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 中西交汇
Encounter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 模仿与交流
Imi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明清时期,中国陶瓷深刻影响了周边国家乃至欧洲的窑业发展。亚洲区域内,越南、中东、日本等地都大量仿烧青花瓷器,当中国陶瓷因海禁、战乱等原因陷入贸易低谷时,这些地区生产的器物便代替中国产品,行销海外。

欧洲人一直试图破解中国瓷器生产的秘方。美第奇家族在最初的制瓷尝试中烧造出软质瓷器;葡萄牙、荷兰代尔夫特、法国讷韦尔等地则以锡釉陶技术模仿中国青花蓝白相间的外观;随着工匠的迁徙,欧洲许多地区都开始生产彩陶及软质瓷器,仿烧中国陶瓷的同时,也促进了本土生产工艺的探索,最终于1708年,迈森成功烧造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

交流绝非单向,中国陶瓷也同样受到海外的影响与启发。欧洲、日本的陶瓷、玻璃、珐琅、金属器、版画、织绣、钱币、藏书票、设计稿都大大丰富了中国贸易瓷的形式与纹样。本章透过实物组合,相对系统地呈现明清时期中外陶瓷的交流脉络。

第三章 —— 中西交汇
Encounter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 模仿与交流
Imi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明清时期,中国陶瓷深刻影响了周边国家乃至欧洲的窑业发展。亚洲区域内,越南、中东、日本等地都大量仿烧青花瓷器,当中国陶瓷因海禁、战乱等原因陷入贸易低谷时,这些地区生产的器物便代替中国产品,行销海外。

欧洲人一直试图破解中国瓷器生产的秘方。美第奇家族在最初的制瓷尝试中烧造出软质瓷器;葡萄牙、荷兰代尔夫特、法国讷韦尔等地则以锡釉陶技术模仿中国青花蓝白相间的外观;随着工匠的迁徙,欧洲许多地区都开始生产彩陶及软质瓷器,仿烧中国陶瓷的同时,也促进了本土生产工艺的探索,最终于1708年,迈森成功烧造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

交流绝非单向,中国陶瓷也同样受到海外的影响与启发。欧洲、日本的陶瓷、玻璃、珐琅、金属器、版画、织绣、钱币、藏书票、设计稿都大大丰富了中国贸易瓷的形式与纹样。本章透过实物组合,相对系统地呈现明清时期中外陶瓷的交流脉络。

瓷器展示
Porcelain display
瓷器展示
Porcelain display
釉下蓝黑彩多头兽
拉丁箴言碗
17世纪中期(1630—1660年)
伊朗熔块胎陶器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青花镂空壶
15世纪
越南瓷器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点击查看详情
关闭
与景德镇的规模化生产不同,越南瓷器是家庭式工匠作坊生产,器型和纹饰代代相传,保留了中国14至15世纪的流行范式。腹部葫芦形花叶模仿元代青花瓷器,而构图的紧凑张力则更接近15世纪。这件作品的独一无二之处是贯穿壶腹的扇形孔洞,可能是用来将水壶固定在一个支架上便于倾倒。
对比青花多头兽拉丁箴言碗
点击查看详情
关闭
这件器物为伊朗工匠仿制中国外销青花瓷之作,与展览中的景德镇多头兽碗如出一辙。葡萄牙桑托斯宫穹顶镶嵌一件类似瓷盘,另一件碗出现在荷兰油画中。由各地样本所见,订制外销瓷的图样可能被陶工复制,生产的器物也会销售至不同地区。在这件陶碗上,尽管伊朗工匠忠实还原了中国外销瓷的设计,拉丁文铭文“对智者而言,天下并无新事”却难以辨认。
白釉蓝彩开光鹿纹盘
16世纪后期—17世纪前期
葡萄牙锡釉陶
葡萄牙国家古代艺术博物馆
彩绘人物图把杯
约1725—1730年
德国迈森瓷器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R. 桑顿·威尔逊为纪念弗洛伦斯·埃尔斯沃思捐赠,1954年
点击查看详情
关闭
此盘模仿克拉克瓷盘图案布局,盘心鹿纹借鉴中国瓷器纹样,但所绘岩石轮廓多为圆弧,缺少坚硬感。同时,其纹饰也混合欧洲本地风格,开光内的茛苕叶就是典型的欧洲传统纹饰,将其应用于盘内壁的中国式开光,体现了葡萄牙陶工的创造性。
点击查看详情
关闭
这件把杯是迈森现存最大的把杯之一,画法及配色风格源自康熙五彩式样,纹样是“中国趣味”风格。在1722到1740年的近20年间,迈森瓷器从模仿中国或日本纹样转变为以“中国趣味”东方人物为装饰。画中人物与动植物失真的比例,让画面看起来像一个生动奇趣的“小人国”。
白釉蓝彩开光花鸟图盘
约1650—1675年
荷兰代尔夫特锡釉陶
荷兰国立博物馆
观音像
约1710—1713年
德国迈森炻器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莱斯利与埃玛·谢弗夫妇旧藏,埃玛·A. 谢弗遗赠,1973年
点击查看详情
关闭
此盘属于早期荷兰锡釉陶器仿烧中国克拉克瓷的类型。在荷兰,最早使用锡釉这项技术的作品烧造于1619年,到1650年代,制陶工业集中在代尔夫特,窑厂的集中意味着劳工更细致的分工以及更高的生产质量。代尔夫特当地许多废弃坑的考古发掘出土了类似的仿烧中国克拉克残片,钴蓝色调柔和,使用宽笔触的描绘方式,釉上容易出现烧造瑕疵。
点击查看详情
关闭
此件观音像是迈森瓷厂最早的一批产品之一,表面经过抛光,细腻光滑,还留有部分镀金装饰。在伯特格尔研制硬质瓷的过程中,这种耐高温红色炻器的烧成是关键的一步。它与奥古斯都二世喜爱的宜兴紫砂器十分相似。这件观音的原型是奥古斯都二世收藏的一件德化窑观音像。
青花镂空庭院仕
女图连通壶
清康熙(1662—1722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埃内斯特·格朗迪迪埃捐赠,1894年
五彩花果纹双耳杯
清康熙(1662—1722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埃内斯特·格朗迪迪埃捐赠,1894年
对比法国讷韦尔连通壶
点击查看详情
关闭
此壶颈部镂空,倘若倾倒,液体会从颈部漏出,无法按照常规使用,其奥妙在于壶柄与口沿凸棱中空,形成吸管与器身连通。使用者需要利用口部凸起的吸口,方可吸饮壶中饮品,为增加趣味性,三个吸口中仅有一个与吸管连通。这类壶被称作“奥妙壶”,源自欧洲陶器,在18世纪极为流行,荷兰代尔夫特、法国讷韦尔、鲁昂等地皆有生产。
点击查看详情
关闭
造型与17世纪法国利摩日烧造的铜胎珐琅杯极为相似。配色、纹样均与利摩日雅克·洛丹工坊制作的珐琅杯接近。最重要的线索来自盘心的模仿签名“I.L”,与雅克·洛丹的签名完全一致。此件器物以康熙五彩烧造,应该也是当时的试验产品之一,能够以五彩料仿制利摩日彩绘效果,显示了中国工匠的高超技艺。
墨彩描金耶稣
诞生图盘
清乾隆(1736—1795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广东省博物馆
青花红彩描金
阳伞夫人图盘
约1736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埃内斯特·格朗迪迪埃捐赠,1894年
点击查看详情
关闭
画面以墨彩加金彩描绘,盘心主题纹饰绘“耶稣诞生”,源自《圣经·马太福音》。图案则摹仿荷兰艺术家简•路肯绘制的《圣经》版画。这套版画于1734年在阿姆斯特丹第一次出版,后来被送到中国,成为订制瓷器的样稿。瓷盘图案特征与原始版画相同,而版画的室内建筑结构则被更符合中国审美的园林景观所取代。
对比简
·
路肯
耶稣诞生
版画
对比普朗克
阳伞夫人
设计稿
点击查看详情
关闭
173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聘用荷兰画家考奈利·普朗克设计专门的瓷器画样,并发往中国进行生产,“阳伞夫人”图是普朗克设计的第一种画样。盘心绘普朗克设计的阳伞夫人图。这件盘以普朗克的设计为底稿,但是去掉了盘边缘的开光装饰,仅绘三层红色锦地纹样。普朗克原稿中的水景在中国陶工笔下被置换为陆景,女性形象更趋近中国仕女形象。
与景德镇的规模化生产不同,越南瓷器是家庭式工匠作坊生产,器型和纹饰代代相传,保留了中国14至15世纪的流行范式。腹部葫芦形花叶模仿元代青花瓷器,而构图的紧凑张力则更接近15世纪。这件作品的独一无二之处是贯穿壶腹的扇形孔洞,可能是用来将水壶固定在一个支架上便于倾倒。
关闭
青花镂空壶
15世纪
越南瓷器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点击查看详情
这件器物为伊朗工匠仿制中国外销青花瓷之作,与展览中的景德镇多头兽碗如出一辙。葡萄牙桑托斯宫穹顶镶嵌一件类似瓷盘,另一件碗出现在荷兰油画中。由各地样本所见,订制外销瓷的图样可能被陶工复制,生产的器物也会销售至不同地区。在这件陶碗上,尽管伊朗工匠忠实还原了中国外销瓷的设计,拉丁文铭文“对智者而言,天下并无新事”却难以辨认。
关闭
釉下蓝黑彩多头兽
拉丁箴言碗
17世纪中期(1630—1660年)
伊朗熔块胎陶器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点击查看详情
对比青花多头兽拉丁箴言碗
大英博物馆
此盘模仿克拉克瓷盘图案布局,盘心鹿纹借鉴中国瓷器纹样,但所绘岩石轮廓多为圆弧,缺少坚硬感。同时,其纹饰也混合欧洲本地风格,开光内的茛苕叶就是典型的欧洲传统纹饰,将其应用于盘内壁的中国式开光,体现了葡萄牙陶工的创造性。
关闭
白釉蓝彩开光鹿纹盘
16世纪后期—17世纪前期
葡萄牙锡釉陶
葡萄牙国家古代艺术博物馆
点击查看详情
这件把杯是迈森现存最大的把杯之一,画法及配色风格源自康熙五彩式样,纹样是“中国趣味”风格。在1722到1740年的近20年间,迈森瓷器从模仿中国或日本纹样转变为以“中国趣味”东方人物为装饰。画中人物与动植物失真的比例,让画面看起来像一个生动奇趣的“小人国”。
关闭
釉下彩人物图把杯
约1725—1730年
德国迈森瓷器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R. 桑顿·威尔逊为纪念弗洛伦斯·埃尔斯沃思·威尔逊捐赠,1954年
点击查看详情
此盘属于早期荷兰锡釉陶器仿烧中国克拉克瓷的类型。在荷兰,最早使用锡釉这项技术的作品烧造于1619年,到1650年代,制陶工业集中在代尔夫特,窑厂的集中意味着劳工更细致的分工以及更高的生产质量。代尔夫特当地许多废弃坑的考古发掘出土了类似的仿烧中国克拉克残片,钴蓝色调柔和,使用宽笔触的描绘方式,釉上容易出现烧造瑕疵。
关闭
白釉蓝彩开光花鸟图盘
约1650—1675年
荷兰代尔夫特锡釉陶
荷兰国立博物馆
点击查看详情
此件观音像是迈森瓷厂最早的一批产品之一,表面经过抛光,细腻光滑,还留有部分镀金装饰。在伯特格尔研制硬质瓷的过程中,这种耐高温红色炻器的烧成是关键的一步。它与奥古斯都二世喜爱的宜兴紫砂器十分相似。这件观音的原型是奥古斯都二世收藏的一件德化窑观音像。
关闭
观音像
约1710—1713年
德国迈森炻器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莱斯利与埃玛·谢弗夫妇旧藏,埃玛·A. 谢弗遗赠,1973年
点击查看详情
此壶颈部镂空,倘若倾倒,液体会从颈部漏出,无法按照常规使用。其奥妙在于壶柄与口沿凸棱中空,形成吸管与器身连通。使用者需要利用口部凸起的吸口,方可吸饮壶中饮品,为增加趣味性,三个吸口中仅有一个与吸管连通。这类壶被称作“奥妙壶”,源自欧洲陶器,在18世纪极为流行,荷兰代尔夫特、法国讷韦尔、鲁昂等地皆有生产。
关闭
青花镂空庭院仕女图
连通壶
清康熙(1662—1722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埃内斯特·格朗迪迪埃捐赠,1894年
点击查看详情
对比法国讷韦尔连通壶
造型与17世纪法国利摩日烧造的铜胎珐琅杯极为相似。配色、纹样均与利摩日雅克·洛丹工坊制作的珐琅杯接近。最重要的线索来自盘心的模仿签名“I.L”,与雅克·洛丹的签名完全一致。此件器物以康熙五彩烧造,应该也是当时的试验产品之一,能够以五彩料仿制利摩日彩绘效果,显示了中国工匠的高超技艺。
关闭
五彩花果纹双耳杯
清康熙(1662—1722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埃内斯特·格朗迪迪埃捐赠,1894年
点击查看详情
画面以墨彩加金彩描绘,盘心主题纹饰绘“耶稣诞生”,源自《圣经·马太福音》。图案则摹仿荷兰艺术家简•路肯绘制的《圣经》版画。这套版画于1734年在阿姆斯特丹第一次出版,后来被送到中国,成为订制瓷器的样稿。瓷盘图案特征与原始版画相同,而版画的室内建筑结构则被更符合中国审美的园林景观所取代。
关闭
墨彩描金耶稣诞生图盘
清乾隆(1736—1795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广东省博物馆
点击查看详情
对比简·路肯“耶稣诞生”版画
173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聘用荷兰画家考奈利·普朗克设计专门的瓷器画样,并发往中国进行生产,“阳伞夫人”图是普朗克设计的第一种画样。这件盘以普朗克的设计为底稿,但是去掉了盘边缘的开光装饰,仅绘三层红色锦地纹样。普朗克原稿中的水景在中国陶工笔下被置换为陆景,女性形象更趋近中国仕女形象。
关闭
青花红彩描金阳伞夫人图盘
约1736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埃内斯特·格朗迪迪埃捐赠,1894年
点击查看详情
对比普朗克“阳伞夫人”设计稿
其他章节
Other chapters
II.想象的异域
Exotic Locales in Imagination
其他章节
Other chapters
II.想象的异域
Exotic Locales in Imagination
在渴望异国情调的欧洲人眼中,瓷器的魅力也来源于它的产地——因《马可·波罗游记》而闻名的中国,欧洲人将中国想象成奇妙的国度。17世纪后半,一系列东方见闻录的出版助推了“中国风尚”潮流,瓷器中的图像展现出西方理解与遐想中的中国世界,融合中国和美洲人形象的代尔夫特陶砖,更是欧洲人对异域想象的最佳演绎。
更有趣的是,中国陶工同样在瓷器上展现对欧洲的认识。对比中国与欧洲制作的人像瓷塑,我们可以了解当时东西方对彼此的认知。迈森生产的中国乐师,姿态、衣装、乐器都与中国大相径庭,而中国陶工塑造的西方人形象也充满中式细节,双方对彼此的塑造都映照出自身的影像与认知定式。时至今日,我们对彼此的样貌已然了解,可以很容易地指出塑像中的错位细节,但认知的定式是否依然存在?
{{num_pc}}/2
2/
2
Copyright © 2015 ShanghaiMuseum.net 上海博物馆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1000339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