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篦
古时简称为“栉”,是人人必备的发饰,尤其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梳篦的区别是前者齿疏而粗,后者齿细而密,初时用以去除发垢。
是固定发髻的单股长针。古代男女都用笄,开始多为竹制,后来渐用骨、象牙、铜、金、银等制作,工艺日益精巧,图案精美异常。 女性到十五岁成人,须行及笄礼,以示成人。
是笄的发展,同样起固定发髻之用。在前端加以纹饰,雕刻成植物(花草)、动物(凤凰孔雀)、吉祥器物(如意)等形,并可用金、玉、象牙、玳瑁等贵重材料制作,工艺也愈发丰富,有錾花、镂花及盘花等。
是固定发髻的双股长针,钗头制成各种形状,雕龙镂凤,嵌珠插玉,描花刻草,尤为华贵。钗的安插方式有多种,可以横插、竖插、斜插或倒插。数量亦不一定,可视发髻需要而定,最多者两边各插六支,共十二支。
步摇
亦称珠滴,其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行动时摇曳,故得名。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鸟兽花枝等,晶莹辉耀,与钗细相混杂,簪于发上。《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雀)九华(花)。”王先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以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唐白居易 《长恨歌》:“云鬓花颜金步摇。”宋谢逸 《蝶恋花》词:“拢鬓步摇青玉碾,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颜。”
华胜
即花胜,是制成花草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的发饰。《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西游记一段描写王母形象中提到:戴华胜,佩虎章,左侍仙女,右侍羽童。宝盖沓映,羽掺荫庭。轩砌之下,植以白环之树,丹刚之林,空青万条,瑶干千寻,无风而神籁自韵,琅琅然皆九奏八会之音也。神州在昆仑之东南,故尔雅云: “ 西王母目下是矣。 又云: 王母蓬发,戴华胜。”
以金、银、玉、贝等制成花朵形状的装饰品,使用时直接插入绾好的发髻。《牡丹亭·游园惊梦》一折曾描绘: “你道我翠生生出落得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钿,岂知我一生爱好是天然。”又,明杜堇《仕女图》中多名女子形象,头上均饰有花钿。
冠饰
有花冠、凤冠等。以绢花或金玉珠翠等制成花鸟形状盛饰为冠帽。宋代《歌乐图》中女乐所带即有花冠。凤冠是古代皇帝后妃及命妇的冠饰,其上饰有凤凰样珠宝,明清时为礼服首饰,式样依等级而不同。另明清时一般女子盛饰所用彩冠也叫凤冠,多用于婚礼时。
狄髻
狄髻从宋代的特髻、冠子发展而来,是明代已婚妇女的主要首服,多用银丝、金丝或马尾、篾丝、头发等编成(也有用纸或织物做的),外面通常覆以黑纱,形似圆锥,罩住头顶的发髻。髻上插戴有各式首饰,称为头面。    一套标准的狄髻头面有:戴在正中的分心、戴在底部的钿儿、戴在顶部的挑心、戴在后部的满冠、分心左右的草虫簪、两侧的金花头银脚簪、戴在鬓边的掩鬓等,这些簪子插在髻上,可以起到固定的作用。后来的狄髻也发展出类似金冠的造型,因此也有把它称作“冠儿”的。《金瓶梅》中有大量关于狄髻和各种首饰的描写,是研究明代女性首服的重要资料。
绢花
绢花是指用各种颜色丝织品仿制的花卉,具有悠久历史。我国一千七百多年前就有用丝织物制花的技艺,到了唐代,绢花更是妇女的主要装饰品,唐代《簪花仕女图》就形象地再现了宫中妇女簪花戴彩的情景。元明清以来,北京是全国制作绢花的中心。据《燕京岁时记》载:“崇文门外迤东,自正月起,凡初四、十四、二十四日有市。所谓花市者,乃妇女插戴之纸花,非时花也。花有通草、绫绢、绰枝、摔头之类,颇能混真。”
明 包金首木簪碧玉发冠 明 鎏金嵌宝孔雀花卉纹发簪 明 鎏金嵌宝银发簪发罩 明 鸟首玉簪
明 玉兰花首玉发簪 明 玉簪 清 梅雀首玉簪 宋 金钗
宋 龙头金发簪 新石器晚期 玉梳背 明 镶金嵌宝玉观音首鎏金银簪 宋 透雕松鼠石榴纹金簪

 

秋水伊人——中国古代女性与文物
上海博物馆所有 Copyright Shanghai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