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横屏浏览
北齐《校书图》中的交杌
明 黄花梨木有踏床交杌(正视图)
明 黄花梨木有踏床交杌(侧视图)
明 黄花梨木有踏床交杌(折叠状态)
明 黄花梨木有踏床交杌
宋 《蕉阴击球图扇页》(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直背交椅(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第18王朝 图坦卡蒙王墓出土的交椅
第18王朝 图坦卡蒙王墓出土的折叠凳
《清明上河图》中的交椅
明代 马轼 《归去来兮图》(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宋人《十八学士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黄花梨圆后背交椅腿部支撑结构
《蕉阴击球图》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羊群庙1号元代祭祀遗址石雕像中的交椅
《鲁班经》中的圆后背交椅
明代厅堂陈设以俭素为美,与清代讲究固定的摆设截然不同,家具每每因事而设,灵活多变。如图所示,厅堂里只见交椅、靠背椅和扶手椅,从摆放的位置上仍能看出交椅所象征的等级和地位。
明万历刊本《三才图会》器用十二卷中的两种交椅
明仇英《桐阴昼静图》
明代 唐寅 《桐阴清梦图》(现藏故宫博物院)
中国古代坐姿的演变
唐朝以前,虽然有胡床等高型家具传入汉地,但传统的起居方式仍以席地坐为主,具体有跪坐、伸足平坐、侧身斜坐、盘足趺坐等各种姿势以及相关礼仪。
战国
青铜俑
东晋《竹林七贤与荣启期 画像砖》(现藏南京博物院)
隋唐五代时期 “席地而坐”仍被视为尊贵的坐法,在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唐太宗李世民即盘腿坐于步辇之上。同时垂足坐也逐渐多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唐人《宫乐图》反映了当时垂足坐的情景。经五代十国至宋代,“垂足坐”渐渐取代席地坐成为主要坐姿,在宋代的人物风俗画中,采用垂足坐的形象已普遍可见。
唐 阎立本《步辇图》(现藏故宫博物院)
唐人《宫乐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人《江妃玩月图》
宋人《瑶台玩月纨扇页》
宋人《水阁纳凉图》散页
凭几
凭几(píng jī);是席地坐者正面或侧面倚靠的家具。一说源于上古时期的俎或者案之类的器具。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它可能源自车上配备的“轼”,即车前横扶手,又称为“挟轼”。《史记·孟尝君列传》曾记载“天下之游士凭轼结靷西入秦者,无不欲强秦而弱齐;冯轼结靷东入齐者,无不欲强齐而弱秦”。无论哪种说法,凭几的早期式样都是比较简单的直型几,其形式是两条腿支撑一根横木。这种凭几流行的时间很长,从战国至唐代都有使用。三国两晋时期出现一种曲型凭几,有三个蹄形足,形体较窄,高度与坐身侧靠或前伏相适应。几面后部上脑凸起一定的高度,上脑与扶手整体呈圈椅上部的半圈状。
唐 孙位《高逸图》中的凭几
战国 曾侯乙墓漆几(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三国 三足漆凭几(安徽马鞍山东吴朱然墓出土)
返回首页
华堂高座
图组3
图6
图11
图16
交椅因腿足交叉而得名,又称折叠椅,它不仅适于居家使用,也是达官贵人外出携带的常备之器。这种造型的椅子在两宋时期已经出现,它下半部分的形态与交杌(图组3 完全相同,都是由八根直材组成的折叠结构,似可表明两者之间的发展关系。交杌是从域外传入的家具,早期实物不存,而“交椅”一词始见於宋代文献,目前虽未发现当时的实物,但在宋人绘画中可见其形象。如《蕉阴击球图》(图4 中画有两小儿在击球戏耍,其后一妇人倚靠长桌,身后就是一把圆后背交椅;在《清明上河图》(图5 中也出现了直后背交椅的形像,可知这种椅子在宋代十分流行。交椅至宋代流行与技术上的因素没有关系,因为以榫卯为核心的细木工技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很发达了,足以应付像交椅这样相对简单的结构。家具的器形都是出于实用的需要,坐具尤其如此。在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决定了坐姿,坐姿(6-衍生阅读 决定了坐具的造型。在漫长的席地起居时代,受跪坐礼仪的约束,早已传入中原的交杌,不会在短时间内演变成交椅并且得到广泛使用。
交椅分直后背和圆后背两种形式。直后背交椅不是中国的原创,它的使用可追溯到3500年前。1922年发现于埃及的图坦卡蒙王墓中出土了一把结构复杂、装饰华美的交椅(图组7 ,它没有扶手,结构、工艺简单,便于制作和移动,但使用的舒适度远不及圆后背交椅。圆后背交椅是中国人的创新,因为大曲率的圆弧形木制靠背在其它国家的古代交椅中都没有出现过。这一创新打破了原有的设计理念,采用了曲线形态的部件,颠覆了直后背交椅直来直去的构造模式。这种设计等于是给一个没有靠背的交杌安上了一个椅圈,这个不是很圆满的椅圈,制作起来非常麻烦,所以必有其独特的优点,才能在数百年的漫长岁月里,始终保有其存在的价值并广为流行。这个优点就是既美观又实用,所谓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同时,也要认识到一个事实,那就是只有在木作技术极为发达的中国,才会发展出这样的家具部件。任何技术都具有完成商业化过程的内在特性,一旦条件成熟,就会进入商业化过程。制作曲线造型的木构件的技术,在椅圈出现之前已经存在,直到宋代高型家具普及,交椅制作进入商业化运作,条件成熟了才会应用到位,实现创新。
不单交椅如此,所有本土的高足坐具都一样,在起居方式彻底改变之后,才能形成稳定的需求和市场规模。折叠式的坐具本非中土之物,交椅能在北宋晚期发展到家喻户晓、朝野皆用,其风靡的程度可想而知。比如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有几处很普通的住家和店家,都能发现交椅的使用(图8 。文献记载屡称北宋晚期以后,民间侈靡之风极盛,就交椅而言,与明、清更为普遍的使用和精细的制作相比,宋人并不过分,只是开了民间奢靡风气之先而已。
交椅在南宋使用更为广泛,随着商品多样化以及社会风尚的转变,这种随处可用的折叠式坐具不再是豪门贵室中的奢侈品。《梦粱录》在“家生动事”条中列有“卓、凳、凉床、交椅、兀子、绳床、竹椅、裙厨、衣架、棊盘、面桶、脚桶、浴桶、大小提桶”等物品。“家生”在吴方言里泛指在居室内使用的器物,其中包括家具,在某些语境中常常特指“家具”。可见在南宋时期,交椅与其它日用器具一样,已经成了普通商品。
圆后背交椅是一个坐具样式的创新,但是创新也不会凭空产生,而应该是渊源有自。回顾低坐时代的弧形凭几(9-衍生阅读 ,三足落地,供人倚靠,与这把交椅的上半部构造异曲同工,其形式和意匠充满了汉文化的特色。在明代马轼《归去来兮图》(图10 中,车内画着一个凭几,造型与椅圈十分接近。图像资料显示,早期交椅的椅圈都很低矮,没有理由否认它是受了凭几的启发。凭几的三足,在交椅上仍然表现为三点式支撑,至今都没有改变。在《十八学士图》(图11 中,有两人坐于榻上桌后,其中一人身后倚靠之物,就是椅圈的形状。这是目前所见用法最接近凭几,而造型又最接近椅圈的例子。
所有的资料都能说明,交椅的演变是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它越来越符合人的尺度,给人带来更为舒适的感受。这把交椅采用的是攒框装板的纵向靠背结构,扶手的支撑位于后腿弯转处,这些做法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出现,在《春游晚归图》和《蕉阴击球图》上都能见到这些结构。羊群庙的三个元代石雕交椅,结构清晰,连接椅圈和腿足的弯曲构件与这把黄花梨交椅在形态上很接近(图组12 。明刊本《鲁班经》中则除了圆后背交椅的图像,还出现了详细的说明文字,记录了当时交椅制作的具体尺寸(图13
明代交椅使用较前代更趋普遍,屡见于著录图画之中。除《鲁班经》外,万历刊本《三才图会》(图14 中也有交椅的图像。而交椅使用的各种场景则常见于当时的文人画中。仇英《桐阴昼静图》(图15 中描绘一文人闭目坐在交椅上假寐,交椅靠背与座面为藤编,靠背倾角较大,上端有荷叶形托首承托颈部,为躺椅式样,可以半仰而坐。椅前画一造型简洁的书桌,桌上备文具书卷,在读书赏景的画面主题下,蕴涵着人物清心寡欲、寄情山林的思想境界。唐寅的《桐阴清梦图》(图16 中,梧桐老树下,一狷介之士坐在躺椅式交椅上小憩,敞胸露怀,一派清狂不羁之态。唐寅自题:“十里桐阴覆紫苔,先生闲试醉眠来,此生已谢功名念,清梦应无到古槐”,点明了画中人摈除功名欲念、蕴藉洒脱的身心状态,正是文人逍遥自在幽居生活的传神写照。
图4
图5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2
图13
图15
图14
华堂高座
交椅因腿足交叉而得名,又称折叠椅,它不仅适于居家使用,也是达官贵人外出携带的常备之器。这种造型的椅子在两宋时期已经出现,它下半部分的形态与交杌完全相同,都是由八根直材组成的折叠结构,似可表明两者之间的发展关系……
阅读详情
凿枘方圆
明黄花梨圆后背交椅座面为绳编软屉,腿足交叉形成折叠结构,展开腿足后屉绳拉紧,限定腿足,形成座面。腿足折叠后能缩小体积,便于移动和携带……
阅读详情
刚柔自禀
圆后背交椅的造型在宋代以后就没有显著变化,有所改变的只是局部造型和装饰纹样而已。明代晚期以后,家具风格的转变与硬木的使用密切相关……
阅读详情
华堂高座
交椅因腿足交叉而得名,又称折叠椅,它不仅适于居家使用,也是达官贵人外出携带的常备之器。这种造型的椅子在两宋时期已经出现,它下半部分的形态与交杌完全相同,都是由八根直材组成的折叠结构,似可表明两者之间的发展关系……
阅读详情
凿枘方圆
明黄花梨圆后背交椅座面为绳编软屉,腿足交叉形成折叠结构,展开腿足后屉绳拉紧,限定腿足,形成座面。腿足折叠后能缩小体积,便于移动和携带……
阅读详情
刚柔自禀
圆后背交椅的造型在宋代以后就没有显著变化,有所改变的只是局部造型和装饰纹样而已。明代晚期以后,家具风格的转变与硬木的使用密切相关……
阅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