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 中西交融
Fusion of China and the West
IV.欧洲镶嵌中国瓷器
Chinese Porcelain Mounted in Europe

中东与欧洲都有镶嵌珍贵器物的传统,在大规模贸易开始之前,中国瓷器被视若珍宝,往往需要加装配件保护易损部位,以传之后世,彰显尊贵。早期欧洲镶嵌集中在德国、英国、荷兰等地,18世纪开始,镶嵌中心转移至法国。高级艺术品商人将东方瓷器与不同材质的物品组合,通过镶嵌改变其功能与外观,使之符合本土器用习惯。贵族家装更将这些极富装饰性的器物成组摆放,搭配金碧辉煌的家具、绘画及墙面,营造融洽和谐的装饰体系,构成室内设计中的点睛之笔。

本章精选不同年代、地区镶嵌的中国瓷器,不少器物由名匠打造,极富创意和设计感。碗、瓶变身香熏,宗教塑像化身烛台,香笼改装成烟盒,不同材质与色彩相互映衬,中西技艺在此碰撞、交融,绽放出独特的美感。

第二章 —— 中西交融
Fusion of China and the West
IV.欧洲镶嵌中国瓷器
Chinese Porcelain Mounted in Europe

中东与欧洲都有镶嵌珍贵器物的传统,在大规模贸易开始之前,中国瓷器被视若珍宝,往往需要加装配件保护易损部位,以传之后世,彰显尊贵。早期欧洲镶嵌集中在德国、英国、荷兰等地,18世纪开始,镶嵌中心转移至法国。高级艺术品商人将东方瓷器与不同的材质物品组合,通过镶嵌改变其功能与外观,使之符合本土器用习惯。贵族家装更将这些极富装饰性的器物成组摆放,搭配金碧辉煌的家具、绘画及墙面,营造融洽和谐的装饰体系,构成室内设计中的点睛之笔。

本章精选不同年代、地区镶嵌的中国瓷器,不少器物由名匠打造,极富创意和设计感。碗、瓶变身香熏,宗教塑像化身烛台,香笼改装成烟盒,不同材质与色彩相互映衬,中西技艺在此碰撞、交融,绽放出独特的美感。

瓷器展示
Porcelain display
瓷器展示
Porcelain display
青花博古图笔筒改装盖杯
明崇祯(1628—1644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英国镶嵌,银镀金,约1660—1670年
克劳德·D.罗奇遗赠
五彩暗花八宝纹碗镶嵌
黄金与红宝石
明万历(1573—1620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英国大英博物馆
奥斯曼帝国镶嵌,约1570—1600年
乔治·索尔廷捐赠,1904年
点击查看详情
关闭
中东地区有为贵重器物镶嵌金丝宝石的传统,在瓷器上加装宝石的做法则专属于宫廷。16世纪晚期,奥斯曼帝国宫廷匠人巧妙利用碗外壁原有纹饰,用金丝围出与彩绘轮廓大致重合的花瓣形框,以黄金枝叶连缀花朵中央的红宝石,在中国瓷碗上镶嵌出奥斯曼风格的华丽图样。
点击查看详情
关闭
此件器物原为笔筒,流行于明末清初。笔筒外镶嵌了银镀金翻盖、把手和底座,使其变为风格华丽的盖杯。盖面的浅浮雕图案复制了瓷器本身的博古纹饰。根据镶嵌附件上的WH印记,其制作者很可能是17世纪中叶移居伦敦的瑞士著名金匠沃尔夫冈·豪泽尔。这件盖杯也被称为“豪泽尔杯”。
白釉梅花纹瓶
改装香熏(一对)
清康熙(1662—1722年)
中国德化窑瓷器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法国镶嵌,银镀金,约1710年
约翰·琼斯遗赠
青釉划花碗改装香熏
清乾隆(1736—1795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法国镶嵌,青铜镀金,约1740—1760 年
约翰·琼斯遗赠
点击查看详情
关闭
器身原为贴塑折枝梅的长颈瓶,后被截去上半部。器盖原为盖碗的碗盖,后被钻凿出圆形镂孔。将二者组合并加装附件,即转变为香具,可承装干花与香料、盐、香水、精油等的混合物,称作“百花香”,在18世纪的法国相当常用。这种镶嵌方式改变了瓷器的原有用途,也同时实现了对残损器物的再利用。
点击查看详情
关闭
原物为一对青釉碗,法国工匠将两碗合扣,加装青铜镀金附件,使其转变为香熏。所用附件主要饰洛可可卷草纹,以失蜡法制成,经打磨和细部装饰后鎏金,这种鎏金工艺也用于装饰家具构件。法国18世纪中期盛行洛可可风格,触觉敏锐的巴黎商人通过进货、设计、委托加工和改装,使中国瓷器也融入这股时尚。
孔雀绿釉弥勒像
改装烛台(一对)
18世纪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德国镶嵌,青铜镀金,约1760—1780年
洒蓝地开光五彩莲池花鸟纹
葫芦瓶改装单柄壶(一对)
清康熙(1662—1722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法国镶嵌,青铜镀金,18世纪
莱斯利与埃玛·谢弗夫妇旧藏,埃玛·A. 谢弗遗赠,1973年
点击查看详情
关闭
原物为孔雀绿釉弥勒像,经德国工匠镶嵌后改装为烛台。弥勒的头顶上方露出烛管,背后伸出枝叶,枝头镶嵌迈森生产的瓷花,身下配底座。欧洲工匠还会将弥勒像当作钟、香熏、墨水台等器物的装饰部件。这些弥勒像在欧洲成为一种布景元素,营造欢快的氛围和远离现实的异质感,也即洛可可艺术强调的愉悦和幻想。
点击查看详情
关闭
原物为三节葫芦瓶,是康熙时期的新创器型,多用于外销。自流、柄至底座一体的镀金青铜附件将瓶改装成单柄壶,洛可可风格的植物枝叶造型轻巧婀娜,不求实用性而力求装饰效果。许多中国对瓶套用类似的镶嵌模式,摆放在壁炉台面、镜面或画作前,与镶嵌金属附件的家具、镶边绘画、墙面等共同构成和谐的室内装饰体系。
庭院仕女图化妆盒
1928年
卡地亚典藏
点击查看详情
关闭
化妆盒内设化妆镜、唇膏架和两个带盖匣子。盒盖上的画面由各种珍石宝玉镶嵌而成:庭院一角,一妇人盈盈浅笑,右手持扇倚坐在石形桌边,桌上瓶插白梅,后有松柏竹枝,用材得宜,工艺精妙;而妇人赏园自怡的情致又恰与妆盒的使用场景相配,爱美之心无论西东。
中东地区有为贵重器物镶嵌金丝宝石的传统,在瓷器上加装宝石的做法则专属于宫廷。16世纪晚期,奥斯曼帝国宫廷匠人巧妙利用碗外壁原有纹饰,用金丝围出与彩绘轮廓大致重合的花瓣形框,以黄金枝叶连缀花朵中央的红宝石,在中国瓷碗上镶嵌出奥斯曼风格的华丽图样。
关闭
五彩暗花八宝纹碗
镶嵌黄金与红宝石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明万历(1573—1620年)
奥斯曼帝国镶嵌,约1570—1600年
英国大英博物馆
乔治·索尔廷捐赠,1904年
点击查看详情
此件器物原为笔筒,流行于明末清初。笔筒外镶嵌了银镀金翻盖、把手和底座,使其变为风格华丽的盖杯。盖面的浅浮雕图案复制了瓷器本身的博古纹饰。根据镶嵌附件上的WH印记,其制作者很可能是17世纪中叶移居伦敦的瑞士著名金匠沃尔夫冈·豪泽尔。这件盖杯也被称为“豪泽尔杯”。
关闭
青花博古图笔筒改装盖杯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明崇祯(1628—1644年)
英国镶嵌,银镀金,约1660—1670年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克劳德·D.罗奇遗赠
点击查看详情
器身原为贴塑折枝梅的长颈瓶,后被截去上半部。器盖原为盖碗的碗盖,后被钻凿出圆形镂孔。将二者组合并加装附件,即转变为香具,可承装干花与香料、盐、香水、精油等的混合物,称作“百花香”,在18世纪的法国相当常用。这种镶嵌方式改变了瓷器的原有用途,也同时实现了对残损器物的再利用。
关闭
白釉梅花纹瓶改装
香熏(一对)
中国德化窑瓷器,清康熙(1662—1722年)
法国镶嵌,银镀金,约1710年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约翰·琼斯遗赠
点击查看详情
原物为一对青釉碗,法国工匠将两碗合扣,加装青铜镀金附件,使其转变为香熏。所用附件主要饰洛可可卷草纹,以失蜡法制成,经打磨和细部装饰后鎏金,这种鎏金工艺也用于装饰家具构件。法国18世纪中期盛行洛可可风格,触觉敏锐的巴黎商人通过进货、设计、委托加工和改装,使中国瓷器也融入这股时尚。
关闭
青釉划花碗改装香熏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清乾隆(1736—1795年)
法国镶嵌,青铜镀金,约1740—1760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约翰·琼斯遗赠
点击查看详情
原物为孔雀绿釉弥勒像,经德国工匠镶嵌后改装为烛台。弥勒的头顶上方露出烛管,背后伸出枝叶,枝头镶嵌迈森生产的瓷花,身下配底座。欧洲工匠还会将弥勒像当作钟、香熏、墨水台等器物的装饰部件。这些弥勒像在欧洲成为一种布景元素,营造欢快的氛围和远离现实的异质感,也即洛可可艺术强调的愉悦和幻想。
关闭
孔雀绿釉弥勒像改装
烛台(一对)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18世纪
德国镶嵌,青铜镀金,约1760—1780年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点击查看详情
原物为三节葫芦瓶,是康熙时期的新创器型,多用于外销。自流、柄至底座一体的镀金青铜附件将瓶改装成单柄壶,洛可可风格的植物枝叶造型轻巧婀娜,不求实用性而力求装饰效果。许多中国对瓶套用类似的镶嵌模式,摆放在壁炉台面、镜面或画作前,与镶嵌金属附件的家具、镶边绘画、墙面等共同构成和谐的室内装饰体系。
关闭
洒蓝地开光五彩莲池花鸟纹
葫芦瓶改装单柄壶(一对)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清康熙(1662—1722年)
法国镶嵌,青铜镀金,18世纪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莱斯利与埃玛·谢弗夫妇旧藏,埃玛·A. 谢弗遗赠,1973年
点击查看详情
化妆盒内设化妆镜、唇膏架和两个带盖匣子。盒盖上的画面由各种珍石宝玉镶嵌而成:庭院一角,一妇人盈盈浅笑,右手持扇倚坐在石形桌边,桌上瓶插白梅,后有松柏竹枝,用材得宜,工艺精妙;而妇人赏园自怡的情致又恰与妆盒的使用场景相配,爱美之心无论西东。
关闭
庭院仕女图化妆盒
卡地亚巴黎,1928年
卡地亚典藏
点击查看详情
其他章节
Other chapters
III.欧洲再装饰中国瓷器
Chinese Porcelain Redecoratedin Europe
III .欧洲再装饰中国瓷器
IV.欧洲镶嵌中国瓷器
Chinese Porcelain Mounted in Europe
IV .欧洲镶嵌中国瓷器
I.油画中的中国瓷器
Chinese Porcelain in Oil Paintings
I
.
油画中的中国瓷器
II.桑托斯宫与宫廷用瓷
The Santos Palace andCourt Porcelain
II .桑托斯宫与宫廷用瓷
其他章节
Other chapters
III.欧洲再装饰中国瓷器
Chinese Porcelain Redecorated in Europe
东西方的装饰传统、审美趣味并不相同,中国瓷器有时会被欧洲工匠重新装饰,以适应当地审美需求。加饰手法丰富多样,最常见的是添加彩绘,除了西方纹样,欧洲工匠还会从中国、日本瓷器,以及关于东方的版画、图像中汲取灵感,绘制带有远东风情的图饰,将中、日、欧不同风貌融为一体,极具艺术想象力。欧式的立体烫金、加工玻璃的刻花工艺,也都被用来装饰瓷器,仿若一场极富创意的视觉改造游戏,将东西方元素完美融合。 本章遴选不同国家、以不同方式重新装饰的中国瓷器,囊括荷兰、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地风格迥异的作品,亦包含数件名家杰作,精彩非凡,观众可从中体会东西方的差异与交汇,感受融合之美。
III .欧洲再装饰中国瓷器
IV.欧洲镶嵌中国瓷器
Chinese Porcelain Mounted in Europe
中东与欧洲都有镶嵌珍贵器物的传统,在大规模贸易开始之前,中国瓷器被视若珍宝,往往需要加装配件保护易损部位,以传之后世,彰显尊贵。早期欧洲镶嵌集中在德国、英国、荷兰等地,18世纪开始,镶嵌中心转移至法国。高级艺术品商人将东方瓷器与不同材质物品组合,通过镶嵌改变其功能与外观,使之符合本土器用习惯。贵族家装更将这些极富装饰性的器物成组摆放,搭配金碧辉煌的家具、绘画及墙面,营造融洽和谐的装饰体系,构成室内设计中的点睛之笔。 本章精选不同年代、地区镶嵌的中国瓷器,不少器物由名匠打造,极富创意和设计感。碗、瓶变身香熏,宗教塑像化身烛台,香笼改装成烟盒,不同材质与色彩相互映衬,中西技艺在此碰撞、交融,绽放出独特的美感。
IV .欧洲镶嵌中国瓷器
I.油画中的中国瓷器
Chinese Porcelain in Oil Paintings
早期到达欧洲的中国瓷器是王侯贵胄千金难求的收藏,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中被描绘成诸神与圣徒使用的器皿,带有神圣的色彩。17世纪以后,伴随着东印度公司贸易的兴起,瓷器大量涌入欧洲,成为众所追逐的奢侈品。流行的静物画再现了当时富裕家庭的室内陈设和艺术喜好,墙面、壁炉、橱柜上装饰着来自中国的瓷器,桌面的青花瓷、金银器与丰富的海味果蔬共同构成象征财富与地位的符号。 本章精选欧洲宗教画与静物画,将油画与画中瓷器并陈,透过画作细腻、微妙的描绘,可以步入瓷器在西方的使用情境,体会中国器物对欧洲审美趣味与生活方式的影响。
I .油画中的中国瓷器
II.桑托斯宫与宫廷用瓷
The Santos Palace and Court Porcelain
17世纪以后,运抵欧洲的瓷器数量不断增加,西方对于瓷器的喜好也与日俱增,掀起一股中国风潮。东方物品逐渐融入欧洲的室内装饰,诞生了许多瓷器宫室。大约1667年至1687年间修葺的葡萄牙桑托斯宫瓷厅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例,金字塔形的天花板上镶嵌了272件中国瓷器,这些瓷器在雕花鎏金的木质顶座上绽放光芒,宛若点点星辰,映照出巴洛克艺术的创新与融合之美。 本章选取桑托斯宫瓷厅镶嵌同款器物,同时以3D重建技术在展厅内复原宫殿镶满瓷器的天花板,观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一令人叹为观止的瓷器景观,再配合宫廷纹章瓷器,可以从中一窥欧洲宫廷用瓷脉络。
II .桑托斯宫与宫廷用瓷
{{num_pc}}/4
{{num}}/
4
Copyright © 2015 ShanghaiMuseum.net 上海博物馆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1000339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