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 中西交融
Fusion of China and the West
III.欧洲再装饰中国瓷器
Chinese Porcelain Redecorated in Europe

东西方的装饰传统、审美趣味并不相同,中国瓷器有时会被欧洲工匠重新装饰,以适应当地审美需求。加饰手法丰富多样,最常见的是添加彩绘,除了西方纹样,欧洲工匠还会从中国、日本瓷器,以及关于东方的版画、图像中汲取灵感,绘制带有远东风情的图饰,将中、日、欧不同风貌融为一体,极具艺术想象力。欧式的立体烫金、加工玻璃的刻花工艺,也都被用来装饰瓷器,仿若一场极富创意的视觉改造游戏,将东西方元素完美融合。

本章遴选不同国家、以不同方式重新装饰的中国瓷器,囊括荷兰、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地风格迥异的作品,亦包含数件名家杰作,精彩非凡,观众可从中体会东西方的差异与交汇,感受融合之美。

第二章 —— 中西交融
Fusion of China and the West
III.欧洲再装饰中国瓷器
Chinese Porcelain Redecorated in Europe

东西方的装饰传统、审美趣味并不相同,中国瓷器有时会被欧洲工匠重新装饰,以适应当地审美需求。加饰手法丰富多样,最常见的是添加彩绘,除了西方纹样,欧洲工匠还会从中国、日本瓷器,以及关于东方的版画、图像中汲取灵感,绘制带有远东风情的图饰,将中、日、欧不同风貌融为一体,极具艺术想象力。欧式的立体烫金、加工玻璃的刻花工艺,也都被用来装饰瓷器,仿若一场极富创意的视觉改造游戏,将东西方元素完美融合。

本章遴选不同国家、以不同方式重新装饰的中国瓷器,囊括荷兰、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地风格迥异的作品,亦包含数件名家杰作,精彩非凡,观众可从中体会东西方的差异与交汇,感受融合之美。

瓷器展示
Porcelain display
瓷器展示
Porcelain display
白釉加彩圣经
故事图杯
清康熙(1662—1722年)
中国德化窑瓷器,意大利加彩
英国大英博物馆
W. W. 温克沃思捐赠,1924年
釉里红加彩剑士
狮子图瓶
清康熙(1662—1722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荷兰加彩
英国大英博物馆
A. W. 弗兰克斯爵士捐赠
点击查看详情
关闭
胆瓶腹部原先以釉里红绘狮子三只,在景德镇完成。荷兰彩绘师在瓶身添加紫袍剑士三人,隙地填以花树,配色风格皆模仿日本柿右卫门式样,口、胫部边饰则模仿康熙五彩式样。东西方三个国家的技艺、灵感在同一件器物上碰撞融合,整体风格天衣无缝,极为精彩。
点击查看详情
关闭
德化白杯,杯身以红彩添加圣经“五饼二鱼”故事图,描绘耶稣以五个麦饼和两条鱼使数千信徒皆得饱腹的故事,图案绘制极精,纤毫毕现。底部有卡罗·温德林·安伦泰签名,他活跃于18世纪30年代,在维也纳及佛罗伦萨从事瓷器绘制。1737年,他是佛罗伦萨多西亚工坊的首席绘制师。
矾红描金加彩人物图瓶
清康熙(1662—1722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德国加彩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R. 桑顿·威尔逊为纪念弗洛伦斯·埃尔斯沃思捐赠,1954年
白釉加金彩风景
人物图把杯
清康熙(1662—1722年)
中国德化窑瓷器,法国加彩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肯尼思·丁沃尔中校通过艺术基金捐赠
点击查看详情
关闭
瓶身原以金、红彩绘花卉,是景德镇烧制的“中国伊万里”瓷器。大约1729—1732年,著名彩绘师伊格纳茨·普莱斯勒为其添加彩绘。他采用源自玻璃的锡绘工艺,先用画笔精绘,再以钢针刮擦细节,用标志性的红、黑、金彩描绘充满“中国趣味”的图像。18世纪前期,他绘制的瓷器与玻璃器是欧洲权贵争相追逐的收藏品。这件作品的原彩与加绘相得益彰,是其代表性作品之一。
点击查看详情
关闭
德化把杯形制模仿英国富勒姆陶瓷工厂的窄颈啤酒杯,金彩“中国风”人物花鸟则为18世纪法国匠人添加,这种凸起的烫金装饰相当独特,也被用于装饰18世纪的法国圣克卢瓷器。
酱釉青花刻花杯、碟
清康熙(1662—1722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德国刻花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埃内斯特·格朗迪迪埃捐赠,1894年
点击查看详情
关闭
杯、碟是典型 “巴达维亚棕”瓷器,用于饮用巧克力。欧洲工匠采用刻玻璃的磨刻工艺,将外壁棕色釉磨刻去一部分,露出白胎,形成对比鲜明的纹饰。17至18世纪,德国德累斯顿、波西米亚等地有一批刻玻璃的工坊。18世纪前期,这种工艺也用来装饰瓷器。瓷器质地坚硬,磨刻难度极高,能够刻出如此流畅的线条纹样,实属不易。
胆瓶腹部原先以釉里红绘狮子三只,在景德镇完成。荷兰彩绘师在瓶身添加紫袍剑士三人,隙地填以花树,配色风格皆模仿日本柿右卫门式样,口、胫部边饰则模仿康熙五彩式样。东西方三个国家的技艺、灵感在同一件器物上碰撞融合,整体风格天衣无缝,极为精彩。
关闭
釉里红加彩剑士狮子图瓶
清康熙(1662—1722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荷兰加彩
英国大英博物馆
A. W. 弗兰克斯爵士捐赠
点击查看详情
德化白杯,杯身以红彩添加圣经“五饼二鱼”故事图,描绘耶稣以五个麦饼和两条鱼使数千信徒皆得饱腹的故事,图案绘制极精,纤毫毕现。底部有卡罗·温德林·安伦泰签名,他活跃于18世纪30年代,在维也纳及佛罗伦萨从事瓷器绘制。1737年,他是佛罗伦萨多西亚工坊的首席绘制师。
关闭
白釉加彩圣经故事图杯
清康熙(1662—1722年)
中国德化窑瓷器,意大利加彩
英国大英博物馆
W. W. 温克沃思捐赠,1924年
点击查看详情
瓶身原以金、红彩绘花卉,是景德镇烧制的“中国伊万里”瓷器。大约1729—1732年,著名彩绘师伊格纳茨·普莱斯勒为其添加彩绘。他采用源自玻璃的锡绘工艺,先用画笔精绘,再以钢针刮擦细节,用标志性的红、黑、金彩描绘充满“中国趣味”的图像。18世纪前期,他绘制的瓷器与玻璃器是欧洲权贵争相追逐的收藏品。这件作品的原彩与加绘相得益彰,是其代表性作品之一。
关闭
矾红描金加彩人物图瓶
清康熙(1662—1722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德国加彩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R. 桑顿·威尔逊为纪念弗洛伦斯·埃尔斯沃思·威尔逊捐赠,1954年
点击查看详情
德化把杯形制模仿英国富勒姆陶瓷工厂的窄颈啤酒杯,金彩“中国风”人物花鸟则为18世纪法国匠人添加,这种凸起的烫金装饰相当独特,也被用于装饰18世纪的法国圣克卢瓷器。
关闭
白釉加金彩风景
人物图把杯
清康熙(1662—1722年)
中国德化窑瓷器,法国加彩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肯尼思·丁沃尔中校通过艺术基金捐赠
点击查看详情
杯、碟是典型 “巴达维亚棕”瓷器,用于饮用巧克力。欧洲工匠采用刻玻璃的磨刻工艺,将外壁棕色釉磨刻去一部分,露出白胎,形成对比鲜明的纹饰。17至18世纪,德国德累斯顿、波西米亚等地有一批刻玻璃的工坊。18世纪前期,这种工艺也用来装饰瓷器。瓷器质地坚硬,磨刻难度极高,能够刻出如此流畅的线条纹样,实属不易。
关闭
酱釉青花刻花杯、碟
清康熙(1662—1722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德国刻花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埃内斯特·格朗迪迪埃捐赠,1894年
点击查看详情
其他章节
Other chapters
III.欧洲再装饰中国瓷器
Chinese Porcelain Redecoratedin Europe
III .欧洲再装饰中国瓷器
IV.欧洲镶嵌中国瓷器
Chinese Porcelain Mounted in Europe
IV .欧洲镶嵌中国瓷器
I.油画中的中国瓷器
Chinese Porcelain in Oil Paintings
I
.
油画中的中国瓷器
II.桑托斯宫与宫廷用瓷
The Santos Palace andCourt Porcelain
II .桑托斯宫与宫廷用瓷
其他章节
Other chapters
III.欧洲再装饰中国瓷器
Chinese Porcelain Redecorated in Europe
东西方的装饰传统、审美趣味并不相同,中国瓷器有时会被欧洲工匠重新装饰,以适应当地审美需求。加饰手法丰富多样,最常见的是添加彩绘,除了西方纹样,欧洲工匠还会从中国、日本瓷器,以及关于东方的版画、图像中汲取灵感,绘制带有远东风情的图饰,将中、日、欧不同风貌融为一体,极具艺术想象力。欧式的立体烫金、加工玻璃的刻花工艺,也都被用来装饰瓷器,仿若一场极富创意的视觉改造游戏,将东西方元素完美融合。 本章遴选不同国家、以不同方式重新装饰的中国瓷器,囊括荷兰、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地风格迥异的作品,亦包含数件名家杰作,精彩非凡,观众可从中体会东西方的差异与交汇,感受融合之美。
III .欧洲再装饰中国瓷器
IV.欧洲镶嵌中国瓷器
Chinese Porcelain Mounted in Europe
中东与欧洲都有镶嵌珍贵器物的传统,在大规模贸易开始之前,中国瓷器被视若珍宝,往往需要加装配件保护易损部位,以传之后世,彰显尊贵。早期欧洲镶嵌集中在德国、英国、荷兰等地,18世纪开始,镶嵌中心转移至法国。高级艺术品商人将东方瓷器与不同材质物品组合,通过镶嵌改变其功能与外观,使之符合本土器用习惯。贵族家装更将这些极富装饰性的器物成组摆放,搭配金碧辉煌的家具、绘画及墙面,营造融洽和谐的装饰体系,构成室内设计中的点睛之笔。 本章精选不同年代、地区镶嵌的中国瓷器,不少器物由名匠打造,极富创意和设计感。碗、瓶变身香熏,宗教塑像化身烛台,香笼改装成烟盒,不同材质与色彩相互映衬,中西技艺在此碰撞、交融,绽放出独特的美感。
IV .欧洲镶嵌中国瓷器
I.油画中的中国瓷器
Chinese Porcelain in Oil Paintings
早期到达欧洲的中国瓷器是王侯贵胄千金难求的收藏,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中被描绘成诸神与圣徒使用的器皿,带有神圣的色彩。17世纪以后,伴随着东印度公司贸易的兴起,瓷器大量涌入欧洲,成为众所追逐的奢侈品。流行的静物画再现了当时富裕家庭的室内陈设和艺术喜好,墙面、壁炉、橱柜上装饰着来自中国的瓷器,桌面的青花瓷、金银器与丰富的海味果蔬共同构成象征财富与地位的符号。 本章精选欧洲宗教画与静物画,将油画与画中瓷器并陈,透过画作细腻、微妙的描绘,可以步入瓷器在西方的使用情境,体会中国器物对欧洲审美趣味与生活方式的影响。
I .油画中的中国瓷器
II.桑托斯宫与宫廷用瓷
The Santos Palace and Court Porcelain
17世纪以后,运抵欧洲的瓷器数量不断增加,西方对于瓷器的喜好也与日俱增,掀起一股中国风潮。东方物品逐渐融入欧洲的室内装饰,诞生了许多瓷器宫室。大约1667年至1687年间修葺的葡萄牙桑托斯宫瓷厅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例,金字塔形的天花板上镶嵌了272件中国瓷器,这些瓷器在雕花鎏金的木质顶座上绽放光芒,宛若点点星辰,映照出巴洛克艺术的创新与融合之美。 本章选取桑托斯宫瓷厅镶嵌同款器物,同时以3D重建技术在展厅内复原宫殿镶满瓷器的天花板,观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一令人叹为观止的瓷器景观,再配合宫廷纹章瓷器,可以从中一窥欧洲宫廷用瓷脉络。
II .桑托斯宫与宫廷用瓷
{{num_pc}}/
4
{{num}}/
4
Copyright © 2015 ShanghaiMuseum.net 上海博物馆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1000339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