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素以青铜器收藏和研究名重海内,所藏历代彝器体系赅备,质量精绝,堪为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重要标本。近年来又陆续购进多件重量级藏品,使其庋藏更趋丰富精审。

    2010年,曾经清末金石名家吴大澂收藏著录的传世重器小臣卣重现市场,其艺术和学术的价值自不待言。上海博物馆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毅然斥巨资收购这件名器,使飘零异域多年的国宝重返故土,为中国古代青铜器陈列又增添了一个崭新的亮点。

    一百年前,吴大澂曾假海派名家任薰之手将自己的形象及心爱的金石收藏绘于一幅长卷之中,并配以藏品的全形墨拓,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研究资料。这卷著名的《愙斋藏古图》如今亦收藏于上海博物馆中。百年来,青铜器的研究不断精进,而前辈学者筚路蓝缕之功尤使人感念难忘。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臣卣的回归,亦昭示了一种文化传统的生生不息。

 
商代晚期 戉箙卣
商代晚期 戈鸮卣
   
西周早期 凤纹卣
西周早期 古父巳卣

    卣是中国古代盛酒的器具。《尚书·洛诰》有“以秬鬯二卣”的记载,传世的盂鼎铭文亦有“锡秬鬯一卣”之说。所谓秬鬯是用郁金草和黑黍酿造的酒,色黄而芬香,在当时是比较珍贵的酒,一般只是在祭祀或赏赐功臣时才用,《诗经·大雅·江汉》 “釐尔圭瓒,秬鬯一卣,告于文人,锡山土田。”可证其用。

    卣在商代和西周时期较为流行,主要的器形为横截面作圆形或椭圆形的深腹形器,有盖和提梁,下有圈足,俗称提梁卣。也有一些卣的器形作鸟兽形的,如鸮卣、虎卣等。商代晚期出现了方形的卣,这与商代晚期的青铜酒器中一度流行方形器有关,当时就出现了方尊、方觚、方爵、方斝等,上海博物馆藏的小臣卣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一件形制比较特殊的青铜卣。

 
 
 

     小臣卣高49.2厘米,重14.9千克。盖为四阿屋顶式直沿形,盖上有四阿形纽,器作方口,短斜肩,深腹直壁略收,圈足外撇的式样,肩两侧设提梁,提梁两端置圆雕兽首形,盖和器的四隅有扁平形的扉棱,整器显得端庄厚重。

    卣盖上饰倒置的兽面纹,盖沿饰龙纹,器颈部饰俯首屈体的龙纹,间隔有突出的兽首,腹部上端饰一周鸟纹,腹部饰圆睛和獠牙凸起的兽面纹,圈足饰鸟纹,提梁外侧饰两头龙纹,内侧饰阴线刻成的变形兽面纹。整器花纹虽未饰当时流行的云雷纹作地纹,但由于上下纹样分布与搭配有序,且用高浮雕的装饰方法,使得整器的装饰既简朴粗放,又不失神秘庄重。

    方卣的盖内和器底各铸铭文十五字,记王赏赐了小臣,于是小臣铸此方卣祭祀他的先祖乙。小臣是商代的官名,为君王近臣,掌传达王命之职,也可参与辅政,地位颇尊。

    1935年春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河南安阳殷墟的第十一次发掘中,在侯家庄西北冈1003号大墓的西墓道出土过一件刻有小臣铭文的石簋。杨锡璋先生将1003号大墓列于殷墟四期,推定为商代的帝乙之墓。小臣的器物出现在帝乙的墓中,可证其确为商王的近臣,也表明小臣应该是帝乙时人,方卣的时代也应该就在此时。

    近年在河南三门峡市的虢国墓地和陕西韩城的芮国墓地先后出土刻有小臣文字的商代玉器,《逸周书?世俘》记武王伐商时“得旧宝玉万四千,佩玉亿有八万。”小臣的玉器应该就在此时被周王所得,后又分赏虢、芮等诸侯。

 
 
     
 
 
 

    小臣卣的出土时间已不可考,从现有著录看,其最早的所有者应该是清代晚期著名收藏家吴大澂。

    吴大澂(1835~1902),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年又号愙斋,江苏省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曾任广东、湖南巡抚,著有《说文古籀补》、《古玉图考》、《权衡度量考》、《愙斋集古录》、《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愙斋文集》等。

    《愙斋集古图》是吴大澂将自己的肖像及所藏器物绘于一幅,并和愙斋所藏青铜器物的全形及拓片以绘画的形式集中装裱而成的一幅长卷。分上下两卷,上卷肖像由海派名家任薰所作,下卷肖像由胡琴涵落墨,而背景、器物则由善于“摹古”的画家陆恢完成。这种表现文人斋室生活的题材历代以来颇多流行,而象此卷融个人收藏与艺术形式于一体的“博古图”则是晚清绘画中风行一时的新样式。 小臣卣的全形及铭文拓片即收于此图的下卷之中,当时题为“祖乙方卣”。

    小臣卣自吴氏收藏中散佚后,即流落到日本私人收藏家手中,并多次收录在日本的一些重要青铜器图录中。2010年上海博物馆在市政府及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从日本藏家处将此方卣购回。

 
 
 
静穆的力量——小臣方
上海博物馆所有 Copyright © Shanghai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