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横屏浏览
《历代帝王图》晋武帝司马炎
《历代帝王图》中的大带与革带
东汉 螭虎纹玉带扣
河南省洛阳市关东夹马营墓葬出土
洛阳博物馆藏
东汉 螭虎纹玉带扣
河南省洛阳市关东夹马营墓葬出土
洛阳博物馆藏
东汉 四神纹带扣
台北故宫博物院
东汉 四神纹带扣
台北故宫博物院
善自约束——束带用具发展
良渚文化 玉带钩
迄今发现最早的束带用具,是距今5000多年前的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玉带钩。这种玉带钩造型比较成熟,仅为高等级贵族使用,可以推断它已具礼仪性质。最早的带钩出现以后,并没有在更大范围普及。在中原地区的历史时代初期,也许还继续着更早年代结绳系带的传统。这种系带的方式,系起来容易开解难,所以就有了一种特别的器具——觽,它是用于解结的一个发明,像一个不太尖的锥子,用骨、玉等材料制成,须随身携带。
良渚文化玉带钩
商龙首玉觽
战国绳纹玉觽
汉鸟形玉觽
随着人类社会中战争的频繁发生,军士的装备也变得越来越规范,以皮革材料制作的腰带成为盔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由于又宽又厚的革带不能打结,钩形饰物应运而生,即将钩尾固定在革带上,钩头勾住钻有孔眼的革带的另一端,靠人体的张力束腰。大多数带钩造型简单,但都有钩首、钩体和钩钮三个部分,钩体正面为钩面,常饰以各种纹饰或者铭文。钩体反面为钩背,背上作钮,钮由钮柱与钩体相连接。钩钮表面称为钮面,有时饰纹。
带扣与带钩具有同样古老的历史,自春秋时期起开始逐渐普及。在中原地区,带扣起初几乎全部用于马具,无论在墓葬中和车马坑中,带扣一般都与马具共存;带钩则用于人体束带。而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带扣则是从一开始便用于人身束带。
从汉代开始到魏晋时代,带扣逐渐取代带钩,在中原及南方地区成为人体束带的主要用具。从构造上看,带扣主要有环孔和舌针两部分组成,装于带头,便于解结,以铜、铁居多,珍贵的也有金、银、玉等。
带扣使用方法
考古发现的带扣从构造特征上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主要区别在扣舌上,即分死舌和活舌。死舌固定在扣环一侧,活舌则可以转动自如。从出土实物看,带扣遵循着从死舌到活舌的发展过程。大约自春秋晚期一直到战国,在我国北方流行着一种圆形死舌铜带扣,这种扣具不但时间早,而且是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所特有,在古代文献中被称之“带鐍”。到了汉代,带扣的造型由简单到复杂,除了沿用早期带扣的形制外,出现了前圆后方形扣身的带扣,中间装有扣舌,且扣舌也在沿袭死舌的基础上,向活舌进化。综观汉代传世或出土的活舌带扣,造型上的另一个显著变化是其穿带开孔不但比先代加大加长,而且呈弧形。
带扣演变示意图
西晋 嵌绿松石螭纹金带扣
两晋时带扣形制逐渐标准化,即逐渐的趋向于使用整体形状为“U”形,在开口一侧装一横轴以固定扣舌的带扣,这种带扣较之以前的形制更趋于实用化。晋代带扣出土实物较多,作为礼仪性扣具,西晋刘弘墓出土的嵌绿松石螭纹金带扣最为典型。其基本造型仍保持了汉代前圆后方的马蹄形特征,只是穿带之孔已改弧形为长方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该带扣纹饰作一螭虎,形态张牙舞爪,背上镶嵌绿玉44颗,螭身正中嵌一大珠,其图案形式和风格与白玉衮带鲜卑头完全一样。南北朝及隋唐、宋辽金元的带扣形制基本没有超出两晋时的范围。
返回首页
鲜卑与“鲜卑头”
图组8
图9
此器依据背面铭文刻辞定名为“鲜卑头”。这一名称虽然在实物自铭上仅此一见,但却是当时社会对束带用具带扣或带钩的一种流行通称,在史籍中多有记载。如《楚辞•大招》有“小腰秀颈若鲜卑只”之句,后人王逸注释:“鲜卑,衮带头也。”《东观汉记·邓遵传》:“遵破诸羌,诏赐遵金刚鲜卑绲带一具。”绲带即衮带,是以采画织成的腰带,是古代帝王及公侯的礼服——衮服或衮衣的一部分(图组8 ,其带端的镶饰扣件就是衮带头。这种衮带头还有很多别称,如师比、犀比、犀毗、胥纰等,根据唐代学者司马贞的说法,都是“鲜卑”一词的近音字。
考察文献,关于“鲜卑头”这种带饰的记载通常与“胡服”相关。如《战国策·赵策二》:“(赵武灵王)遂赐周绍胡服衣冠、具带、黄金师比,以傅王子也。”《史记》和《汉书》中则都是在匈奴传中提到它,汉人和唐人的注释也都指出这是“胡带之钩也”。可见这种形式的带扣是从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中发展而来(9-衍生阅读 。北方各民族精于骑射,然华夏之宽衣博带于马背之上显然不适合。为便于骑马射箭,武装作战,遂穿着衣长齐膝,裤子紧窄之胡服,腰间束带,首尾相接形成带扣,靠人体张力束腰,既便于扣紧,又易于解落。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最活跃的少数民族就是起源于东胡的鲜卑族,北方的许多政权如燕、魏、齐、周、凉、柔然等都是由鲜卑族所建。相传这一部族因发源于辽东地区的“鲜卑山”得名,如《后汉书》卷九十《鲜卑传》云:“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汉初,为冒顿所破,远窜辽东塞外,与乌桓相接,未常通中国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鲜卑始通驿使”。因而将带扣称为“鲜卑头”,很可能和当时活跃于北方的鲜卑族多服此种带饰相关。曹魏时期的学者张宴在注释《汉书》关于“黄金犀毗”的记载时就指出,“鲜卑郭洛带,瑞兽名也。东胡好服之。”白鸟库吉著《东胡民族考》中通过繁琐的考证,得出结论:“鲜卑二字,仅祥瑞之义,既非指带,亦非指钩明矣。然因附于带上之钩,其一面刻镂鲜卑兽之形,故通常遂称此带或钩曰鲜卑耳”。而王正书先生依据这一时期出土的实物考证,“凡这类带扣的扣面几乎均饰有兽纹”(图组10 。由此亦可知“鲜卑”是瑞兽带扣的习称,和一些学者认为的与晋代皇室是否有鲜卑血统或排斥外族等政策应无关联。
图组10-1
图组10-2
美质良工
白玉衮带鲜卑头是一件颇为引人瞩目的藏品,扁平的器身上透雕一龙纹,长首,长角,弯颈,躯身蟠曲,满饰鳞纹,细尾下卷,四肢(其中一肢断损),各三爪……
阅读详情
衮衮诸公
鲜卑头背面铭文分为两行,右为记录制作日期、工时和监造机构的“庚午,御府造白玉衮带鲜卑头,其年十二月丙辰就,用功七百”……
阅读详情
鲜卑与“鲜卑头”
此器依据背面铭文刻辞定名为“鲜卑头”。这一名称虽然在实物自铭上仅此一见,但却是当时社会对束带用具带扣或带钩的一种流行通称……
阅读详情
古玉新考
这件鲜卑头制作年代曾经多人考证,或认为是南朝刘宋文帝的御用物,或认为是东晋废帝的御用物,主要的根据是铭文中“庚午”所对应的年代……
阅读详情