通货膨胀严重,宝钞废弃不用,此后没有再正式发行。
-
西王赏功金钱
西王赏功为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所建立的大西政权铸造。传世十分罕见。2016年始发掘的江口古战场遗址,其中出水了西王赏功币,有金、银两品,总计数量在二百余枚,系首次在科学考古发掘过程中出现此类钱币。本次考古发掘的成果,说明张献忠确曾铸造过此类金银币,其功能可能主要为赏赐之用。
-
洪武通宝(样钱)
洪武通宝钱是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开始铸造的钱币,它承袭了元末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为吴国公时开始铸造的大中通宝钱的制度,钱分五等,有小平、折二、者三、折五和折十,并允许各地设立铸钱局铸造钱币。这件洪武通宝小平钱系样钱,即在正式铸造之前,试铸的样版钱,供审查之用。明代早期样钱存世不多,所以,弥足珍贵。
-
永乐通宝
永乐通宝钱开始铸造于明代成祖永乐六年(1408年),流通钱只有小平一种。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这枚永乐通宝钱为折三型,背面穿右铸“三钱”两字,表明它是一种纪重钱,反映出当时曾准备依洪武通宝钱制度,铸造币值分五等的纪重钱,但不知什么原因而没有正式推行。所以,它实际上是一枚试样钱,是研究明初钱币制度发展相当重要的实物资料。
-
顺治通宝(雕母)
顺治通宝,铸造于清世祖顺治年间(1644-1661年),是满清入关后铸造的第一种铜钱,有小平钱、折二、折十等几种。顺治通宝钱基本上可分为仿明式、汉文纪局、一厘钱、满汉文纪局和满文纪局等五种钱式,并为以后清代历朝所遵循。
这枚顺治通宝雕母钱,非常特别,背面穿孔的左边为满文“宝”字,右边为汉文“原”字,是当时没有采用的一种钱币样式,所以,发现极少。
-
咸丰元宝(雕母)
咸丰一朝是清代币制最为混乱的时代,所铸造的钱币名称分通宝、重宝和元宝三种,币值从小平到当千有十六等,按照不同的质地和不同的铸钱局来细分的话,咸丰钱的版别不下有数千种。这枚咸丰元宝雕母为当千大钱,背面有铸造钱局的满文名称“宝巩”(指当时的甘肃巩昌铸钱局),难得一见。
-
太平天国花钱
太平天国起义发生于清代咸丰元年(1851年),1864年失败。在起义期间,曾铸造过大小不等的流通钱币,同时也铸造过用于镇库或赏赐的钱币。这些用于镇库或赏赐用的钱币因为一般都装饰有双龙、双凤和八宝吉祥等图案,因此,被称之为“花钱”,正面有“太平天国”四字、背面有“圣宝”两字,钱体厚重,流传很少。
-
正德八年银锭
正德八年,即公元1513年。这件银锭上錾刻有文字,从可辨识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是用义河仓的草价银铸造成的五十两银锭。义河仓在明代属顺天府。草价银是当时的一种税银名称。明代中期的银锭,目前发现不多,所以,这件正德八年的银锭对研究明代赋税制度和古代银锭形制的演变,具有很高的价值。
-
丙午“淮”字大清铜币二十文
丙午“淮”大清铜币二十文铜元由江苏省淮安府造币厂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铸造,红铜质,从文献记载情况来看,江苏省淮安府造币厂在当时没有正式机制过当二十的铜元,所以,这是一枚试制品。
-
安徽方孔光绪十文铜元
光绪后期传统方孔圆钱逐渐为机制币所替代。安徽省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开始机制当十铜元,光绪三十年(1904年)才增加当五和当二十的铜元。安徽方孔光绪十文铜元,红铜质,与一般见到的铜元不一样,中央有一个方孔,存世数量极少,应该是当时的一种试制品。
-
天元银钱号书章式钱票二吊
清代民间金融机构钱庄、银号等发行的钱票、银票因为使用方便而深受欢迎,于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内务府开始设立以发行钱票为主的天元、天贞、天利、天亨和西天元等五家官钱号(统称为“五天官号”)。这五家所发行的钱票可以在市场上自由兑换现钱。这张纸币是天元官钱号所发行的面值二吊的钱票,可以兑换二千文铜钱,上面加盖有落地章、骑缝章、辨伪章等印。因为它是在一张宣纸上写就成的,所以,被称为“书章式钱票”。
-
光绪二十四年中国通商银行十两
正面上端中央双龙拱簇绣球,下方为面值,中有八卦图文。目前所见中国通商银行钞票有银两票和银元票。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近代第一家商业银行,也是国人自己开办的第一家银行,由盛宣怀奏办,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开业,总行在上海,天津、北京、汉口、广州、香港等地设分行。清政府授其发钞代收库银的特权。银行早期属官商合办,辛亥革命后变为商办。
-
光绪三十四年北京户部银行(大清户部银行)三十两
大清银行初名大清户部银行,于光绪三十年正月由户部奏请试办,于次年八月正式成立,总行设于北京,是为我国设立国家银行之始。其后,各分行、分号次第成立。光绪三十四年正月度支部(前户部)奏准改名大清银行,并奏定《大清银行则例》二十四条,进一步确定该行的国家银行性质和中央银行职能。清政府先后在天津、上海、汉口、济南、张家口、奉天、营口、库伦、重庆及南昌等地设立大清银行分行。
大清(户部)银行兑换券分为银两票和银元票。发行的纸币有两种,直式票和横式票。它们是继清中期清政府发行户部官票失败时隔五十余年后,再一次国家政府纸币的规模化发行。
前言
货币的产生以商品交换为前提,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变革进程中,经历了从金属铸币向纸币,从传统工艺铸币向机器制币演进的发展轨迹。中国货币历经悠悠岁月,独立发展成为一种货币文化。
铜质铸币作为中国货币发展的主干延续了两千多年。先秦时期盛行布币、刀币、圆钱、蚁鼻钱等多种铸币形式,秦统一后为方孔圆钱所取代,期间历经了“铢两制”至“宝文制”的转变,一直延续至清。流通币的币文在不同时代呈现不同的书写风貌,是中国古代货币的重要特色。
中国货币演进过程中,白银和纸钞的加入与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紧密相联,逐渐取代铜铸币,并先后成为主要流通币。
汉唐以降,外来货币的流入推进了中国币制的发展,中国货币文化也对周边国家或政权产生了深远影响。
货币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缩影,是历史社会财富的沉淀,它融贯古今,创新未来。
中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统一:先秦 秦(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07年)
货币的产生伴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货币萌芽于商周时期,金属铜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交换媒介。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币以实用工具铲和刀的形态出现,随着诸国政治经济发展变革,因地域差异形成了不同的青铜铸币形态和货币单位,呈现出先秦时期繁荣的货币经济。
秦统一的货币制度建立后,半两钱成为国家法定币式。此后历代都延续了方孔圆形这一基本货币形态,这对中国货币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货币的成长期:汉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隋(公元前206—公元618年)
西汉初承袭秦代币制。汉武帝时期,“五铢”成为主要的流通铸币。其形制已形成严格规范,铸造和发行统归中央,币制日臻完备。五铢币制的确立有益于政府加强财政集权,对两汉财政和贸易的发展亦具有积极影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萎缩,货币经济倒退,虚值钱和劣钱频发。谷帛曾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区域充当支付工具。
隋代重新推行统一五铢钱,结束了汉末以来延续三百多年币制混乱的局面。
中国古代货币的变革期:唐 五代十国(618-960年)
初唐始行开元通宝钱,此为宝文制的开端。此后货币名称主要以皇帝年号结合“通宝”“重宝”“元宝”的形式出现,铢两制退出历史舞台。安史之乱后,唐代货币经济衰退,实物经济渐盛。中唐以后,流通钱短缺显著,高虚值钱出现。
五代十国币制重陷于紊乱,大额铸币盛行、劣质金属大量使用成为当时铸币的主要特点,反映出社会割据和动荡带来的经济恶化。
中国古代货币的繁盛期:宋 辽 金 西夏 元(960-1368年)
铜钱在宋代是最主要的流通货币,铸币量达到历史巅峰,显示了宋代以降货币经济产生质的飞跃。此时白银在财政税收中地位日益显著,纸钞产生并在部分地区代替了金属铸币。两宋时期始终存在政权并立的局面,宋代货币对辽、金、西夏的货币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各地区相互之间发生联系的历史见证。
元代部分保留了宋代铸币的规制,但仍以纸币为最主要的流通货币,其管理方法达到当时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古代货币的多元发展:明 清(1368-1911年)
明清时期,铜钱的铸造和发行更为规范。明初铸行洪武通宝,至中期逐渐形成制钱制度。清初,始在各省设立铸币局,钱背以满文标识局名成为定制。18世纪以来,铜钱铸造量显著增加,反映出因市场繁荣而增长的货币需求。
明代赋役改革的过程中,白银的使用数量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各种赋税和徭役皆用银折算。清代,白银普遍用于社会生活中。
明清两代都曾发行纸钞,但皆因通行不顺而失败。
近代币制改革和金融体系的构建:清末 民国(19世纪80年代—1949年)
引进西方机械和技术用于铸币工艺的革新,是清末经济转型中呈现的特点。中国机器制币在19世纪末产生并快速投入使用。铸币技术的变革加速了币制的改革,宣统年间正式确立了以银元为主币的货币制度,民国延用此制度,直至法币政策的实施。
伴随晚清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新金融体系在19世纪逐渐建立。民国以后中国近代银行体系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国家银行、各省银行、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民间新型金融机构等均可发行纸钞,丰富多样的票证实物遗存是这一历史进程的见证。
革命根据地货币
革命根据地货币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金融机构和其他组织所发行的各种流通货币。其特质是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宗旨,尽可能不失时机地发行货币,发展当地经济。革命根据地货币的制造往往自力更生、因地制宜,货币质地粗简,形式不一。从票证上,可直观了解到当时当地的发行宗旨、政治主张和金融政策。保持币值稳定亦是党坚持的货币政策之一。革命根据地货币从无到有,从分散到统一,同长期且曲折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同行。
重要藏品
“□□小化□”平肩弧足空首布
“专锊”金版
上林三官五铢
马蹄金
一刀平五千
大泉当千
建武十七年五铢叠铸铜制范盒
三铢石范
乾封泉宝(鎏金)
开元通宝(背蓝)
天策府宝(鎏金)
高昌吉利
大观通宝(折五)
绍熙通宝(铁母)
贞祐宝券伍贯钞版
天朝万顺(契丹文)
大定通宝
大元通宝(八思巴文)
“陈二郎十分金”金牌
“聂秦家肥花银”银锭
至元十三年扬州银锭
大明通行宝钞壹贯
大明通行宝钞四十文钞版
西王赏功金钱
洪武通宝(样钱)
永乐通宝
万历通宝(大型)
天启通宝
雍正通宝(雕母)
道光通宝(银)
顺治通宝(雕母)
咸丰元宝(雕母)
太平天国花钱
正德八年银锭
丙午“淮”字大清铜币二十文
江南光绪甲辰二十文铜元
四川光绪三十文铜元
四川光绪三十文铜元
奉天光绪中花十文铜元
安徽方孔光绪十文铜元
阿古柏铁拉金币
光绪丙午年造大清金币
光绪丁未年造大清金币
天元银钱号书章式钱票二吊
光绪二十四年中国通商银行十两
光绪三十四年北京户部银行(大清户部银行)三十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