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缂丝是织造工艺中的一种。所谓织造是指将经、纬纱线在织机上相互交织成织物的工艺过程。具体到缂丝这一品种则指以生丝作经线,各色熟丝作纬线,用通经回纬方法织造。织造工艺里面,唯有缂丝工艺最灵活变通,不受限于花样程序,能够赋予兼具深厚绘画修养和女工技艺的缂丝艺术家一个更为广阔拓展的空间,这也是缂丝作为唯一能步入艺术殿堂的织造技艺的根本原因。
  • 北宋时期的“克丝作”中做的书画包首缂丝,其法仍延续线条为主的织作,如我馆藏宋缂丝紫鸾鹊谱缂丝品,辽宁省博物馆藏原为唐《孙过庭书千字文》卷包首的北宋紫鸾鹊图缂丝品等(图组16)皆属
  • 此类。这类缂丝一般先整幅缂织完成,再根据需要裁剪,今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紫鸾鹊谱图轴(图17)》即整幅缂丝作品的代表。此类作品的工艺主要是缂织纹样的轮廓线条时同时填色,填色部分会根据需要变换色线,用以产生某些变化,比如增加图案立体感和自然晕色,色彩以沿着纬线缂织的走向,自轮廓向内心渐变过渡,相异色之间不穿插、不交错。这种缂丝技法基本上还是延续了唐代的缂丝工艺,为晕间变色,由沿古丝绸之路传来的晕繝缂毛工艺而来,主要用于小型的花卉纹样(图18)
  • 从南宋开始,包首多饰以折枝花鸟图,仍由原来的缂丝工艺缂织出来的作品就显得了无生趣。以朱克柔为代表的缂丝画家,首先创造出不以线条为主要缂织走向的技法,以院体花鸟为主,但重在生趣,动态感强;同时受“无骨”画理的影响(图组19),大量应用形态自然,敷色过渡流畅的“长短戗缂”。这种缂织技法的意图在于模仿绘画中水与彩相融合,晕色自然的感觉,特别是多种色彩融合于水,浸润纸张,铺陈如画的气韵。在织机上操作起来就是织入彩纬时,各种色纱按需织入,长短不一、相互参差而融合为一体(图20)
  • “长短戗缂”的优点是自由任性,技法精纯者能缂织出的作品如画如生。然而其难点也同样在于几乎无规矩可循,一般缂丝工匠无法掌握。这种技法的掌控完全依赖缂织者本人的艺术修养和控丝合色的能力。所以,南宋有非凡作品留名于世者仅朱克柔和沈子蕃二人(图组21)
  • 相较之下,朱克柔又更胜沈子蕃一筹。她不仅在缂丝织造过程中使用了长短戗缂,还使用“合花线”技术,并且采取适宜的密度和细度。所谓“合花线”是指两根不同颜色的纱合股而成一根线,比如蓝和白两根纱合股作为一根蓝白花线的纬线,放入一个梭子中。由于合股的时候加了捻度,使得两根纱绞转一体,看起来忽白忽蓝(图22)。在《莲塘乳鸭图》中蓝白花线分为多个层次,有浅蓝和白、蓝和白、深蓝和白、浅蓝和深蓝等,区域纬线密度高达120~140根/厘米,相当于每十分之一毫米就要织入一根合花纬线。织入合花线的同时,不同合花线之间还要相互戗缂。湖石的浅色部分,比如白色、浅蓝部分缂织的纬线略粗,区域纬线密度稍低,在100~120根/厘米(图23),这是由于纬线细密而颜色深会在艺术效果上产生退后的效果,纬线粗实而颜色浅则产生前进凸出的效果,如此一来,玲珑石就显得凹凸有致、玲珑剔透,立体感扑面而来。朱克柔在湖石上缂织题款的用意不仅是因为当时流行奇石题名,更是因为朱克柔缂的这幅缂丝巨作中,最得她心意的就是这块太湖青石的缂丝技艺,因此她并没有按常规题款于空白处,而是留名于青石之上,或许也有暗含“留名青石(史)”的内心抱负。
  • 朱克柔的“朱缂法”技术目的是为了模仿院体画晕染如生的艺术效果,力图追摹当时盛行的没骨画法(图组24)。这种绘画技法由徐崇嗣创出,上承北宋宫廷花鸟画的气韵,
  • 沿袭 “黄家富贵”风格,但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它从严谨工整的工笔画中得到滋养,但又跳脱出以线条工稳、细致流畅见胜的范畴,转而追求着色匀净、明丽、典雅,淡化轮廓概念,融入自然写生的气韵,对所画物象力求形态准确,生动逼真。北宋宣和御府中所藏徐崇嗣画,“率皆富贵图绘,谓如牡丹、海棠、桃竹、蝉蝶、繁杏、芍药之类为多”。朱克柔存世作品则在这类绘画艺术的引领下独创出“朱缂法”工艺技术,将“合花线”配色法和长短戗缂法相结合起来,这是一次大胆的技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