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馆介绍
陶瓷不仅是实用器与工艺品,也是探究古代物质文化的生动史料,其生产、消费贯穿历朝历代,也深入各阶层生活。相较其他材质,陶瓷易于留存,即使碎为残片,研究者也能辨识其时代、产地及类别,进而追溯流通轨迹,探索式样源流。这些特质使之成为探究古代贸易与跨文化交流的理想媒介。
从隋唐至明清,陶瓷大规模对外输出,见证了中外交通与交往的历史:器物风貌,记录了经济、文化与技术的互动;瓷窑兴衰,诉说着不同时代的对外贸易及港口变迁;沉船遗迹,勾勒出航线与贸易范围的拓展;域外接受、模仿,透露出文化习俗的认同、碰撞与融合。
作为对外交流的名片,瓷器甚至拥有与中国同样响亮的名字:CHINA。本展览以陶瓷为媒介,讲述中国与世界的故事,展现中国技艺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
彩绘陶胡人牵马俑
陶俑中高鼻、深目,穿着胡服,入华贸易或从事服务业的族群,主要来自以栗特为首的中亚绿洲国家。自北朝至隋唐,他们赴中国经商、定居,多以原籍国名为姓,史称昭武九姓,包括安、康、曹、米、史、何等。
-
彩绘陶昆仑奴俑
昆仑在唐代泛指东南亚有色人种,《旧唐书》中记载了林邑(今越南中南部)以南的昆仑人。广义的昆仑也包含来自东非,被称作僧祇的黑人。他们多入唐为奴仆。陶俑中的昆仑奴多卷发、赤足、上身斜披帛带,特征明显。
-
-
长沙窑模印贴舞乐纹执壶
胡舞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胡旋舞与胡腾舞,皆源自中亚栗特地区,于北朝时传入中国,盛行于隋唐之时。胡旋出康国,主要动作在旋,急转如风,男女皆可舞;胡腾出石国,主要动作在腾,踏步腾跳,多为男性舞者。陶瓷器中保留了大量舞者及伴奏者的生动图像。
-
越窑青釉刻划牡丹纹罐
唐代瓷器造型总体上浑圆饱满,即使小件也精巧而有气魄,能于小中见大,单纯中见变化,
这件越窑青釉罐造型规整大方,胎质细腻,胎色灰白,釉汁莹润,微泛青绿。器物表面开光刻划牡丹纹,花瓣深刻,花瓣的纹路浅浅划画,在釉层的遮罩下既富于肥厚的质感,又不乏精致的细节之美。
-
龙泉窑青釉贴龙纹盘
元代由于水陆交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瓷器出口量激增。龙泉窑是当时最主要的外销瓷器之一,在韩国新安沉船中发现的龙泉窑青瓷多达3000多件,足见其地位。
元代龙泉窑瓷器的特点是器型高大、胎体厚重。如此件大盘直径达35厘米而造型规整不变形,这种大件器物的烧成标志着制瓷技术的新成就。元代龙泉窑青瓷普遍饰有花纹,装饰技法有划、刻、印、贴、镂、堆等多种,其中印花、贴花、镂刻是这一时期的新发展,贴花常见于大型器物上,有满釉与露胎两种。这件盘采用的就是满釉贴花装饰,纹样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云龙纹。
-
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此瓶外壁自上而下以青花绘制纹饰五层,依次为:杂宝纹、缠枝莲纹、缠枝牡丹纹、卷草纹、变形莲瓣纹。主次分明,繁而不乱。青花呈色青翠浓艳,可见铁锈斑痕,胎体细密坚致,造型丰满。土耳其托布卡比宫藏有与此瓶造型、纹饰都极为相似的梅瓶。
国内江苏句容房家坝元代窖藏、江西高安元代窖藏、江苏南京江宁县沐英墓、沐晟夫妇合葬墓、湖北钟祥郢靖王墓曾出土过数只元青花梅瓶,纹饰有龙纹、花卉纹、人物纹等。
-
青花莲池鸳鸯纹套盒
八棱形套盒,共四层。盒盖盖面平整,盖边呈八瓣花形。盒底平底无釉。通体满绘青花,纹饰共分七层,盖面莲池鸳鸯纹,其下依次绘覆莲折枝花卉纹、锦地纹、缠枝花卉纹、松竹梅纹、缠枝花卉纹、仰莲火珠纹。
套盒制作工艺复杂,需用模具对每层塑出八棱形,同时对每层子口、母口仔细修整。生产时每个部件批量制作,然后烧制,最后选择合适的成品相套,运用的是模件化的生产逻辑。
景德镇落马桥窑址出土有青花套盒残件。从造型、尺寸及纹饰布局来看,与此件套盒完全一致。
-
建窑黑釉兔毫盏
建盏随禅僧传入日本,成为贵族、高僧使用的名品,在日本茶道中地位特殊。永乐四年(1406),永乐帝甚至以10件前朝建盏赏赐足利幕府。记录幕府收藏的《君台观左右帐记》显示,足利家收藏有多件建盏,其中曜变天目价值上万疋,油滴五千疋、建盏三千疋,备受珍视。
-
-
龙泉窑青釉琮式瓶
日本直接承继宋代习俗,以琮式瓶插花。琮瓶被称作“经筒”,日本天文二十三年(1554)的《立花图卷》就有以之插花的图像。日本著名的茶会记《松屋会记》中,还有以“青地经筒”插置水仙花的记录,使用的应该就是此类龙泉窑琮式瓶。
-
青釉刻花盏托
盏托胎质坚硬,釉色青翠,釉质晶莹,底足有三处白色支烧痕,器身细线划花卉纹。
高丽青瓷是朝鲜半岛在高丽王朝时代(918-1392年)烧制的瓷器,窑址主要分布于现今韩国全罗南道康津郡与全罗北道扶安郡境内,窑场众多,产量丰富。自10世纪开始生产以来,产品多以青瓷为主。
高丽青瓷是在中国越窑制瓷技术的影响下产生的,其创始与发展的路程,是江南陶瓷生产技术对外输出的结果。10世纪初,由于两国的特殊关系,越窑的青瓷工匠把成套的青瓷制造技术传授到朝鲜半岛,其中包含核心技术如釉料配方、窑炉建造、气氛控制等,使得朝鲜半岛的窑业技术一跃可与越窑比肩,之后高丽青瓷产品的质量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
青花葡萄牙王室徽章纹盘
此盘外壁所绘浑天仪是葡萄牙王室标记,为曼努埃尔一世(1495-1521年在位)及其子若昂三世(1521-1557年在位)使用。马六甲城防司令曾为若昂三世订购瓷器,此盘可能与其或稍后的订制相关,是最早的欧洲订制瓷之一。浑天仪上的字母书写错误,这可能是器物未能符合订制者想象的原因,这种生疏与误写是早期中西交流的绝佳史料。
-
五彩描金锦地花卉纹执壶
这类色地描金的瓷器,在东南亚、中东、欧洲和美洲都有发现,但在日本市场尤其受到偏爱,日本人称之为“金襕手”。
-
-
青花祥瑞盘
祥瑞是明末景德镇专为日本市场订烧的器物,因部分书“五良大甫吴祥瑞造”而得名。祥瑞瓷多为茶道具和怀石料理器,常见几何图案、锦地纹样及圆形开光,布局满密,日本风格浓郁。
-
青花山水题诗图瓷板
瓷板方形中空,正面绘日本江州琵琶湖八景图,远山近林,烟波浩渺,署名皇朝狩野缝殿助金门画史藤原永岳绘,背面饰波涛纹,中间圆形开光内书“大日本摄州桥本景留居士嘱,清嘉庆昭阳作噩岁宦工陶贞恭制十五枚”,侧面书咏景七言诗八首。《尔雅》“太岁在癸曰昭阳”“太岁在酉曰作噩”,嘉庆十八年癸酉,即1813年。目前在日本有数件类似瓷板传世。
琵琶湖八景又名近江八景,位于日本滋贺县,其八景仿照洞庭湖潇湘八景选定,将洞庭潇湘八景“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渔村夕照、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江天暮雪”改为琵琶湖畔的“坚田落雁、矢桥归帆、粟津晴岚、濑田夕照、石山秋月、唐崎夜雨、三井晚钟、比良暮雪”。17世纪后半开始,日本出现了许多“近江八景”绘画,葛饰北斋、安藤广重等都创作过关于近江八景的绘画,深受日本民众喜爱。瓷板订制于清代嘉庆年间,反映了日本审美趣味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联。
-
青花如意花卉纹香薰
香薰由器座、承柱、托盘、器盖四部分套合组成,器底座与承柱口均呈喇叭形,承柱下端为圆柱榫卯,插入器座,上下连成一体,承柱口上置托盘,两者吻合紧密,盘内中心有一小管,管近底处对称方形镂空。盖壁与盖面镂空呈交错布局的四钱纹,盘内的袅袅香烟可通过盘内小管、钱纹镂空处飘出。此类熏炉造型独特,应该是根据西方的要求生产的。器腹所饰多层如意花卉纹是康熙外销瓷上的流行纹样,时代特征鲜明。
-
青花果树纹油醋瓶
荷兰倪汉克捐赠。
这是一件造型独特的外销瓷,双口联体,器腹隔断不通,可同时盛放两种液体,其出现可能与十六世纪一种意大利的油醋罐有关系。这件器物是典型的订烧作品。明末清初,外销瓷贸易兴盛,出现了很多来样加工的器物,尤以餐饮器为多,这件器物可能就是为荷兰市场特别烧制的。
-
青花镂空果篮、托盘
此器由果篮与托盘组成一套盛放果实的用具,果篮口外撇,深腹上丰下内收,大平底浅圈足,口沿两侧附环形系,系上突起两呈对称布局的角形装饰;托盘浅腹宽折沿,口呈二十四花瓣状,平底大圈足,果篮搁置盘内大小吻合。篮腹与宽折沿处镂空菱形纹,颇似竹藤的编织痕,篮与盘内底均用青花绘相同的仕女赏花扑蝶图。青花浓艳,纹样生动,是一件日用与装饰结合完美的作品。
清康熙年间,中国销往欧洲瓷器的数量不仅较以往增多,而且造型更趋丰富,除传统式样外,尚有许多根据外国来样订制的器皿,果篮托盘就是这样的作品,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流行器,康熙多见青花器,雍正、乾隆除青花外,尚有粉彩制品。据《景德镇陶录》记载,当时的海外订单“式多奇巧,岁无定样”,景德镇工匠以高超的技艺依式制作各类器皿,陶瓷贸易的兴盛,由此可见一斑。
-
青花西厢记故事图瓶
此瓶由口至足分为四个青花装饰带,第一圈绘竹石禽鸟,以下为婴戏图,岁寒三友和《西厢记》故事四折。明末清初,有大量《西厢记》插画, 景德镇工匠借鉴版画,创造了极具文人气息的瓷器,常见于各种器型之上。
-
粉彩描金圣经故事图盘
瓷盘中央描绘圣经故事“井边的利百加”。亚伯拉罕希望他的儿子以撒能娶一位贤良的妻子,便派遣仆人寻找。仆人在井边停留,祈祷以撒未来的妻子能够出现。祈祷得到了回应,善良的利百加给仆人和骆驼取水,之后便成为以撒的妻子。
-
青花约翰内斯•坎普赫斯纹章盘
约翰内斯·坎普赫斯1634年出生于荷兰哈勒姆。1653年,他成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巴达维亚总秘书处的一名文员。在秘书处工作了11年后,他成为商人,并于1671年出任公司日本出岛站负责人。1684至1691年间,他担任荷兰东印度公司总督。
-
-
青花英国东印度公司纹章盘
盘心绘英国东印度公司徽章。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女王授予其印度贸易王室特许。1698年,国会建立平行公司,1702年两家公司合并。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成为中欧贸易主导者。这件瓷盘应该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华订制的整套餐具中的一件。
-
五彩花卉纹香料盒
景德镇香料盒的器型源自法国,路易十四的藏品中就有类似银器。18世纪,法国贵族宴会的上菜形式发生变化,诞生了一系列新的餐具。这类香料盒成为富裕阶层餐桌上的调味用具,圣克卢和鲁昂都曾生产这类软质瓷香料盒,盒身分为三格,可盛装盐、胡椒、肉豆蔻,或者由姜、胡椒、丁香、豆蔻、肉豆蔻等组成的复合香料。
前言
陶瓷不仅是实用器与工艺品,也是探究古代物质文化的生动史料,其生产、消费贯穿历朝历代,也深入各阶层生活。相较其他材质,陶瓷易于留存,即使碎为残片,研究者也能辨识其时代、产地及类别,进而追溯流通轨迹,探索式样源流。这些特质使之成为探究古代贸易与跨文化交流的理想媒介。
从隋唐至明清,陶瓷大规模对外输出,见证了中外交通与交往的历史:器物风貌,记录了经济、文化与技术的互动;瓷窑兴衰,诉说着不同时代的对外贸易及港口变迁;沉船遗迹,勾勒出航线与贸易范围的拓展;域外接受、模仿,透露出文化习俗的认同、碰撞与融合。
作为对外交流的名片,瓷器甚至拥有与中国同样响亮的名字:CHINA。本展览以陶瓷为媒介,讲述中国与世界的故事,展现中国技艺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中外交融 海贸初兴
隋唐时期开启了中华文明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中国文明是世界性的,通过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大量外来人口汇聚中土,带来物质文化的交融。唐中期以来,贸易港口渐趋兴盛,通往东亚、东南亚及西亚的航线日益成熟,以陶瓷为代表的中国商品大规模对外输出。
自丝路交流开始,陶瓷体现了隋唐的多元社会与文化融合,涉及文化娱乐、服饰风尚、宗教、器用等不同层面,而外销瓷器更呈现出当时中外交融、海贸初兴的盛况。
第二单元 宋元时期:千帆相竞 窑火连绵
宋元时期,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和宽松的对外政策,海外贸易呈现爆发式增长,中国陶瓷的对外输出达到高峰。烧造外销器物的瓷窑遍布东南沿海,诞生了大量贸易陶瓷新品种,也影响了亚洲区域内的窑业生产。
贸易瓷窑的发展与港口变迁息息相关,沉船展现了外销瓷器的面貌与组合变化,元青花的流布揭示出贸易网络的拓展,而宋元瓷器的域外影响在日本、高丽有最集中的体现。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越洋通衢 东西汇融
明清时期,历经海禁与开放的起伏变化,陶瓷通过官方外交和民间贸易等不同渠道输出,不仅在传统的亚洲区域内持续流通,更开辟了在欧洲与美洲的全新市场,贸易格局自此改变,市场需求更为多元。
从明初的外交礼物,到贸易复兴过程中市场与产品的持续拓展,中国陶瓷的影响与日俱增,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被不断欣赏、使用与模仿,中国技艺的影响遍及世界各地。
重要藏品
彩色釉陶胡人骑骆驼俑
彩色釉陶驮囊骆驼俑
彩绘陶昆仑奴俑
彩绘陶瞌睡俑
彩色釉陶胡服托鹦鹉女俑
彩色釉陶胡服骑马女俑
彩色釉陶胡服骑马男俑
长沙窑模印贴舞乐纹执壶
彩色釉陶贴塑礼佛图龙柄壶
长沙窑青釉龙柄壶
长沙窑青釉高足长杯
彩色釉陶模印骑射人物纹凤首壶
长沙窑青釉褐绿彩帆船纹执壶
越窑青釉执壶
越窑青釉葵口碗
长沙窑白釉褐绿彩钵
长沙窑模印贴椰枣狮子纹执壶
长沙窑褐绿彩花草纹执壶
白釉绿彩盖罐
白釉蓝彩四系罐
长沙窑褐蓝彩如意花卉纹罐
越窑青釉刻划牡丹纹罐
青白釉刻花卉纹碗
青白釉印牡丹飞凤纹碗
龙泉窑青釉贴龙纹盘
龙泉窑青釉露胎贴云凤鹤纹盘
龙泉窑青釉褐彩仙人麒麟水注
青白釉贴花梅华纹双耳瓶
青花瓜果竹石蕉叶纹盘
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青花莲池鸳鸯纹套盒
镶嵌柳树纹青釉梅瓶
建窑黑釉兔毫盏
赣州窑柳条乳钉纹罐
龙泉窑青釉琮式瓶
青釉刻花盏托
龙泉窑青釉刻花卉纹盖罐
青花缠枝花卉纹壶
青花缠枝花卉纹洗
青花文字装饰卷叶纹器座
青花轮花纹扁壶
青花花卉纹八方烛台
青花缠枝花卉纹执壶
青花轮花纹扁壶
青花葡萄牙王室徽章纹盘
青花开光花鸟图盘
青花蛙形军持
青花花鸟纹方瓶
青花人物山水图把杯
青花开光人物图瓶
红绿彩锦地开光花卉纹盖盒
五彩锦地开光纹三足炉
青花山水图砚盒
青花山水人物图水盂(水指)
青花山水题诗图瓷板
漳州窑红绿彩阿拉伯文盘
漳州窑蓝地白花花卉纹盘
仿德化窑印梅花纹杯、托
青花人物故事图葫芦瓶
酱釉青花如意花卉纹葫芦瓶
青花如意花卉纹香薰
青花果树纹油醋瓶
青花镂空果篮、托盘
青花帆船图盘
青花鹿特丹叛乱图盘
青花西厢记故事图瓶
粉彩描金圣经故事图盘
粉彩描金伯顿与海德家族纹章壶
广彩墨彩描金姓名缩写盘
青花英国东印度公司纹章盘
青花海水飞马纹碗
德化窑白釉布袋和尚像
青花花卉纹高足杯
青花开光锦地花卉纹瓶
白釉蓝彩开光博古图盘
白釉蓝彩开光博古花卉纹瓶
白釉蓝彩博古图瓶
白釉蓝彩人物风景图瓶
白釉蓝彩开光人物风景图盖罐
广彩徽章纹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