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公元前六世纪诞生的印度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我国,其影响深刻久远,遍及文学、音乐、绘画、雕刻、建筑乃至哲学思想诸领域,与儒道合流,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流风所被,远及海东的朝鲜日本。而考察佛教文化尤其是艺术的源头,也呈现出极为丰富的面貌,反映了古代世界间超越地理和人力限制的热切交往。本期将以本馆收藏的唐思惟菩萨像为切入点,管窥这种造像的产生、演变和流布,以及不同文化间藉此而发生的碰撞与交流。由于佛教造像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佛教艺术史上还存在着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反映在具体的作品中也有各种难以定论之处,因此我们不想武断地给出单一的结论,而希望通过不同资料或观点的呈现,与观众共同思考和探讨这一文化现象。
冥想与觉悟
一般认为,思惟菩萨表现的主题,是释迦牟尼在树下思惟,觉悟证道的情景,故而思惟像的主体,应为成道前的悉达多太子。这一主题,无论在犍陀罗还是中国北方几大石窟的壁画及石刻所表现的佛传故事(即佛的生平故事)中都有反映(图16组) 。东魏至北齐时代流行的单体思惟像中,有一些带有明确的题记,称为“太子像”,也可以确认为表现这一主题(图17) 。
但印度本土的思惟像还有很多并非表现悉达多太子的形象。如犍陀罗地区思惟菩萨中有头戴宝冠,手执莲花的观音菩萨,其装束姿势几乎与太子形象一致,仅以手中的莲花象征守护佛法、救济众生的金刚杵,用以区别前者(图18) 。
另外,在佛教造像中,还有一些其他形象也表现为思惟相,如降魔成道图中苦思冥想的魔王波旬,优陀羡王故事中为看到夫人死亡之相而忧思的王者,听说佛祖涅槃而悲痛不已的阿阇世王,和佛祖涅槃图中忧伤的摩耶夫人等(图19组) 。
可以发现,采用思惟相的非菩萨类形象,往往表现了忧愁,思虑的含义。在中文和印度语中,思惟一词都是指思虑、冥想的心理活动,同时也带有忧愁之义(图20组) 。而在佛教经典中则强调思惟是一种修行,即由思惟、观想慢慢进入禅定状态。如《众许摩诃帝经》记:“尔时瞿昙仙人有四思惟:一、思惟自身,二、思惟众生,三、思惟众生成佛,四、思惟一切佛刹。”因此犍陀罗造像中思惟形象的多样性,或可以看做是表现普通众生的思虑忧愁→反映佛陀思考人生苦难→展现观想修行,妙悟得道的宗教观念这一艺术程式逐步进化的过程。
通过我,进入痛苦之城,
通过我,进入永世凄苦之深坑,
通过我,进入万劫不复之人群。
正义促使我那崇高的造物主,
神灵的威力,最高的智慧和无上的慈爱,
这三位一体把我塑造出来,
在我之前,创造出来的东西没有别的,只有万古不朽之物。
而我同样也是万古不朽,与世长存,
抛弃一切希望吧,你们这些由此进入的人。
本期资料搜集:谢振天(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倪嘉琳(美国纽约大学)动画制作:葛晟(美国波特兰大学)
上海博物馆 版权所有2008-2015
唐思惟菩萨像正面
唐思惟菩萨像背面
唐思惟菩萨像侧面
唐思惟菩萨像侧面
唐思惟菩萨像三维实测数据—高度
唐思惟菩萨像三维实测数据—手指宽度
唐思惟菩萨像三维实测数据—飘带宽度
菩萨装束示意图 菩萨,是“菩提萨”的略称。在梵文中,意为“觉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指成就众生,有天上觉悟的慈悲者。按大乘佛教修行并于将来可以成就佛果位的修行者。菩萨的形象通常做印度贵族子弟打扮,多缯带束发或高髻宝冠,身穿天衣,腰间系长裙,颈垂项圈,臂套钏镯,璎珞环绕。
佛的相好 佛教认为佛的肉身具有庄严微妙的特殊形象,其显著易见者为“相”,其细微难辨者谓“好”。佛陀共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通常在造像中对主要的相好有程式化表现,以展示佛的庄严宝相。
菩萨的冠饰 佛教造像中菩萨的形装束或持物有相对固定的程式带有明确的指向性。如印度造像中弥勒多绾髻持水瓶,观音则戴敷巾冠饰并持莲花。中国隋代流行西方净土崇拜,阿弥陀佛的肋侍菩萨观音和大势至分别在冠上饰化佛和宝瓶
佛的手印 佛教造像中佛的手势动作都具有明确的宗教含义,称为手印。常见的手印有禅定印、说法印、无畏印、与愿印、触地印等。
白石惠照造思惟菩萨像 东魏元象二年 高4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此像发现于河北曲阳修德寺,基座后有东魏元象二年“比丘尼惠照造思惟玉像一区”发愿文。
佛的坐姿 结跏趺坐:“跏”同“加”,即放置、安放的意思。“趺”同“跗”是脚背、脚面的意思。佛经中结跏趺坐一般指全跏坐,《佛学大辞典》定义为:“交结左右足背而置于左右髀上。在公元前3000年这种坐姿就出现就己经出现在印度河文明中两个重要遗址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巴的滑石印章上。其姿势为双腿盘曲,足跟抵会阴,是传统神像坐姿,出于调节男性生殖功能的瑜伽修持,反映了印度原始的生殖崇拜。
半跏坐:一足下垂,一足加于大腿上的坐姿,又可按腿足方向分为左舒坐和右舒坐
交脚坐:双腿交叉下垂而坐,是常见的日常生活坐姿,西域地区为使用这一坐式的中心地带。中国佛像中的弥勒造像经常采用这种坐姿。
善跏坐:双足下垂而坐,多见于古埃及壁画雕塑中,是尊贵者所采用的坐姿。
古印度重要佛教艺术遗迹示意图 犍陀罗:位于印度河流域的古老王国,其疆域以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为核心,东南包括呾叉始罗地区。此地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发展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佛教造像艺术,并传播至中亚及中国。英法日本等许多专家均认为犍陀罗是佛教造像艺术的发源地。
秣菟罗:又称马图拉,位于中印度恒河流域的佛教艺术中心。早在佛教诞生之前已发展出具有本土特色的艺术作品。与犍陀罗几乎同时出现佛教造像,一般认为即从本土药叉像发展而来。近年有许多学者都认为秣菟罗才是佛教造像的发源地。
迦腻色迦王舍利器 高19.7cm 印度 公元2世纪 帕夏瓦博物 馆藏 犍陀罗在历史上是印度通往中亚,向东进入东亚,向西进入地中海的大门,先后经阿契美尼斯王朝(波斯)、亚历山大帝国(马其顿)、孔雀王朝、巴特克利亚王国(希腊化)、塞种人(中亚)、帕提亚王国(安息)、贵霜帝国、 波斯萨珊、嚈哒、印度萨希等占领或统治,艺术上呈现出多种文化交互影响的面貌。贵霜帝国迦腻色迦王统治时期(公元前1世纪-公元5世纪),是犍陀罗艺术发展的全盛时期,一般认为,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和来自中亚的君王造像传统影响,首先打破佛教以象征物表现佛陀的传统出现佛像(另一说受秣菟罗造像影响出现)。
犍陀罗风格佛陀禅定像 贵霜时期 约公元2世纪 高61.5cm 加尔各答印度博物馆藏 贵霜王朝作为丝绸之路的中转中心与汉及罗马帝国保持频繁的贸易,在造像艺术上受希腊-罗马雕塑影响,创造出一种融合了希腊罗马与印度风格的佛陀形象——身着厚重的希腊式长袍,脸型椭圆,卷发为髻,高鼻深目,犹如希腊神祇或罗马王子。
秣菟罗风格佛陀施佑像 贵霜时期 约公元1世纪 高69cm 加尔各答印度博物馆藏 秣菟罗地区是印度佛教造像的另一个中心,其造像风格具有更鲜明的本土特色,佛陀形象剃发螺髻,着轻薄的右袒僧伽梨,突出肉体的圆浑饱满,犹如伟丈夫的形象。
三面浮雕(three side relief) 产地:希腊 时期:古典时期 年代:公元前450至440年 尺寸:82 x 161 cm 重量:1587.59 kg 材质:大理石 (产自希腊Thasos岛) 这是一座切割后三面浮雕。位于浮雕右侧的是谷物女神德墨忒尔,她正以手遮面哀悼她的女儿,冥后泊尔塞福涅。德墨忒尔对侧是美神阿芙洛狄特,雕像中央则是美神之子,爱神厄洛斯。在阿芙洛狄特的询问下,厄洛斯正向德墨忒尔说明其女泊尔塞福涅将在冥界停留的时间。
佛像夔凤纹镜 三国 吴 直径16.3cm 1975年湖北鄂城出土,一般认为其时代约当三国吴晚期(公元3世纪中期)。镜背饰有以相对夔凤纹为间隔的四组佛像,分布于柿蒂型钮座中,其中三组为坐佛,一组为思惟佛及其前后的跪拜和侍立者。这是我国最早期的佛像艺术品之一,其时代与印度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的盛期不远。这种纹饰的镜子仅见于南方,流行时间较短,其粉本可能是自秣菟罗地区经西南陆路或海路的南传路线进入中国的,与北方地区后起的思惟造像渊源不同。
白双且造佛石塔 残高46cm 北凉 发现于甘肃酒泉市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此为信徒用于禅观修行的佛石塔,塔基上发愿文表明其为一个叫白双且的信徒于公元434年所造。圆形塔身上雕有佛坐像六尊及半跏思惟像和交脚菩萨像各一。
此类佛像现存14坐,时间集中于公元426-436年,多发现于今甘肃河西走廊及新疆吐鲁番地区,属当时北凉政权辖地。
法显西行路线图动态演示 公元399-413年东晋高僧法显西行印度求法,其往返线路大致相当于当时佛教造像东传我国的南北两条路线。北线为传统的丝绸之路,一般认为是自印度西北部沿中亚、新疆、河西走廊直至中原地区。南线自中印度经云贵高原至四川后沿长江南下或由海路径达中国南方。两条传播线路造像的粉本可能有所区别,南方以中印度风格为主,北方则与犍陀罗关系更为密切,同时也受到秣菟罗艺术的影响。
敦煌莫高窟第275窟北壁上层半跏菩萨龛 北魏
千佛石碑侧思惟像 北周 上海博物馆藏
白石双思惟菩萨像 北齐 故宫博物院藏
河北曲阳出土的思惟菩萨像 河北地区的思惟像主要出土于中、南部的曲阳、藁城、唐县等地,其中尤以曲阳地区为多见,时间则从东魏一直延续至隋。形制小且数量多,多用大理石制,结构繁杂,多以龙树为背景,有较多双思惟像,造型风格与该地区的金铜佛像有着密切关系,衣纹手法多样,狮子座较为粗放。
山东青州出土的思惟菩萨像 山东地区的思惟像主要出土于北部与河北相近的无棣、青州、博兴等地,时间集中在北齐阶段,比河北地区的思惟像出现稍晚。形制适中,多单体像,风格更趋自然洗练。
云冈六窟后室南璧 决意出家佛传图 表现悉达多太子于夫人床前沉思,决定出家的情景
敦煌莫高窟290窟人字披树下观耕图 表现太子见耕者翻地出小虫为牛踏鸟食,起慈悲心,在树下思惟,得证第一禅。
北齐天保四年道常造像 上海博物馆藏 此像底座发愿文表明其为道常于北齐天保四年(公元553年)出资所造的“太子像一躯”。
犍陀罗观音思惟像
克孜尔第205窟 阿阇世王闻佛涅槃
克孜尔第205窟 阿阇世王闻佛涅槃
《说文解字》:思,从心囟声,巫胜禹:《佛教思惟像研究》:印度语中思惟一词来源于动词词根√cint,原义即心,思虑) (《尔雅·释诂第一》:“悠,伤,忧,思也”。 日本学者辛岛静志先生编著的《妙法莲华经词典》引用中亚出上的梵文写本语言,词根cintā为愁恼之意)。
牛猷造弥勒立像 高 46.5cm 北魏正光5年(公元524年) 大都会博物馆藏 底部基座的铭文记载此像为公元524年所造的一尊弥勒像,主像前有两尊较小的半跏思惟像。
千佛石碑的弥勒主尊和碑侧思惟像
白石张延造思惟菩萨像 北齐天保八年 残高47cm 故宫博物院藏 河北曲阳修德寺出土,菩萨半跏坐于荃蹄座上,残存的背屏有镂空双树,上有盘龙。座后发愿文有“愿己身居眷大小龙华之期一时悟道”等内容。
日本广隆寺木造半跏思惟像 根据《广隆寺资财交替实录帐》的记载,称为“金色弥勒菩萨一躯”,相传是为纪念日本圣德太子而供奉的弥勒像。圣德太子所处的飞鸟时代是日本佛教文化的初始期,太子推崇佛教不遗余力,相传与他有关的七座寺庙中绝大部分供奉弥勒半跏思惟,反映了弥勒崇拜与本土信仰相结合的特点。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的国宝83号金铜三山冠半跏思惟像 造型与日本广隆寺木造弥勒如出一辙,被认为是广隆寺弥勒的原型像。据《日本书记》记载朝鲜新罗曾向日本进贡佛像并被安置于广隆寺,故此像通常被认为是新罗制作。但也有学者认为是造像技术更佳的百济作品。
花郎道 盛行于六-七世纪新罗贵族武士道集团。即从青年贵族中选拔领袖为“花郎”,自称“龙华香徒”,以弥勒为其化身,平时休身养性,战时投入军旅,以救世为己任,相信战死后能上升兜率天。
理石墓葬石碑残部 时期:古典时期晚期 年代:公元前4世纪中叶 产地:1827年出自希腊阿提卡 材质:大理石 尺寸:高 122 cm
《雅典学院》
《先知耶利米》
《地狱之门》
《思想者》 青铜;198厘米*129.5厘米*134厘米;作于1880-1900年;藏于法国巴黎罗丹美术馆。
犍陀罗思惟菩萨像
笈多式佛造像 约公元5世纪 高120cm 加尔各答印度博物馆藏
青州佛造像 北齐 高115cm
唐思惟菩萨像与思想者 从北朝早期思惟像的分布来看,该图式与犍陀罗艺术的传布区重合度较高。但随着四世纪后犍陀罗地区的造像衰落,思惟像在艺术表现上迅速本土化,同时又充分汲取了由南传路线进入中国的笈多作风。笈多艺术由秣菟罗艺术发展而来,流行于笈多王朝(公元4-8世纪)时期,其造像表现为衣纹轻薄贴体,线条优美修长,面容沉静智慧的形象。中国佛像在其艺术范式的影响下于细节上加以改造,最终形成了自身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