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猴献瑞报春禧——猴年说猴





    在中国,提起大名鼎鼎的美猴王孙悟空,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神通广大,机智灵活,重情知意,诙谐热情,真可谓深深反映了传统中国人想往自由,渴望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平等的积极思想。而根据《西游记》改编的动画片《大闹天宫》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和美的享受。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和诗词中,往往“猿猴”放在一起使用称呼,比如唐代韩愈的诗有云“阳山穷邑惟猿猴,手持钓竿远相投”;还有同是唐朝的诗人卢仝也有诗作“家僮若失钓鱼竿,定是猿猴把将去”,把猿猴顽皮聪慧的神态表现得非常逼真。从动物进化的角度来说,猿比猴要更高级一些,但古人对此并不刻意区分,然而在具体的不同种类猿猴的名称细分上却又有多个单字来表达,比如有“猨,蝯,猱,玃,狙”等等。中国古代典籍对于猿猴的描述和记载很早就有了,《诗经·小雅·角弓》有云“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意思是:不用调教那猿猴爬树,因为那象泥沾泥一般容易。天子有了善道的引导,才有人跟随前去。可见当时的人们对于猿猴的自然属性有着鲜明的了解。汉语中一些著名的成语也与猿猴有关,比如“朝三暮四”,出自《庄子齐物论》,是说一个养猴者拿橡子喂猴,先跟猴子们说:朝三而暮四,猴子听而不悦;然后养猴者改说“然则朝四而暮三”,猴子们听了才高兴起来,个中阐发的哲理使人深思。在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里则记载了这样一个有关猿猴的故事,说是越国有一位处女,武艺高强,越王派使者去邀请她,向她请教使用剑戟的方法。处女在去见越王的路上碰到一个老头,自名袁公,要和姑娘比试一下武艺,后来果然在比武时败北,老头立即飞跃上树,变成一只白色的猿离去。故事中的浪漫主义气息让人幻想。

    古人说:猴,候也。“候”原意为“伺望,观察”,见人设食伏击,则凭高四望,善于候者也。猿猴面对猎人设下的饵食,其聪明警觉使人赞叹。而“侯”则是对美猴的称赞,引申为一种美,《诗经·郑风·羔裘》有云,“羔裘如濡,洵直且侯”,意为:羊羔皮袄闪着润泽的光辉,笔直挺拔显得他多么壮美。古代贵族爵位公,侯,伯,子,男中的第二等级侯,是指有爵位的地方君主,如列国的诸侯。秦汉时期的封侯拜将,也使得“猴”增添了一种吉祥的象征意义。在中国绘画史上,很多作品中的猴的形象表达了封侯的含义。如画面上一只猴子爬在枫树上挂印,是“封侯挂印”之意。一只猴子骑在马背上,是“马上封侯”之意。一只猴子骑在另一只猴子背上,取“辈辈封侯”之意。猴作为一种吉祥的象征,成了深深印入中国人脑海中的形象。

    在中国古典诗文里,猿猴呈现出另一种富于感情意义的意味。建安七子之一王粲《七哀诗》的中有“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浪清水急,猴猿哀鸣,令人无比感慨。西晋诗人刘琨的《扶风歌》里有“麋鹿游我前,猨猴戏我侧”,突出了人与猿猴之间的亲近关系。杜牧的《猿》有这样的诗句: “月白烟青水暗流,孤猿衔恨叫春秋。三声欲断疑肠断,饶是少年须白头。”绮丽的江山,空旷的猿鸣,人生流逝的喟叹,完美地融入了这首诗作。唐代诗人周朴的《咏猿》也是一首美丽的绝唱:生在巫山更向西,不知何事到巴溪。中宵为忆秋云伴,遥隔朱门向月啼。

    在传统艺术中,猿猴也是喜闻乐见的表现题材,质地各异,制作精致,每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寄寓。上海博物馆藏有许多与猴有关的文物,时代历经千年,种类遍及铜、玉、瓷、牙、石章、木刻、砚台及绘画,细细品味,几乎每件都是艺术珍品。如唐代北方窑址出土的白釉猴,造型生动可爱,极有趣味,一只小猴托腮望天,眼光专注,尽现天真之态。这件器物应该是一件玩具,釉色莹白滋润,甚为美观。还有一幅清代画家沈天骧的《蜂猴图》,也是一件极为工细的作品。沈天骧善画花卉、翎毛、走兽,绘画风格用笔工整,设色绚丽,钩写兼用,颇得生意。这幅《蜂猴图》,三只蜂猴各具形态,描画身体及姿态纤细准确,在整体构图中又不失动物玩耍的天趣。另一件现代端砚作品,则是制砚名家陈端友的杰作。陈端友,江苏常熟人,是海派砚雕开山之祖,享有现代琢砚艺术第一大师的美誉。这件山猴端砚,雕刻山猴松树精细入微,松针树皮、动物毛发都有极其逼真的表现,而松萝薜荔刚柔互见,山猴灵黠神态毕现,虽只是砚雕,但观之如松风扑面,身心俱畅,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而今新的时代已经来临,中华大地处处洋溢着奋发向上的勃勃生机。猴年的到来,更是激发起人们的豪情壮志。毛泽东主席的诗句“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不畏艰苦、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值此丙申猴年到来之际,祝大家新年快乐,猴年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