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推测,远古玉器的制作工序有采玉、开眼、解玉、钻孔、打磨、镂刻、抛光等十二个步骤。
采玉,即寻找山地岩脉或裸露在外的玉石而采之。开眼,是利用敲打锤击除掉玉璞外面的氧化层(俗称“玉皮”),使玉材内所含玉质得以完全暴露。解玉,指把开眼后的玉料依制作成品的需要截割下来。钻孔,即在已截割好的玉料上根据需要钻出大小不同的穿孔。打磨,是将已截割好、钻成孔的玉料打磨成型。镂刻,是指在有些玉器成品上雕刻出精美繁缛的纹饰。抛光,则是将玉器表面磨光,达到莹润闪亮、光可鉴人的效果。
商周时期是制玉工具设备的变革期。随着青铜时代的到来,用铜可以打造出各种形状的制作器具,这使制玉设备及工艺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切割、研磨、勾线、碾轧、勾撤等工艺流程也变得容易起来。
自春秋末期有了铁器后,制玉工具开始了第三次变革,东周时期玉器制作开始向深浮雕工艺发展,至汉代近800年间,制玉工艺水平发展到了它的辉煌时代。为了突出纹饰、玉工在制作时,勾轧、顶撞均要规矩整齐、线角利落,地纹平整,面纹排列有序。此期玉器纹饰细密,打孔、镂空、活环套接技术成熟,镶嵌、圆雕工艺也有了长足发展。
战国至汉代玉器工艺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与铁质工具的使用密不可分。尤其是用于精工细作的小件工具,它们在形制上和耐磨性上比青铜工具前进了一大步。如琢制纹饰用的掖、撞、勾、撤等小工具,勾面纹用的薄刃口勾砣,打长孔用的细长铤,搜尖角孔用的细金属丝等,这些用铁打造的工具既耐用,又没有脆性。锻铁加碳成钢后硬度增大,能制成细长又硬的钢铤,可用于打长细孔。
隋唐宋元时期制玉工艺仍以铁质工具为主,体型较大的玉雕和图案复杂的玉器增多,体现出制玉工艺仍在不断发展。
明清时期的制玉工艺,在古代文献中有详细的记载。清代李澄渊的《玉作图》有琢玉过程全图,展示了捣沙、开玉、扎碢、冲碢、磨碢、掏膛、上花、打钻、透花、打眼、木碢、皮碢等十几道工序,基本上涵盖了琢玉全过程。这套琢玉工艺直至20世纪50年代末仍在使用。
文献 | 原文记载 | 沿革说明 |
唐 杜佑《通典·职官八》 | 秦汉有御府令丞,掌供御服,而属少府。后汉又掌宦者典官婢作中衣服,魏因之。晋属光禄勋,江东省。 | 秦汉时期掌皇帝服饰织造与保管的官员名为御府令或御府丞,为少府机构从属官。后汉时期又掌宦者、典官婢,作收御服宝带之事,而魏沿袭秦汉体制。晋时隶属光禄勋,至江东地区后撤销。 |
《晋书·职官志》 | 光禄勋,统武贲中郎将、羽林郎将、冗从仆射、羽林左监、五官左右中郎将、东园匠、太官、御府、守宫、黄门、掖庭、清商、华林园、暴室等令。 自渡江唯置一尚方,又省府。 |
光禄勋,统管武贲中郎将、羽林郎将、冗从仆射、羽林左监、五官左右中郎将、东园匠、太官、御府、守宫、黄门、掖庭、清商、华林园、暴室等令。 渡江以后只设置一名尚方,又撤销御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